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理,在很多人眼中,是巍峨延绵的苍山,是清澈明净的洱海,是南昭璀璨夺目的文化,是白族姑娘纯朴甜美的微笑……它是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诗与远方。</p><p class="ql-block">但在我眼中的大理,却是凝聚了大理诸多文化的崇圣寺三塔。</p> <p class="ql-block">都说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最富有内涵的地方,在大理地区地位崇高,其他的描述都不需要,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招牌便足以证明。且以“云南最受欢迎景区”的排名中,崇圣寺三塔位列第五,这也足以证明它的受欢迎程度。不难看出,崇圣寺在大理乃至云南地区,地位崇高。</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据史料记载“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毁于清咸丰年间,只有三塔至今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三塔正中的大塔叫千寻塔,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为同一类型。</p> <p class="ql-block">千寻塔高度为69.13米,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为十六级空心密檐式砖塔,自建成起,直到1985年的这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全云南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北两小塔建于宋代,均高42.19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形塔,塔身铸有佛像和各种装饰。三塔呈品字型鼎立,笔直入云,傲世苍穹。</p> <p class="ql-block">千寻塔前,照壁一幅,上书“永镇山川”,传说大理当年水患肆虐,于是立塔以镇蛟龙为祸。</p> <p class="ql-block">而塔中更是保存有大鹏金翅鸟金像一座,是伏龙平水的神兽,现已是崇圣寺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金刚杵在古印度是一种兵器,传入佛教后,成了断烦恼、伏恶魔的一种法器。崇圣寺最大的金刚杵长6米、直径1米,可以称为金刚杵之王。</p> <p class="ql-block">三塔修建至今,经历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和30多次强地震,1514年和1925年的大地震,当时的大理城几乎都夷为平地,唯有三塔巍然屹立;明代万历11年的大地震,千寻塔“裂一尺许,势如破竹”,却又“旬日而合……”</p> <p class="ql-block">大理崇圣寺,是云南古代佛教密宗的灌顶道场,也是大理国王室的内道场,所崇之圣是密教的圣观音。</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无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当时的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佛教在当时的大理地区盛行,与当时的皇室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千多年前,崇圣寺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p> <p class="ql-block">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p> <p class="ql-block">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p> <p class="ql-block">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国佛教非常盛行。</p> <p class="ql-block">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p> <p class="ql-block">在金庸的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段氏皇族出家的“天龙寺”原型,便是崇圣寺。</p> <p class="ql-block">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纵观历史,为了夺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戮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大理九位国王禅位出家就避免了这种悲惨结局,而且也使诸多生灵免于涂炭。</p> <p class="ql-block">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p> <p class="ql-block">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p> <p class="ql-block">这座远近闻名的“皇家国寺”,推动了藏传佛教、印度密教和禅宗等宗教文化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得以交汇和融合,因此,大理也被社会学家称作“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p> <p class="ql-block">然而,崇圣寺三塔的价值并未停留在历史阶段。1978年-1981年,国家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维修加固,在这次维修加固中,维修人员在塔中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余件。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的、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佛像以《宋代大理国画工张胜温画卷梵像》等为蓝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禅宗密宗兼容的特色布局雕塑589尊件佛像法器。</p> <p class="ql-block">而下面这幅《张胜温画卷》,整个崇圣寺的布局和文化都围绕这幅图展开,专家曾将它与同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誉为“南北双绝”。现以剑川木雕的形式刻制出来,陈列在大雄宝殿。画卷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与三塔相比,崇圣寺的建筑就更加有看点了。</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内的每一个建筑拆开单独看都有看点,合在一起也非常和谐,由这些建筑组成的崇圣寺,庄严大气,古朴中透着神秘。</p> <p class="ql-block">整个崇圣寺内的建筑都按照对称形式分布,从崇圣寺山门开始便是如此布局。</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的建筑群落采用细白麻石和青草石进行墙地面铺贴和台阶踏步的支砌,柱础佛台均用大理石汉白玉,整个群落石料整齐划一恢弘大气,体现了大理石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两边的各种建筑都是一左一右相互对立,回廊曲折,楼阁幽深,高大的柱子支撑起飞檐翘角。</p> <p class="ql-block">从外部看,每一座建筑线条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没有一丝丝可置喙之处,每个殿阁之间颜色的运用也很高级,让威严的建筑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崇圣寺几十处殿阁里,发现这里建筑精巧的令人难以置信,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弥勒殿、高僧殿、罗汉殿,每一个殿阁不同却有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从外面远远看,仅能看到部分三塔的样子,而只有穿过大门走进崇圣寺三塔,你才会发现这里的辽阔,发现这里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种植各种茶花、缅桂、桂鹃等奇花异草,小路皆用大理石铺就,路边苔绿如染,满园绿树成荫,清凉舒爽,莺啭鸟鸣。</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苍山就如同是一道墨绿色的屏障坚贞不渝地守护在崇圣寺的身后,与崇圣寺融为一体,给人以神圣、庄严、肃穆的感觉。驻足于望海楼远眺,三塔、洱海、苍山如画卷般展开,这是怎样的治愈美景。</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风花雪月与佛光塔影交织在一起,大理崇圣寺三塔,是信仰、是风景,更是大理人民的骄傲。只有亲自游历,然后再了解崇圣寺三塔的文化,不禁为它的独特而感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参考景区简介编写</p><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3年11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