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永存

老邓

<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一家三代五口飞赴重庆过龙年春节。乘此机会,我们先后参观了周公馆、桂园、白公馆和渣滓洞。所到之处,无不震撼!无不感动!无不敬仰!那血雨腥风的历史、那流血牺牲的先烈、那永存的红岩精神,深深触动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倍感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勿忘历史,铭记英烈,坚定信念,努力奋进,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才能告慰英灵!不负先烈!</p> <p class="ql-block">  周公馆(曾家岩50号),坐落在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为一栋中西合璧式带有大小两个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赁下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在周恩来领导下,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重要机构入驻这里,周公馆成为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 周公馆右侧为国民党军统局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中共代表团仅租赁了一、三两层。二楼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人居住。这样就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现象。从而成就了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曾在底层会议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周恩来同志更是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p><p class="ql-block"> 尽管曾家岩50号周公馆的内外环境如此复杂险恶,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八年如一日,坚持战斗在这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做出了不懈努力。 </p><p class="ql-block"> 周公馆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活化石。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最艰难的那段历史的丰功伟绩,领略到以周恩来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桂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大门临街。桂园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将军公馆。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将桂园让给毛泽东使用,毛泽东与周恩来白天常来这里办公和会客,著名的《双十协定》就在桂园客厅签署。 </p><p class="ql-block"> 当我踏入桂园大门,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段激荡人心的红色岁月。在这个历史的殿堂里,我深切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大智大勇和伟大的革命胸怀,为建立伟大的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p><p class="ql-block"> 桂园展览内容十分丰富。从重庆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到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工作,再到红岩精神的传承,都深深触动了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清晰展示出那个时代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对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 桂园展馆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运用,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产生强烈的共鸣,既生动形象、感人至深,又了解历史、启迪心灵,起到了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作用。</p> <p class="ql-block">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缅怀英烈并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白公馆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取名“香山别墅”。但附近老百姓还是习惯性的按照当地习俗称为“白公馆”。1939年军统局用30两黄金将其强行购买,改成秘密监狱,主要关押级别较高的政治犯。</p><p class="ql-block">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p><p class="ql-block">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里,蒋介石在重庆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屠杀。从1949年9月6日至11月29日,有案可查的死难者总数达321人。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1·27”大屠杀,共屠杀了207人。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歌乐山。</p> <p class="ql-block"> 渣滓洞集中营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的一部分,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200多名革命烈士就关押并牺牲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女牢2间。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刑讯室。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逃命的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300多名革命志士,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长篇小说《红岩》即取材于此。现渣滓洞内展览内容更加翔实,首次把牺牲在渣滓洞看守所20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重新进行考证并展出;将“狱中追悼会”“春节联欢会”“大屠杀”等狱中发生的事件展出,还展示了江竹筠狱中给谭竹安的信、李青林狱中做的枕套等30余件实物和200余张珍贵图片。</p><p class="ql-block"> 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坚持操守、宁死不屈,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所形成的红岩精神,蕴涵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历史镜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两具活棺材”里,看着那血淋淋的一桩桩一件件展品,被深深震撼了!那是一群怎样的人啊,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生生让自己的血肉之躯变成铮铮铁骨;面对敌人高高举起的屠刀枪杀,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陈词,英勇就义。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用青春、热血和生命,终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幸福安康。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p><p class="ql-block"> 革命先烈虽已化作千古忠魂,但红岩精神永存。她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她是中国人民永不干涸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