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阿聯猶航空公司空客A380飛機無懼十號風球深夜於香港🇭🇰起飛,經停杜拜轉飛里斯本。十幾小時航程終於安全飛抵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上空。萬里晴空下里斯本一覽無餘!仔細查看照片,居然連里斯本著名景點貝倫塔都拍得一清二楚!去過里斯本的朋友會很容易把貝倫塔找出來喔!</p> <p class="ql-block">歐亞兩洲廣雅校友匯聚里斯本後,機場取車入住酒店一行人麻溜地驅车登上里斯本恩宠觀景台。准確說是停車在遠未到達觀景台的馬路邊停車,步行前往。</p><p class="ql-block">里斯本(葡萄牙语Lisboa 、 英语Lisbon) ,亦稱為葡京,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都市,它也是該國的政治中心,作為政府所在地和國家元首的住所。其位置位於葡萄牙中南部大西洋沿岸,城北為辛特拉山,城南為特茹河出海口,與倫敦、巴黎、羅馬等同為西歐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市區面積100.05平方公里、人口544,851人。</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一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葡萄牙都城,然而,在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它却如雷贯耳,繁荣、富庶得超越常人的想像,仿若今日的纽约。五百年过去了,它的辉煌和沧桑都铭刻在都市古老的城堡和街巷中,让人感叹、倾心。所以至今它仍是世界十大名城之一。</p><p class="ql-block">觀景台上俯瞰里斯本特有的紅頂白牆房子高低錯落呈現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有七丘之城的雅稱,首日登此觀景台氣喘吁吁,行走在這近30度斜坡上便深有體會。</p> <p class="ql-block">Convento da Graça(中文先暫譯作恩寵修道院)就矗立在 Miradouro da Graça 恩寵觀景台旁。</p> <p class="ql-block">兩位男士是是次行程車神,來自歐洲的同學。</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面對如斯美景情不自盡的一對年輕游人。</p><p class="ql-block">本篇作品的配樂是《第二圆舞曲》,这首来自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这首曲子创作于1938年,正值二战爆发前夕,属于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二号爵士组曲》之中的一段。交响乐的作品名称很多都是命名“为X大调第几号交响曲”。可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你只要一提《第二圆舞曲》The second waltz,全世界都会默认特指老肖的这首圆舞曲。據評這是一首滿懷革命浪漫情調的曲調🎵,你可慢慢體味喔。</p> <p class="ql-block">看到還些街道可以想像七丘之城名符其實!里斯本市区是在7个小山丘上建立起来的,這就是里斯本被称为「七丘之城」的來由。</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的塞車令我大失預期。以為只是大城如是,誰知道往後十幾天行程大城小鎮均是這副尊容!沒有最塞只有更塞!塞到你懷疑人生!二十年前曾造訪過西葡,沒想到二十年後再訪給我一個如斯「驚喜」!</p> <p class="ql-block">次日晨早開車駛往離酒店29公里以外的佩納宮,接近該宮是一段九十九道彎上上下下的山路,我們的九座車太大難轉身,車輪都冒出臭膠味,而且正門無法停車,側門遠離該宮需步行45分鐘上山路前往。遺憾無法入內。照片是網絡上下載的。</p><p class="ql-block">佩納宮(葡萄牙語:Palácio Nacional da Pena)是葡萄牙的一座19世紀浪漫主義宮殿,位於里斯本附近的辛特拉市聖伯多祿堂區(São Pedro de Penaferrim)一個山丘的山頂,晴天在里斯本亦清晰可見。1995年,這個宮殿作為辛特拉文化景觀的一部分入選為世界遺產。它也是葡萄牙國家古蹟,以及葡萄牙七大奇蹟之一。它也被葡萄牙總統和其他政府官員用於國務活動。</p> <p class="ql-block">辛特拉宮被眾多民房圍繞,遠處只能看到它的兩個尖頂。</p><p class="ql-block">辛特拉宮(葡萄牙語:Palácio Nacional de Sintra)位於葡萄牙里斯本附近的辛特拉,它是葡萄牙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皇家宮殿,從15世紀初到19世紀後期或多或少有王室連續居住。這是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作為辛特拉文化景觀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內有葡萄牙最古老的瓷磚雕飾,在阿拉伯文化與歐洲文化交互影響下所衍生出特別璀璨之美在此可一覽無遺;別有一股樸拙之美。</p> <p class="ql-block">辛特拉宮網絡照片。</p> <p class="ql-block">可惜當日轉了半天就是沒找到北,無法入內觀看,只以此作背景打個卡。</p> <p class="ql-block">從辛特拉宮駕車14分鐘17公里駛往大西洋卡斯凱什灣畔的凱斯凱什小鎮享受陽光與海灘並在小鎮市政廳廣場吃個午餐,誰知左穿右插,到處塞車還找不到停車位,無奈之下在一個街心花園以乾糧果腹後趕往市郊的一個景點——地狱之口(Boca do inferno)。</p><p class="ql-block">地狱之口,这里因为大西洋海浪长期冲蚀海边的岩礁,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溶洞,在大浪袭来之时,会发出惊天动地的轰响,呈现出激浪飞雪的壮景,极其险峻的地貌因此也被人们冠以“地狱之口”之名。悬崖高耸,洞穴犬牙交错,令人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关于巫师,美女与战士。</p> <p class="ql-block">搞笑!找不到辛特拉宮入口卻順利找到地獄之口!暫時不想入地獄就在門口這打個卡吧!哈囉!大西洋,我們是來自太平洋彼岸的朋友喔!</p> <p class="ql-block">羅卡角(葡萄牙語:Cabo da Roca)是葡萄牙境內一個毗鄰大西洋的海岬,是整個歐亞大陸的最西南點,但實際上葡萄牙國土最西點是在亞速爾群島。</p><p class="ql-block">羅卡角位於北緯38度47分,西經9度30分,距離里斯本大約40公里。人們在羅卡角140米高的山崖上建了一座燈塔和一個面向大洋的十字架。碑上以葡萄牙語寫有著名的一句話:「陸止於此、海始於斯」(葡萄牙語: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ça)。</p> <p class="ql-block">面向燈塔的一方有一個扶輪社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曾經乘郵輪去過南美的世界盡頭烏蘇懷爾,蕭瑟在冰冷的比格爾海峽眺望南冰洋;駕車去過紐西蘭最南端的 Slope Point感受南太平洋疾風;此刻在這個歐洲大陸最西端的世界盡頭面對的是大西洋,享受的是和煦的陽光。怪不得西班牙的陽光令世人四季向往!</p> <p class="ql-block">日落尤其温柔 人间皆是浪漫!</p><p class="ql-block">人生短暂,如梦似幻,要把时间放到美好的事物上。静静地感受微风的抚摸,悠悠的享受骄阳的温和。</p> <p class="ql-block">從照片顯示出來的地名,這里是里斯本的港口,估計這座建築物就是港口辦公大樓吧,建築外的裝飾就是這些七彩的象草,夠特別的!</p> <p class="ql-block">到過里斯本的游人大概率百分百要到這個地標貝倫塔打個卡。二十年前到此旅游團就真係讓你打個卡,還未來得及拍個照就被拉走了。尋找二十年前照片還真找不到曾在此留下過倩影!</p><p class="ql-block">貝倫塔(英語:Belém Tower,葡萄牙語:Torre de Belém)是一座五層防禦工事,位於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區。它建於曼努埃爾一世時期的1514年到1520年間,用來紀念達伽馬成功航海世界一周,同時為貝倫區的港口及附近的哲羅姆派修道院提供防禦。</p> <p class="ql-block">此次自駕遊真係要認真打個卡!</p><p class="ql-block">隨着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為重要的海港,因此有必要建造一些防禦工事來防衛里斯本和它的港口。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Francisco de Arruda)被任命為貝倫防禦工事總建築師。他以前在北非建造過許多防禦工事,頗有名氣。</p><p class="ql-block">人生繁华达三仟,看淡所有是云烟。浮云沧海千千万,其量享受三万天。且行且惜所经遇,青丝缱绻每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然一眾驢友也要打個卡呢!</p><p class="ql-block">隨着時間流逝,貝倫塔失去了它建造時的主要用途,防守塔霍河邊上的港口。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它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甚至是燈塔。利用貯藏室被改造成的地牢,它也曾被用作為監獄。</p><p class="ql-block">今天,就像聳立在美國紐約入港處的自由女神像一樣,聳立在里斯本港口的它成為了葡萄牙的象徵。在1983年,貝倫塔和附近的哲羅姆派修道院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自由行時間充裕圍繞貝倫塔前前後後多個角度拍個遍!</p> <p class="ql-block">我們進入貝倫塔參觀,在貝倫塔的建築風格上很容易看出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的作用,他大量使用了摩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藝術元素,比如說崗亭頂端的胡椒粉盒形狀的炮台。</p><p class="ql-block">為了顯示出國王的聲威,塔上裝飾了許多曼努埃爾式的象徵物,比如說厚的石繩環繞塔身,點綴石結、渾天儀或是耶穌十字和一些其他的動植物元素。其中一座石雕犀牛相當引人注目,它在崗亭的底座上,顯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績。</p> <p class="ql-block">貝倫塔內四周都是監察口,並且放置大炮,隨迎擊來犯的敵人。</p> <p class="ql-block">眾驢友爬上貝倫塔遠眺。</p> <p class="ql-block">驢友瀟灑地坐在塔上欄杆眺望4月25日大橋。</p> <p class="ql-block">游人自覺排隊入塔。</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的游客穿着挺清涼!露肩露背色彩艷麗⋯挺開心!一群人往水里張望,看啥呢?原來不少水母在冒泡呢!</p> <p class="ql-block">發現者紀念碑(葡萄牙語: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或Monumento aos Descobrimentos)是葡萄牙紀念15至16世紀航海時代的一個紀念碑,也是里斯本其中一個著名地標。距離貝倫塔幾分鐘步程。建築物落座於聖哲羅姆派修道院正前方,鄰近4月25日大橋,這個位置是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出海的地方。發現者紀念碑於1940年首次在葡萄牙世界博覽會上展示,由葡萄牙藝術建築師特姆及雕刻家里奧普度所建造:由於紀念碑起初採用了易腐爛的材料建造,因此在1960年以混凝土重建;紀念碑也於同年8月6日完成重建,以紀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週年;1985年,在紀念碑內設立展覽廳。走上紀念碑天台可以俯瞰整個廣場及不遠處的哲羅姆派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眸就是一年,一辈子真的很短,短的来不及细算。人生这一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愿你我每天都好。</p> <p class="ql-block">圖中上半部分左右兩幅照片是該紀念碑兩面,均<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恩里克王子「站」在紀念碑的船首位置,在其的東、西兩邊均雕有32名航海時代的航海家、導航員、傳教士等葡萄牙人。</span>左下角領頭人像便是航海家恩里克王子,而右下部分上圖跪著的女士便是王子生母王後蘭開斯特。右下小圖石碑就係紀念王子逝世500年字樣。</p> <p class="ql-block">發現者紀念碑可以乘電梯上到頂層天台,從天台俯瞰四周,附近建築物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頂層還可以拍到這座4月25日大橋(葡萄牙語:Ponte 25 de Abril)。該橋於1966年建成,是一座橫跨特茹河的懸索橋,連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和對岸的阿爾馬德,是里斯本的地標之一。它曾是歐洲第一長橋,世界第三長懸索橋。<span style="font-size: 18px;">該橋全長2,277.64公尺,上層六線行車,1999年在下層增設雙軌鐵路。</span>由於其外觀顏色近似於美國的金門大橋,兩條橋的承建商又是同一家公司,經常被外界稱作金門大橋的姊妹橋。 如今的4月25日大橋已經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風雨,依然閃著紅色的光輝,成為里斯本一道亮麗的風景線。</p><p class="ql-block">該橋原名薩拉查大橋(葡萄牙語:Ponte Salazar),丁香革命後改名。建成初時以當時的獨裁統治者Salazar的名字命名,被稱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薩拉查大橋。</span>葡萄牙於1974年4月25日推翻了Salazar的獨裁政權,為了紀念葡萄牙人民在“丁香革命”中推翻軍政府,建立民主這一歷史時刻,就將Salazar大橋改名為“四月二十五號大橋”</p><p class="ql-block">我們進出里斯本多次都行經這座宏偉的大橋。</p> <p class="ql-block">皙羅姆派修道院,如從葡萄牙語音譯為熱羅尼莫斯修道院(葡萄牙語:Mosteiro dos Jerónimos)是位於葡萄牙里斯本貝倫區的華麗宏偉的修道院,可以說是在里斯本最為突出的古蹟,在文路爾式建築中最為成功的一例。1983年與附近的貝倫塔搭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該修道院的修女發明了葡式蛋撻。</p><p class="ql-block">想拍這座宏偉的修道院沒有無人機還只能從這紀念碑頂層才拍到喔!</p> <p class="ql-block">在紀念碑頂層拍攝的修道院及其門前宏偉的帝國廣場。廣場中心是3300 m²的花園和大型噴泉。這個廣場是為了紀念葡萄牙帝國,1940年為葡萄牙語世界博覽會而興建。</p> <p class="ql-block">在哲羅姆派修道院前合影。上幅在地面帝國廣場,下幅在發現者紀念碑頂層。</p> <p class="ql-block">Pastéis de Belém 為葡式蛋撻創始店,當日仍要大排長龍! 我哋在門外經典藍與白交織的葡萄牙花磚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排隊二十幾分鐘被分配到一個小包間,可以慢慢品嘗這個老店百年沉殿出的正宗葡撻滋味如何?是否值得1.5歐羅一個?</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網絡照片。</p><p class="ql-block">沿着修道院旁排隊近半小時才能入內參觀。這座修道院是曼奴埃爾式建築風格。該修道院由文路爾一世(Manuel I,1515年-1520年)計劃興建,以紀念達伽馬從印度有功而歸。本來該修道院是用以供艾維茲王朝(House of Aviz)成員作舉行葬禮之用,但後來亦演變為供將要離開的海員們作祈禱之用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該修道院於1502年開始興建,工程為期50年。它的建築材料為當地出產的金色石灰岩,稱為「pedra lioz」。</p><p class="ql-block">該修道院的建造由迪奧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負責,其曼奴埃爾式(Manueline)建築風格就是迪奧戈·德·波伊塔卡始創的。繼他以後的是西班牙人João de Castilho,他約於1517年接管該修道院的建築工程。João de Castilho漸漸把該修道院曼奴埃爾式的建築風格構思改為文藝復興建築風格。1520年,文路爾一世死後,哲羅姆派修道院的建築工程逐漸停滯不前。</p><p class="ql-block">1550年,建築師Diogo de Torralva重新開始了該修遁院的建築工程。他加入了主教堂、唱詩班的席位,並完成了該修道院內兩個樓層的工程,僅採用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他的工作於1571年由Jérôme de Rouen(亦稱Jerónimo de Ruão)完成,他最後在建築中加入了一些古典的元素。該修道院的工程於1580年正式結束,</p> <p class="ql-block">1755年,哲羅姆派修道院在經歷大地震的洗禮後,仍然屹立不倒,且更甚的是,它並沒有什麼損毀。1833年,葡萄牙的教會宣佈停止使用哲羅姆派修道院。這以後,它開始年久失修,而其牆壁亦已開始嚴重斷裂。西南方的塔後來被加上一個圓頂。</p> <p class="ql-block">什麼是「曼努埃爾式」風格?這風格顧名思義就是源自於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這位國王很喜歡西班牙南部那種融合摩爾式及阿拉伯式的建築風格,加上葡萄牙船隻航行全世界,為葡萄牙帶入各種航海元素,作為日後建築師取材來源。所以重新建造哲羅姆派修道院時,就以大航海時代為背景,輔以貝殼、船錨、粗繩、樹葉、海浪、樹枝、扭轉造型的圓柱等天然元素展現在建築物各個角落,使其氣勢更加雄偉華麗,雖然後來葡萄牙海上霸主走向衰敗,但仍可從哲羅姆派修道院一探當時輝煌的過去,也因此納入世界遺產的行列!現在是當時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及航海家達伽馬長眠之處。</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迴廊美輪美奐。牆身地板天花都係大理石,雕刻精細,幾百年仍然光彩依然!</p> <p class="ql-block">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在葡萄牙的建築里揉和了不少阿拉伯風格。</p> <p class="ql-block">在修道院專辟有一個寬敞大廳,內有一花崗岩石棺,那就是航海家達伽馬長眠之處。</p> <p class="ql-block">聖瑪利亞教堂大門</p> <p class="ql-block">聖瑪利亞教堂內部的華麗裝飾。</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就葬在這座教堂里。</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商業廣場是里斯本的一個廣場,毗鄰特茹河。它又名宮殿廣場,因為毀於1755年大地震的里韋拉宮就曾位於此處。地震發生後,龐巴爾侯爵將廣場徹底改建為龐巴爾下城的一部分。廣場面積有3萬6千平方公尺,包圍廣場的黃色建築,是政府的辦公機構。在中央樹立著遠望大海的約瑟夫一世(King Jose I)的騎馬雕像。廣場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位於北面的-奧古斯塔街凱旋門(Arco da Rua Augusta),為了紀念1759年的大地震而建。凱旋門高30公尺,由6根石柱撐起。凱旋門中間是葡萄牙國徽,頂部裝飾的女性雕像分別代表榮耀、美德和天才。穿過凱旋門後就是奧古斯塔街(Rua Augusta),到處都是商店、餐廳、咖啡廳。街道上還保留著復古又漂亮的有軌電車,很有特色。廣場面朝大海,可以從廣場走到河邊碼頭。碼頭兩根石柱(Columns Wharf)像徽葡萄牙國門,是過往下船後的必經之路。</p> <p class="ql-block">上圖:廣場臨海邊有兩條石柱,被稱為葡萄牙國門。古時船隻開到葡萄牙首先到達這里。下圖:里斯本市政廳。</p> <p class="ql-block">凱旋門</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的輝煌盡在大航海時代,百般不捨,終將由歷史明鑒!這座發現者紀念碑述盡過去輝煌激勵後人奮進!</p><p class="ql-block">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不论风雨蹉跎,不论悲喜酸甜,都是昨日远去的旧歌。唯愿明天的途中,人笑有相逢,叶落可拾念,所遇皆所期,所想皆如愿。</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共和國(葡萄牙语:República Portuguesa;英语:The Portuguese Republic)簡稱葡萄牙或葡國,是位於西南歐伊比利半島上的一個共和制國家,實行單一制和半總統制政體,以里斯本為首都。葡萄牙的西部及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及東部則與西班牙相接,本土總面積達92,212公里, 而地處里斯本以西的羅卡角則為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本土之外,位於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為葡萄牙地方政府管轄的兩個重要自治區,也是葡萄牙領土的一部分。人口10,251,059。葡萄牙是擁有發達經濟與高生活品質的發達國家,2016年和平指數為世界第5位,社會進步指數為世界第18位,領先於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葡萄牙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的創始成員,亦為聯合國、歐洲聯盟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一員。2001年,葡萄牙取消了吸毒的刑事處罰,開世界之先例,但販毒在葡萄牙仍為非法。估计2023GDP 2,677.21億美元(第51位), 人均26,012美元(第41位)。坚尼系数0.342(2013年),人类发展指数0.850(2018年)極高,第40位 。官方語言:葡语,货币:歐元(EUR)。</p><p class="ql-block">圖為里斯本夜景(網絡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