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骊山位于西安东郊30多公里的临潼城南,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这里因系西周时骊戎国所在地,因此称为骊山。</h3> <h3>骊山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又名“绣岭”。</h3> <h3>骊山并不高,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2米。骊山有登山台阶路3200多米。</h3> <h3>拾阶而上,半山腰“斑虎石”处,可见一块大石上刻有“蒋介石藏身处”。这便是西安事变捉住蒋介石的地方。</h3> <h3>旁边有一“兵谏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建,名曰“正气亭”。解放后,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为“兵谏亭”。</h3> <h3>在东侧山谷中,有一座孤立的山峰,名为“舍身崖”,顶部为6平方米的平台,寸草不生。山峰四周峻峭,犹如刀削一般。</h3> <h3>“金沙洞”是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骊山的一个秘宫,俗称幽洞,是他们避开众人独自秘密会聚的一个山洞。洞中有唐玄宗、杨贵妃及众宫娥的白玉雕像,杨贵纪腼腆羞涩,唐玄宗含情脉脉,无不栩栩如生。</h3> <h3>“日月亭”,取国共合作日月同辉之意。内檐彩绘骊山各主要景点图案,让游人在休息的同时,感悟骊山深厚的文化内涵。</h3> <h3>晚照亭</h3> <h3>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尽收眼底,一目了然。</h3> <h3>“长生殿遗址”位于“晚照亭”东,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本来是王宫、大臣们去朝元阁朝拜前,斋戒和沐浴的地方,后来成为唐明皇与杨贵妃休闲避暑之地。它的驰名也在于《长恨歌》中记述了唐明皇和杨贵纪那段天宝爱情遗事。</h3> <h3>“三元洞”是一个依山而建的窑洞,洞中供奉玉帝、大禹和土地。三元洞的奇特,在于窑内洞壁,有几个碗口大的洞,深不知底,春夏向外吹风,秋冬向里吸风。为骊山奇观,自古有名。</h3> <h3>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h3> <h3>“老君殿”是骊山著名的道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又称为“降圣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h3> <h3>由老君殿转向往东,是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 此殿供奉着“骊山老母”(也称“女娲娘娘”),传说女娲曾在骊山炼石补天。</h3> <h3>“明圣宫”位于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捐建的一座大型道教观。</h3> <h3>“明圣宫”共有殿堂房屋300余间,明清建筑风格。</h3> <h3>宫内有三清殿、仙祖殿、灵观殿等景观,分别供奉着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宫大帝、谢映登仙祖和护法神王。“明圣宫”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景秀丽的骊山上。</h3> <h3>过了“老母殿”,便见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真正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时,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h3> <h3>烽火台下绝壁上有一“举火楼”,与东绣岭石瓮寺隔谷相望。相传这是周幽王所建“离宫”,与褒姒避暑之处,也是周幽王发布军令, 以举火为号,命令点燃烽火的指挥台,故得名举火楼。</h3> <h3>过了“烽火台”,是骊山东、西绣之间一处秀丽幽深的峡谷,名为“石瓮谷”。</h3> <h3>石瓮谷中有座“遇仙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相传明朝一书生赴京赶考,行至此谷感其风景幽美,宿于石瓮寺观景,第二天在此桥上遇到了前往蓬莱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题名,封为翰林,此桥由此得名。</h3> <h3>石瓮桥</h3> <h3>石瓮谷瀑布</h3> <h3>从石瓮谷瀑布东上,即到 “石瓮寺”。“石瓮寺”是骊山佛教名刹,唐玄宗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的剩余材料建成,属皇家佛刹,睿宗题写寺名。寺内原供有白玉佛像,后毁于战火。唯有寺内宋代沙石成皿,其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h3> <h3>从石瓮水潭处攀援西行可到“鸡上架”,这里是东、西绣岭间的一段险道。游人到此,手足并用,盘旋而上,如同鸡上架一般,故而得名。</h3> <h3>骊山脚下就是著名的“华清宫”。</h3> <h3>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h3> <h3>华清宫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内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故也称“华清池”。</h3> <h3>华清宫文化广场</h3> <h3>“津阳门”,俗称东门,是华清宫的正门。房檐下悬挂的 “华清池”金字匾额,是郭沫若先生所题。</h3> <h3>步入华清池大门,最抢眼球的是一尊杨贵妃半披浴纱的雕塑。</h3> <h3>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其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公元745年,又被册封为自己的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正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所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在马嵬坡前赐死年方38岁的杨贵妃。</h3> <h3>“唐御汤遗址”发现于1982年4月,经考古工作者8年的发掘考证,在遗址内清理出“星辰汤”、 “莲华汤”、 “海棠汤”、 “太子汤”和“尚食汤”5组汤池遗址和众多的文物遗迹。1990年9月,建成了我国目前唯一的“汤池遗址博物馆”。</h3> <h3>“星辰汤”是唐太宗李世民“汤泉宫”的文化遗存。始建于公元644年,是专供唐太宗李世民所用的“御汤”,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御用汤池。</h3> <h3>据史料记载,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一般在夜晚沐浴,可仰望天上的星辰,故称“星辰汤”。</h3> <h3>“莲华汤”位于唐玄宗沐浴的御汤九龙殿。</h3> <h3>莲华汤有两个进水孔,并安有双莲花座,比贵妃池多一个。池中有双进、双排水孔,并安有双莲花底座。</h3> <h3>“海棠汤”是杨贵妃沫浴的贵妃池,因它的平面呈一朵盛开的海棠花状而得名。“海棠汤”始建于公元747年,是唐玄宗作为爱情的礼物赐给杨贵妃的。</h3> <h3>汤池小巧玲珑,设计独特,池壁全由青石拼砌而成。青石在唐代叫墨玉,黑色的玉石,不仅美观,还有防滑作用,是皇家的上等贡品。</h3> <h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熏无颜色”的杨贵妃在海棠汤中淋浴了近八个春秋。她沐浴时宛如海棠初睡的娇媚姿态不仅仅深受玄宗皇帝的宠爱,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素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便是对此情景的绝妙写照。</h3> <h3>“太子汤”是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喷池,规格虽小,但结构精雅,是专供太子沐浴的汤池。</h3> <h3>“尚食汤”是玄宗皇帝赏赐给尚食局官员的沐浴场所,其他内官也可入浴。汤池工艺简单,由一石梁隔成东西两池,并无奇特造型,池中有三组下池台阶,说明在此沐浴的人较多。</h3> <h3>“温泉古源”位于星辰汤后面。温泉水来自地下的“常温层”,水温常年保持43℃,不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水内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水质纯净,细腻柔滑。</h3> <h3>华清池不仅仅是温泉沐浴的场所,而是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h3> <h3>华清池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感情罗曼史的历史见证。据史载,公元750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半山腰的长生殿前双双跪地对天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妻。《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就是对此情景的描述。</h3> <h3>“长生殿”始建于唐代天宝六年(公元748年),为供奉唐代自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共七位皇帝灵位之地,所以唐代该殿也被称为七圣殿。现在是《长恨歌》的主要演出场地。</h3> <h3>“芙蓉园”是一处唐风唐韵浓郁的皇家园林。</h3> <h3>芙蓉湖</h3> <h3>温泉神女亭</h3> <h3>“飞霜殿”原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巢寝殿。相传此殿落成之时,正适冬季,雪花漫天飞舞,还没落及地面就被大殿四周温泉的热气蒸腾到空中,落雪为霜,故称“飞霜殿”。</h3> <h3>“飞霜殿”红柱挺立,回廊环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东西两侧即“沉香殿”和“宜春殿”,主次井然,错落有致,加上门前石龙盘阶,石狮和石牛相衬,再配以龙风大缸及花木点缀,更显皇家气派。</h3> <h3>连理树</h3> <h3>盟誓台</h3> <h3>“梨园”是唐玄宗开创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音乐艺术学校。玄宗“尤知音律”,杨贵妃“弹唱娴熟”,他们珠联璧合,创作了《霓裳羽衣舞》、《凌波曲》等许多千古妙曲歌舞。梨园也被尊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h3> <h3>华清胜地</h3> <h3>龙吟榭</h3> <h3>九龙湖</h3> <h3>九龙桥</h3> <h3>“环园”是清光绪年间(公元1877-1878),临潼知县沈家祯改建的温泉驿馆。1900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西巡,往返皆就寝于此。1936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两次入陕督剿红军,将环园辟为临时行辕,12月12日“西安事变”兵谏就发生于此。</h3> <h3>望湖楼</h3> <h3>“五间厅”建于清朝末年,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的下榻之处。其玻璃窗、墙壁上,迄今还保留着兵谏发生激战时的弹痕。</h3> <h3>“五间厅”的会议室。</h3> <h3>“五间厅”蒋介石的卧室,当晚蒋介石就住在这个房间。</h3> <h3>枪响之后,蒋介石就是从这里逃上山的。</h3> <h3>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高达76米。</h3> <h3>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h3> <h3>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h3> <h3>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图为“高车”。</h3> <h3>这是“安车”。</h3> <h3>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h3> <h3>兵马俑坑是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现已建成“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h3> <h3>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h3> <h3>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h3> <h3>一号坑是1974年发现的,坑中有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战车百乘。</h3> <h3>二号坑是1976年发现的,坑中共有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多兵种联合阵容。</h3> <h3>三号坑是1989年国庆节才向游客开放的,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h3> <h3>“溯源秦皇陵景区”位于兵马俑博物馆旁,是一个综合运用现代灯光电子技术的人造景区,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和文化旅游服务的配套项目,对帮助游客深入了解秦兵马俑文化有着积极意义。不少游客看了以后,将其称之为“假兵马俑”,我却认为她“假”得一本正经。</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