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时光匆匆,转眼间第五个本命年了。过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光,记得小时候过年能吃到妈妈亲手做的炒米糖,还有自家弄的糯米灌猪肠饼,烤个两面金黄是我的最爱,那个味至今记忆犹新,过年还要穿一身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家,去一家要吃一碗鸡腿面,但鸡腿是不能吃的,你吃了他家第二天来客人就没法招待别人了,这些礼数去拜年时大人都会叮嘱小孩的。儿时的年味很浓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现在虽然年味没有小时候那么浓,但我要努力地制造一些,让孙辈们也留下一点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过了二十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晚上熬一宿。我们现在不会按部就班去做,但是打扫房子是必须的。今年我们回老家老屋过年,老房子一年到头没怎么清扫,扬尘吊吊儿随处可见,如无声的风铃。当家的从自家竹园子里砍下几根竹枝自制一把小扫把,然后手持扫把,头戴草帽把楼上楼下的扬尘吊吊儿清扫得干干净净。当家的很勤快还亲自动手把黑黑的灶头也粉刷得白白的,亮堂亮堂的。</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打豆腐,豆腐是一道很有口感的家常菜,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豆腐。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自己打豆腐,现在大部分家庭不自己制作了,去店里买一些回来就是,农村也有少数人过年时自己做,打豆腐很繁琐,工序很多,要整整忙上一天才能完成任务。先把豆子用水泡上一天一夜,然后用自家的石磨子用人力把泡饱满的豆子磨成浆糊状,(现在用机器碾成糊状)过滤掉豆渣再放在一口大锅里烧开,烧浆水时要专人看着,不然的话,烧开了的浆会迅速很快地溢出来洒满一地,办年货图的是吉利,如果有人看着就不一样,马上倒点冷浆下去就不会溢出来,然后盛起来放在一个大木桶里,过一段时间用石膏水点浆,点浆是个技术活,烧的豆浆凉透了不行,太热了也不行。石膏水放多了不行,放少了也不行。放多了豆腐成砖头,放少了成不了豆腐。小时候看母亲点浆,倒石膏水时一点一点倒,倒一点看一看是否成了豆腐花,然后用锅盖翻动一下过滤掉水就成豆腐了,是不是好麻烦。长大了出嫁了,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点过浆呢。</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六去买肉,小时候买肉要买肥肉不要骨头、排骨什么的。一家买上十几斤肉就是富裕人家了,一般地买上三五斤就不错,有的买二斤就算是过年买肉了,现在冬至时大家肉呀鱼呀灌香肠呀就已经买好了,过年买一些新鲜的就可以了,时代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甜蜜。</p><p class="ql-block">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八按照一些地方风俗,请姑娘大姐回娘家还福,吃团圆饭。吃团圆饭必须要吃圆子,我煮好芋头,和上红薯粉,揉好面,两孙女搓起了芋头圆子。我们村只是周氏人家有还福的风俗,听老公的父亲讲,因为我们旧社会周氏家庭生活很困难,提前过年还福,还年福了一些讨债的就不会上门讨债了,是逃避还债的一种方式,现在条件好了,不怕别人讨债了,但这个风俗习惯还一直延续下来。现在我们三十的晚上照样摆上满满的一桌菜,倒上酒,先放鞭炮请我们的祖先们回来先吃,我们然后才能动筷子。吃饱喝足后看春晚啰,到十二点整我们鞭炮放起来,烟花燃起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此起彼伏,点亮整个夜空,这也是城里人享受不到的跨年年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乡村的民风淳朴,乡情浓厚,乡邻之间新年的第一天你到我家拜年,我到你家道一声新年好!主人放一挂鞭炮,倒上一杯热茶,端上一果盘点心招待邻里。我们一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家都是周氏家族,这些后生们都知道按周氏宗祠的辈分称呼,“白头发的孙子,摇篮里的叔”。 无论年长的年幼的都一点也不含糊,有些比我年长很多的晚辈叫我婶婶或奶奶我有点不好意思回答他们。周氏家风很令人羡慕,让全村人刮目相看。晚上围坐在火堆旁谈天说地,笑声不断,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愿我们家人朋友身体健健康!龙年大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