忆年俗.品年味

七彩祥云

<p class="ql-block">  树在慢慢变老,孩子们在慢慢长大,80年代的年味,经过时间的发酵,味道越来越浓郁,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香冽。</p><p class="ql-block"> 过年杀猪宰羊,好不热闹,爷爷每到过年就会卖几只羊给骑着加林的回民爷爷,再请人家在我们家吃一顿奶奶做的羊肉面(蘸着素卤子加点羊肉),羊肉的香气在大门外边都能闻到,那收羊的爷爷,边用自己的手擦着嘴,边跟爷爷说着:“明年的羊还给我留着啊!”爷爷高兴地一边挥着手,一边连连点头。临到年跟,家里再杀一只羊,包上美味的羊肉饺子,全家人享受着羊的鲜味和团聚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会把自己喂的猪卖了,当时杀猪的师傅骑着自行车,在谁家收了猪,就在附近找一块空地,支一口大锅,烧上水,等水开了把猪毛褪了,再找一个架子,把猪给倒挂起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始放血,再在下面接个盆,因为猪血也是特有营养价值的。一般猪</span>肉是买给邻居的,谁家的猪,谁家就不需要出钱,所以小时候过年前,小孩子们看杀猪感觉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最有趣的是猪的膀胱像白色的气球一样,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来抢夺,大冬天把它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最有意思的是,年前母亲和几个邻居忙着上县城去扯布,过上一座山,走三里路就到壶关县城了,从早上吃完饭出发,一直到星星和月亮来上班,她们才一路欢笑地从灯火辉煌的县城回来。我们这群小孩从太阳落山就开始在山头等,一边玩一边等,直到听见她们的声音,我们就开始使出吃奶的力气大吼:“妈……”,这一声“妈”在山谷中回荡成了无数声“妈……”等她们走近,我们这群孩子边蹦边跳地跑过去,看看买上什么好吃的没?和大人们边说边笑地往家走。听着村里的狗叫声,感受着人间烟火的气息,偶尔还能听见已栖息在树上的鸡叫声……</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妈妈的工作就开始了-为我们这几家的孩子和大人们做衣服,像从服装厂订制的一样,母亲们全是当时流行的“慧芳服”;父亲们一律是一个颜色的“中山服”;男孩清一色的假“军装”,再戴上一顶假“军帽”,特别神气;女孩统一的红色风衣,在腰间加上一条腰带系成一个蝴蝶结,那在当时也是极流行的。赶在腊月二十三之前完成衣服,如有不合适,再略加改动,过年的新衣服就完美出炉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准备过大年的吃喝了,蒸馍馍、团子、做供品和剁馅儿……忙得不亦乐乎!眨眼间年初一就到了,初一早晨母亲起得最早,早早得把我们叫醒,让我和哥哥穿上新衣服,去转椿树(据说转椿树可以长高)我们一边听着令人兴奋的鞭炮声,一边跑向爷爷种的那片小树林里,当然还要叫上我的朋友们,念上“咒语”。“咒语”一定要念对了,方向也不能错,要不然就不能长高了。和小伙伴们玩了一会儿,就听见母亲站在门口叫我们吃饭的声音,我们飞也似的跑回家,看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感受着年的气息,不过吃之前要记得祭祖。吃完之后就是拜年挣压岁钱了!当然最值得怀念的还是大年初一背着相机挨家挨户照相的照相师,照相机的后面跟着村里的老老小小,等着照相师给自己家人拍一张美照或者给自己留一张青春靓照。</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令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跟着奶奶坐上马车去走亲戚,奶奶是一个爱热闹的人,走到哪儿,大家都喜欢听她谝天,所以走亲戚呀,要么住亲戚家,要么就是从亲戚家来的比较晚,当时我二爸赶马车的功夫最好,所以赶马车的事,也就非他莫属了。每次出发前,奶奶总要把干草铺在马车上,铺的厚厚的,再在上面铺一层被子,再准备上一条被子和大衣,回家的时候,我就躺在马车上盖上被子,感受着棉花和奶奶的温暖,望着夜幕下的星空,看着不远处的猪头山,听着车轮碾压着雪时嘎吱嘎吱的响声,心里美滋滋的,不过,这些现在都成了遥远的记忆,真希望他们都还在,记忆里的人还能再复活。</p><p class="ql-block"> 过了初五就开始准备元宵节了,我们几家邻居就开始张罗做花灯了,负责人是邻家婶子,每家的花灯都不一样,毛篮灯、八角灯、筒灯……她们用一块手绢和一张皱巴巴的纸,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花朵”。正月十三她们的成品就挂在了街上,街上还有叔叔伯伯们搭的草绳,上面再粘上彩纸剪的小旗,用毛笔写上“欢度春节”类似的字眼。到了晚上,月亮也早早的从山头爬上来,预告着这与众不同的夜晚。元宵节时,村里还会用木桩在村外摆一个黄河灯的阵,木桩上放一个陀灯,陀灯的底座是锯成二、三厘米厚,半径为四厘米的木块,然后把彩纸裁成大概二十五厘米长,十三厘米宽的纸块。黄河灯,顾名思义,都是黄色的纸糊的灯,晚上村里的孩子们都跟着大人们去黄河灯边走一走,听老人们说走走黄河灯,来年运气好!所以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走走黄河灯。</p><p class="ql-block"> 还有过年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搭松门,也是过了初五就开始忙了,年轻小伙子们上山砍松枝,中年人用木杆在每一个街口搭成一个立体门的形状,然后把松枝插入门框中,插的比较紧凑点,松门的雏形就形成了。再在两边挂上大灯笼,装饰上会闪光的小彩灯,更增添一丝节日的气氛。除此之外,更值得一说的是松门两边用泥和砖砌的“狮子火”,又名“燉火”,最下面放上煤炭,火旺的时候,“狮子”的嘴里就会冒出火焰,代表来年红红火火。我小时候最喜欢闹元宵了,晚上灯火辉煌,彩灯各异,庙前放着爱看的露天电影《八仙过海》……白天走街串巷耍故事,有舞龙舞狮的、有走高跷的、有演孙猴子的、有说快板的……好不热闹,当他们演完,摘下面具,我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同学或是比我们高一两级的同学,不由得心里痒痒,如果自己也能表演,那该多美啊 ! </p><p class="ql-block"> 重复的日子沉甸在岁月的痕里 , 远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眼前熊熊燃烧的年火,供桌上的三柱清香和各色各样的供品,元宝似的饺子在锅里上下翻滚着,这些共同构成了年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