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事发生于西晋,主角是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p> 王戎家的李树品种优良,结出的李子红润柔软、多汁爽口。他觉得奇货可居,必须独擅其美。于是,每逢对外出售李子,他都会吩咐家中僮仆先将果核逐个钻孔,以防他人拿去种植。 “卖李钻核”的故事不胫而走,王戎“以此获讥于世”。清代的程允升还将此事编入启蒙读本《幼学琼林》,告诫儿童:这种行为极端自私,“不胜鄙吝”。 <p class="ql-block">王戎既非穑夫圃叟,也非贩夫走卒,而是声望赫赫的达人显贵。十五岁时,他就常与嵇康、阮籍等名士在山阳县的竹林下酣饮、清谈、纵歌。入仕之后,他做过荆州刺史,担任过吏部尚书,还充当过太子的老师。到晋惠帝时,他荣升司徒,属“三公”之一,正儿八经的副国级。</p> 不过,王戎有一个特别的嗜好——爱财如命。东晋史学家王隐说:“戎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外出。”甚至有人还称他的惜财好货为“膏肓之疾”,不可治药。 <p class="ql-block">王戎富甲京城,“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可他仍然聚敛积实,恪勤匪懈。夜幕降临,他常和夫人在灯下摆开象牙筹码,一页一页核对契约,一笔一笔计算收支往来,盘算着如何开源节流,谋划着如何积攒出堆金叠玉般的财富。</p> 他的女儿嫁给裴頠,因手头拮据,向他借了数万钱。对于他来说,这“数万钱”,纯属九牛一毛,可他念兹在兹,耿耿于怀。女儿每次回来省亲,他总是拉着长脸,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直到女儿将所欠之钱如数奉还,他才释然开怀。 得知侄儿结婚,他左斟右酌,决定送一件单衣作为贺礼。事后,他越想越觉得惋惜,越想越觉得吃亏,踌蹰再三,最终还是责令侄儿将那件单衣送了回来。 <p class="ql-block">其时,西晋王朝纲纪日坏,拜金主义甚嚣尘上。鲁褒的《钱神论》描述道:“(铜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无论是京城的显贵,还是当道的权臣,惜财好货,趋之若鹜。</p> 然而,谈起王戎对于财富的顶礼膜拜,许多人大为不齿。有人认为他“自遇甚薄而产业过丰”,作为国家宰辅,名过其实,甚至责备他“大臣用心,岂其然乎?”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俭啬篇”记述了九个守财奴的案例,而关于王戎惜财抠门的逸文轶事就多达四篇。 当然,也有人极力为王戎“卖李钻核”等荒诞行为进行开脱。认为他身处政局动荡、动辄夷族的至暗时期,惜财好利不啻为一种兔祸全身的韬晦之策。东晋戴逵在《竹林七贤论》中就辩解道:“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p class="ql-block">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君子聚财,应敛之有度。知足常乐,是为智;贪得无厌,实为愚。</p> <p class="ql-block">永兴二年(305)六月,王戎七十二岁时去世,属于正常死亡。在“竹林七贤”中,他是寿命最长者。</p> <h5> (图片来源来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