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祖庙

烟花三月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圣显</p><p class="ql-block">自元代开始,祖庙北帝的灵应故事开始广泛流传。明代黄萧养起事、历代祖庙修缮、庙宇内各种物件、祖庙北帝诞等都与北帝灵应相关。当地士绅利用民众对北帝的信仰和敬畏,树立起北帝在民间的绝对权威,在明清时期对佛山的管理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龙翥祠</p><p class="ql-block">Longzhu Templ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早期称为“龙翥(zhù)祠”。佛山前身由十五个自然村组成,村民祭祀五土五谷的社坛共有九个,俗称“九社”。龙翥祠是九社和八图乡民共同的祭祀中心。</p> <p class="ql-block">真武灵应岭南尊崇</p><p class="ql-block">广东濒临南海,为水乡泽国,对司水之神北帝情有独钟。明清时期,北帝崇拜成为广东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真武,北方之神也,岭南甚尊事之”。不但供奉北帝的祠庙遍及各地,神尊威灵显赫;而且,一般居民家庭也普遍供奉北帝神位,北帝庙因而成为广东民间的香火庙。</p> <p class="ql-block">新春祈福</p><p class="ql-block">”行祖廟拜北帝是佛山傳統中最隆重的節日祭儀,也是佛山</p><p class="ql-block">人过春节的重要慶会,至今成為佛山人代代相傳的年俗文化、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佛山民眾都會阖家老少來祖廟進香參拜北帝,工商行業也會集體赴祖廟進香参神,祈求來年事事顺意,福寿延绵</p> <p class="ql-block">春秋諭祭</p><p class="ql-block">明景泰皇帝敕封祖廟為靈應祠,列入官祀此後歷朝諭祭载於禮典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為春秋諭祭吉日靈應祠三門前立祭台呈祭器獻祭品旌旗飄揚瑒面盛大大小官员整肃衣冠兵丁護街一字排開祖廟值事各守其職各行各業紳者咸集,致祭北帝,禮極尊荣匱</p> <p class="ql-block">北帝出巡</p><p class="ql-block"> 三月初三北帝誕、北帝行宫出祠巡游,明初时北帝在九社巡遊、明中葉時擴至二十四鋪巡遊,清代以後更擴大到二十七鋪巡游、巡遊之時旗鑼開道,八音和唱,萝傘簇擁,儀仗浩蕩,官紳耆老隨行,各坊結彩演劇,里巷拥塞眾人,競擠向前,爭模輿杠,可謂鼓吹數十部,喧騰十餘里。</p> <p class="ql-block">北帝坐祠堂</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是祖廟北帝出祠之日,也是八图土著的重要日子,当天八图八十甲每甲派兩人共一百六十人随行北帝巡遊一天,當晚北帝駐蹕八圜祖祠,正月初七由鼓吹儀仗送北帝回祖廟,再由八十甲中的一個宗族派人到祖廟迎神,回宗祠祭拜,如此一個祠堂接一個祠堂地迎送北帝直到輪完八圖八十甲為止</p> <p class="ql-block">燒 大 爆</p><p class="ql-block">三月初三北帝誕,祖庙門前萬頭攒動,箫鼓喧耳,舉鎮數十萬人烧大爆以酬神。乡人以爆首為北帝所賜之福,拾得者则生理饶裕,故人人拼抢以接福,拾爆首者明年要還以一大爆酬神,合镇男女競相觀睹,凡三四晝夜而後已</p> <p class="ql-block">演戲酬神 </p><p class="ql-block">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水乡,稻田每年兩熟,十月晚谷畢收。各铺各行就筹备演劇以酣謝北帝神恩。自是月起至臘月盡各鋪各行所獻之劇,輪翻上演,諸如天妃送子,八仙贺壽,大國大封相等劇目,萬福台中無不有歌舞之日,臺上藝人唱念做打,台下觀眾如痴如迷,万福台前',尺赤燈彩,歌舞昇平。</p> <p class="ql-block">鄕飲酒禮 </p><p class="ql-block">鄉飲酒裡星七十歲以上父老在春秋二祭时到祖廟参加的饮宴,佛山鄉俗无論土著人士或僑居人士,只要身家清白,是持躬端谨之人,年登七十者皆得报名赴廟拈香就席 ,届時接受官員領發之胙福,是日以乡中年高有德行者充正賓,以作乡中榜样,至今飲乡酒禮作為维系社區感情的纽带,每年秋祭時仍在祖廟舉行。</p> <p class="ql-block">北帝崇昇</p><p class="ql-block">所謂崇昇是指北帝得道飛昇金阙, 每年农曆九月初九</p><p class="ql-block">是北帝飛升金闕的吉日,是時北帝功成果滿,拜受天詔,乘丹輿綠辇羽蓋瓊</p><p class="ql-block">輪,馭九色玄龍,扬十絕灵幡飛昇金阙,前後鸞歌鳳唱,朗耀雲衢,玉女散花,金童扬煙,是日有北帝巡游,舉鎮各鋪競為醮會,共贺北帝得道崇昇</p> <p class="ql-block">祖庙建筑群发展</p><p class="ql-block">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毁于元末,明洪武五年(1372)复建。历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至清嘉庆元年(1796),形成了中轴线由戏台、牌楼、山门、前殿、正殿、后楼,两侧由钟鼓楼、文魁阁、武安阁、廊庑、配殿等组成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灰塑</p><p class="ql-block">灰塑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俗称“灰批”。用石灰、纸浆等混合作原料塑造成型 多用于山墙、屋 脊、门楼等处。祖庙灰塑量大且题材丰富,有人物故事、花卉、鸟兽、山水等,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砖雕</p><p class="ql-block">广东砖雕的主要产地是南海佛山和番禺沙湾。佛山砖雕纤巧灵动,精雕细刻。现存祖庙端肃门和崇敬门南侧墙上方的两组砖雕《海瑞罢官》、《牛皋守房州》,是佛山砖雕的代表作。两组砖雕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人物造型生动传神,楼阁廊柱玲珑剔透,立体效果极强,充分显示了砖雕艺人雕刻技法的娴熟高超,反映了佛山砖雕精湛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石雕</p><p class="ql-block">佛山石雕历史悠久,清代有石雕专业街,称为“凿石街”。祖庙石雕以北帝像前明代红砂岩石雕神案为代表,纹饰丰富,立体感强,古朴庄重。此外,还有大量的石柱、石枋、石狮等石制品,这些石雕以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漆扑神像</p><p class="ql-block">漆扑神像,也称“干漆夹纻像”,这种造像法始见于晋代,流行于唐代。祖庙内的漆扑神像始见于明崇祯八年(1635)的文献记载,清末由佛山承龙街杨胜合和杨太元两店修复翻新。祖庙的漆扑神像,是岭南地区现存极少的古代漆扑工艺造像之一,殊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宋元的民间香火,唤来了北帝对九社的千年眷顾;明清的官祀仪典,彰显了祖庙在佛山的核心地位。作为佛山诸神之首的真武神明,他曾静观过栅外流船化作云烟,也曾扶携过乡舖耆老流芳史册;他曾远送过红炉风物的万舶出海,也曾分享过天下名镇的无限风流;他曾世代承载着八图大族的传统荣耀,也曾适时包容了四远商贾的虔诚礼敬。灵气催新,圣显长存;忠义相传,与时俱进。千百年来,凝聚着亦庙亦祠的典范,演绎着岭南文化的精彩。</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将佛山祖庙历史文化展示给大家,祈以祖庙之方寸,勾勒佛山之乾坤;并以佛山之乾坤,展现中华之博大。惟其如此,佛山祖庙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佛山人,也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寒冬将尽春回大地之际,人们总以异常激动的心情迎接一年的到来,因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包含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创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充满吉祥色彩的年画。“过新年,贴年画”不仅给千家万户增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也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我国的年画产地很多,素有“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之说。南方年画秀雅、温柔,北方年画雄壮、刚劲,这是南北画派审美特征的截然区别。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南方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的年画,突出表现了南方年画的特点,希望通过展览让您对南方年画及年俗</p><p class="ql-block">了解,也让这千年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广阔上得以传承!</p> <p class="ql-block">广东佛山木版年画</p><p class="ql-block">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始于宋元 兴于明,盛于清和 </p><p class="ql-block">民国早期,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在广东佛山镇生产而得名。在木版</p><p class="ql-block">年画兴盛时期,佛山曾有200余家作坊店铺制作经营木版年画 从业人员近万人, </p><p class="ql-block">产品辐射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诸国,以及世界各地华人聚居区 同时,佛山还曾是 </p><p class="ql-block">中国重要的年画集散和销售中心之一,全国多省年画汇集于佛山,部分出口,部分与其它“广货”一起,转销全国各地,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由于各种原因,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画一度颅临失传。随着近二十多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特别是2006年,佛山木版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政府加大了保护扶持力度,使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佛山木版年画包括门神画、门画、神像画、观赏画等种类 它反映了民众除旧 </p><p class="ql-block">布新、趋利避害、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文化特色;它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岭南地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世俗生活,是研究岭南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岭南文化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年画,古称“门神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唐代之前的年画多为手给年画,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产生,木版年画应运而生,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日渐成熟,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普及,目前,最早的雕版年画见于南宋时期印制的木版年画,明清时期,木版年画进入巅峰时期,并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木刻年画的专业画工和雕刻家。</p><p class="ql-block">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称“纸画”,明朝称“画贴”,清朝称“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朝道光29年(1849年),文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一书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p><p class="ql-block">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