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方先森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遗址公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总面积约352公顷。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是清帝常年听政与游憩之御园。盛时的圆明园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她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辉煌宏大,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清幽雅致;既体现了中式园林的美学境界,又融合了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万园之园"。</p><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同治十二年(1873)曾重修,因财力枯竭停工。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战乱中,圆明园的残存建筑遭到彻底毁坏。民国三年(1914)清皇室内务府将圆明园附归颐和园管理。此后,园内遗物长期受权势者的侵吞及多方面的盗窃、损毁,终致沦为废墟。</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圆明园遗址相继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使其较完整地保留下来。1956年开始在园内植树绿化,1976年设立遗址专管机构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大规模保护和整修活动。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29日对外开放。1997年6月,圆明园遗址被中宣部公布为首批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和2001年,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分别正式批复《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作为圆明园遗址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2010年10月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2020年1月7日,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景区成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同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将圆明园马首铜像正式划拨圆明园管理处,这是海外圆明园流散文物的首次回归</p> <p class="ql-block">方外观</p><p class="ql-block">位于养雀笼东侧,南向两层三间西式楼,初时俗称新建水法殿三间楼,在铜版图上始见"方外观"称谓。据记载,方外观当时被乾隆帝改成了容妃(香妃)做礼拜的清真寺。方外观内安放有两块伊斯兰教的石碑,碑文是"奥斯芒爱上帝,上帝爱奥斯芒","阿利爱上帝,上帝爱阿利"</p> <p class="ql-block">三竹亭</p><p class="ql-block">位于方外观对面,坐南朝北。由西洋竹式重檐亭五座竹式游廊四座十八间组成。五竹亭北设有圆形喷水池,左、右为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p><p class="ql-block">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各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p><p class="ql-block">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头像,现有三尊存于法国和中国台湾,牛、虎、猴、猪首现存保利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蓄水池台基</p><p class="ql-block">海晏堂后是一座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工字蓄水楼东西两头外观为二层楼,实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一座大型海堤高台(现存三台土台基),台上是蓄水池,用锡板焊接而成。俗称锡海。一次蓄水可达160余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观水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成,是清朝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后面是由5件石雕并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图案。石屏风东、西两侧各立汉白玉方塔1座。</p><p class="ql-block">圆明园罹难后,观水法的5块石屏和2座方塔曾流散于北京大学,1977年运回原址归位。</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成,是一处以喷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体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券前边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七级水帘;前下方为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铜梅花鹿,从鹿角喷出水柱8道;两侧散布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前,左、右各有一座大型西式喷水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