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喜神也叫吉祥,就是吉祥如意之神。所谓"喜神",即能给人们带来吉利、带来欢喜、增添智慧,财运、官运之神,助学童金榜题名、助新婚夫妇吉祥如意之神。 喜神和其他神祗多有不同,喜神像土地、城隍那样有专门的庙宇,他和门神差不多,居无定所。 </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非常重视过年,过年的进修要举行很多活动,古时中国民间过年的时候有祭祀喜神的习俗。长江流域一带非常重视祭祀吉神,正月初一早晨,人们祭拜祖先和其他重要神祗之后再祭祀喜神。祭祀喜神是隆重而严肃的。人们要穿戴整齐,事先已查过历书,按照历书上注明的这一年喜神降临的方向,打开自己的家门,提着灯笼,拿着香表等祭祀应用之物,恭恭敬敬地向喜神降临的方向走去,沿途还得大放鞭炮,这就是迎喜神的仪式。迎喜神路上遇到人或动物,都要烧香、放鞭炮,还要祭拜一番。</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带的乡俗,迎喜神的方位一般定于村庄的南面或东南方向,因为南风或东南风往往预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看方位的先生早早便定好了日子,所定的日子一般在初二到初五这几天。 </p><p class="ql-block"> 到了这一天,人们要早早地吃过饭后,开始梳洗打扮后再穿戴好新衣服,等村里的锣鼓声敲起来后,全村的男男女老少陆续地朝着着迎喜神的方向走去,只见老汉们吆着牛羊捎带一些柴火,媳妇们则是端着放有三五个朵着红点点的白面馍馍晾盘或小笸箩,姑娘们缠着小脚的母亲或奶奶,年轻后生们则是拿了黄标纸、香和一些炮,大家都朝着迎喜神的地方走去。老人们把所带的柴火扔进了已点燃的火堆中。然后年轻后生们也把黄标投入火中,把点着的香火插到了地上后开始用烟头点炮,男孩们手拿着香火也点着一些拆散的小鞭炮。牛羊倌们早已准备好了洋面袋,站在一边等候媳妇们在旺火跟前烤过的的白面馍馍送过来,一并装入他们的洋面袋里,这是对牛羊倌的犒劳。全村人基本上都到齐了,大家难得聚在了一起,此时此刻人影攒动,你来我往。只听见锣鼓喧天,唢呐声声,爆竹齐鸣。不同年龄的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聚在一起花红柳绿十分耀眼,人们有说有笑,开心至极。这样的场景大约持续了一个来小时,各家的炮也响完了,旺火的火焰也渐渐的小了,锣鼓队开始回村里找一个阳坡湾暖和的地方继续敲打,人们也开始退去了。老年人要回家忙家务,姑娘媳妇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到各家去串门,后生们也找个地方打扑克,孩子们也都聚集在一起玩去了,牛羊倌也吆喝着牛羊出坡去了,迎喜神也落下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牛智勇,内蒙古凉城县人,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呼和浩特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和林格尔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和林格尔县作家协会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