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的雨花台,有许多五颜六色、表面圆滑、非常美丽的小石子,叫做“雨花石”。这些石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前在电视科普频道曾经看到过关于南京雨花石的出处和形成过程,记忆犹新。恰好又在朋友小鱼的相册中看到过一张火山熔岩形成的柱状节里照片。我就打电话向她核实电视中报道的真实性?她说:火山遗址就在南京六合区瓜埠山,如果有机会来南京时她带我去看看。我记住了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雨花石是从瓜埠山火山遗址被河水搬来的。在今天的河滩上还可以见到许多类似的卵石,不过颜色没有这么好看罢了。每当发洪水的时候,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能够把一些碎石块带走,一路上这些石块与河床之间,石块与石块之间,互相碰撞磨蚀,棱角逐渐被磨掉了。搬得愈远,时间愈久,也磨得愈圆。当洪水消退时,河流搬运能力减弱了,这些卵石就被留在河滩上。不错,河边有卵石,也有砂子,但雨花台是个高高的土岗,河水流不上去,怎么会有河水带来的卵石呢? </p><p class="ql-block"> 雨花台从前不是这个样子的。在二、三百万年前,这里还是块低地,河水从这里流过,从上游搬运来大量的卵石砂砾。这些卵石和砂砾一次又一次在河滩上堆积,后来地壳发生运动,也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总之是使两边的河滩抬高成为平台似的土岗。如果你在雨花台上四下了望,可望见附近还有好些平顶的土岗,它们的分布指示着当初的河道曾在这一高度上蜿蜒而过。</p><p class="ql-block"> 头天晚上在溱淮河边等花船时,我就给南京的小鱼发短信,告诉她我在扬州。她说离南京这么近为何不来看看瓜埠山?我说要与随行的朋友商量一下再定。她说次日她们一行也要郊游,如果我们确定要来的话,她们也去瓜埠山,并告诉我集合地点。</p><p class="ql-block"> 按我的习惯去某处集合再一同前往目的地会因为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耽误事,不如我们分头行动到目的地会合。小鱼不放心地说:那个地方不好找,也没有描述出大概的方位。但以我的自驾游经验这都不是事儿。</p><p class="ql-block"> 次日早饭后我用GPS定了一下瓜埠镇,高速优先方案74公里,也就是一小时车程。没想到在高速公路上没跑多远就因为道路问题在仪征前方下道了,见下图。这反而是件好事请,我从新让GPS选择最近路线走省道前往瓜埠镇。自我感觉当过兵又走南闯北的我能听懂大部分方言,但在沿途的问路过程中颇感吃力,当地老农民的方言太地道了!我们走村串巷终于找到了瓜埠山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 本以为我们走了小路会迟到,没想到小鱼她们也因路况问题晚于我们15分钟到达。公园门口有两大块宣传牌介绍景区情况,懒得拿出相机,用手机拍的。</p> <p class="ql-block"> 根据资料介绍,这里是亿万年前火山喷发的遗址,有人在此开山采石发现石头基本成材,是标准的多边形状相当的好采。后来政府有关部门发现了才及时制止了,并投资开发成公园。</p> <p class="ql-block"> 公园只有一个大门,票价15元。小鱼头天过来踩点知道从旁边的工地就可以走到里面不用买票。</p> <p class="ql-block"> 瓜埠山真的不太大,远看就像一个大猩猩坐在那里,没看出像个狮子?</p> <p class="ql-block"> 走近仔细看看柱状节里岩石特征十分明显 ,如果您想知道形成的原因就上网查看吧,总之就是火山熔岩冷却过程中受到的应力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 横断面结构黢黑一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煤矿的。</p> <p class="ql-block"> 这种结构的山体是否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公墓,不知这个创意如何? </p> <p class="ql-block"> 尽管山体表面不算牢固,号称老顽童的我也要爬上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南京的小鱼老师是一个旅游群主,几乎每个节假日都要外出游玩,尤其是寒暑假。</p> <p class="ql-block"> 从纹理上看可以清晰的看出当时熔岩的流向。 </p> <p class="ql-block"> 放射型的图案不知是向上喷发还是向下流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横向节理岩石。 </p> <p class="ql-block"> 尽管这里是雨花石的发源地,但从照片上你根本就不能想象这些石头和漂亮的雨花石有什么联系。但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瓜埠山火山遗址就是雨花石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三天里看了这么多人文景观,还是这自然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诺大的公园只有我们十几个人,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网上查的资料再重温一遍,加深印象:</p><p class="ql-block"> 南京雨花台的雨花石名闻天下,落迹四方。它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是著名的收藏品之一。时逢降雨,雨滴打湿石子后更是色彩斑斓、鲜艳夺目,因此得名“雨花石”。</p><p class="ql-block"> 原来,它们来自长江上游。2000多万年前,长江上游的地壳曾发生过强烈运动,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与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形成了各种颜色的岩石。这些岩石本来是很大的,但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化成一块块的小石块。它们被流水带入长江上游水中,长江水又把它们从上游冲到南京。</p><p class="ql-block"> 当时南京一带地势平坦,长江水流至此地,流速减缓,小石子便被沉积在这段河床底部。小石子从上游山区长途跋涉到南京,在河水的冲洗及石子之间的互相冲撞和摩擦之下,个头变小,棱角也被磨去,便形成了今天卵形的雨花石。天长日久,石子在河床中越堆越多,河道淤塞,于是,河水只好另找出路,从其他的途径流入大海。因此,雨花石不仅雨花台有,长江古道的附近地区也有,只是它们还静静地在地下熟睡呢!</p> <p class="ql-block"> 正午的太阳烤的我们无处躲藏,脚下的泥巴地龟裂成杂乱无章的图案。在城市里比较少见所以拍下来玩玩。</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小鱼老师,我们匆匆离开瓜埠山向高速公路驶去,当晚我们安全返回青岛,结束了几天的江南自驾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