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味蕾记忆

天风海浪

最近,广西的小砂糖橘到延边体验打打糕的消息,挑动了我的味蕾记忆。 虽然我是山东人,但只要是粘的食物,都是我的最爱。小学时候难以忘怀的是吃黏米饭。那时候,家家都生活困难,只能是腊七或腊八的时候才能吃得到。东北的习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要吃黏的食物,粘住下巴。我们家一般是在那一天想尽办法吃上一顿黏米饭,它是用大黄米或者是小黄米在锅里闷成的。吃的时候要把盛在碗里的黏米饭,用勺子摁出一个窝来,在窝里放上白白的猪油,让黏米饭的热量使猪大油慢慢的融化,然后倒入酱油搅匀。这时才用筷子夹上黏米饭轻轻蘸一下,慢慢地放到嘴里。那是真香啊,现在我还能回味出来。可是现在想想看,谁还会那么吃吗? <p class="ql-block">  我吃的最多的就是粘豆包儿。还没进腊月门儿,母亲就开始把黏玉米等粮食泡进缸里。大约泡两周的时间后,就会捞出来控一下水。然后要到邻居家借用她家的磨,推出米浆来,俗称拉面子。东北的磨是盘式的,上下两盘。底下盘是固定的,上盘上在对称方向各楔入一个木撅,套上绳套,插入一木杠,推动磨盘转动了的。借谁家的磨一般是比较固定的,这种磨每年都需要缠一下,就是将石磨的纹路再加深一下。每次需要十几块钱,所以就需要大家集下资。一家出个三块两块的。</p><p class="ql-block"> 推磨的主力一般都是我,因为我爱吃。就这一个理由。可是推磨也不是轻快活。这个东西很怪,一个人再有劲儿推起来也不行,所以还需要母亲协助一下,虽然她不用使多大劲儿,但是磨运行起来就轻快均匀了。推一次大概二三十斤粮食,需要两个小时多。</p><p class="ql-block"> 下一个任务就是烀豆馅儿。东北一般都是用红小豆做。在柴锅里头先用大火烧开,以后就改用小火儿,一直把小豆熬炸开,把汤熬干了,然后用饭勺儿,一点儿一点儿的把豆子都压碎了,汤多了一定要提前舀出来了一些,后面如果干了还可以把汤加上,但馅儿一开始就稀了,就没有调整的空间了。最后把糖精化成水加进去继续搅拌均匀,那时候没有白糖啊,只能用糖精代替,放多了就会苦,所以要一点儿一点儿加才行。这活儿我也会干。最后把豆馅儿盛出锅以后,锅底能铲出一点儿锅巴来,那个锅巴也是美味,太好吃了。</p> <p class="ql-block">粘豆包</p> <p class="ql-block">  包豆包,首先要把米浆里的水吸出来,这叫砌面子。一开始母亲是在米浆上面盖层布,然后用锅底灰来把里面的水分吸出来。后来一位朋友告诉可以用砖头,砖头效果很好。因为用锅底灰一不小心散出来,上面的面子就浪费了。我不会包,但可以用勺子将豆馅做成团子,母亲包起来就快多了,而且大小一致。蒸熟后,一个一个分开,晾凉就会放入仓库的大缸里冻起来,如果豆馅儿稀或者黏的和笨的比例不合适,那你的豆包儿就很难分开了。我一个春节基本上就以吃豆包为主。</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正儿八经的水磨面。豆包蒸出来表面光亮,非常筋道, 香糯可口。我前几天买了五份豆包儿,虽然用料是小黄米和糯米,但是吃起来直煳口,还粘上牙膛,他肯定不是用水磨面做的。那时候粮食不够吃,哪还能有种植黄米和糯米的闲地,所以只能用粘玉米。那个时候能吃上这样的豆包儿已经很满足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红豆馅</p> <p class="ql-block">  粘豆包儿是典型的满族食品。和它很接近的。就是粘火勺子,不过粘火勺子需要拍成饼状,用很多油来煎制。谁家舍得那么多油啊?因此很少能吃得到。还有另外一种与粘豆包相近的食品,它是把豆包儿包成长条形,然后用紫苏叶包起来蒸熟,我们管它叫黏耗子,后来在电视里看到,它真正的名字叫苏叶馍馍,紫苏叶与豆包儿的香味儿融合在一起,别具特色。还有一种与粘火勺子比较接近的食品,叫油炸糕,只是面子要发酵一下,一般是用豆沙馅,直接放在油锅里炸。现在我们在市场上可以吃得到了,那时候想都不要想。</p> <p class="ql-block">粘火勺子</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从双河回来到县教育局去办点事儿。教育局门口儿已经出现了一个市场。我随便溜达了一下,就发现市场上有卖打糕的、卖米饼的、卖米肠的等等这些朝鲜族食品全都有,令我十分惊讶,十分开心。</p><p class="ql-block"> 打糕是典型的朝鲜族食品。过去只有在老人过寿,小孩儿百岁、年轻人结婚才能吃得到。打糕是用糯米在具有朝鲜族特色的铁锅里蒸熟以后,放在一个特制的木槽里,用一对木锤反复击打。这活<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木</span>槽是选用一段儿空心椴木,刨出来的U型槽,两端是开放的。糯米用水和蒸煮程度一定要合适,这关系到打糕制作的成败。所以这件事这件事一定要请经验丰富的主妇来做。</p><p class="ql-block"> 打打糕也是一个需要有一定力气的,但是光靠蛮力还不行的活儿。东家一般都会请几个有经验年轻人来帮忙。</p><p class="ql-block"> 打糕是要蘸着馅料吃的。馅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把黄豆炒熟了磨成面,加白糖,是甜的。一种是把红小豆煮熟了以后,做成豆沙,加盐,是咸的。主妇们要把打糕割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放在馅料里滚动,让它沾满了馅料,再装盘上桌。</p><p class="ql-block"> 有些少数民族的打糍粑跟这个很类似。但是他们不是用木锤砸,而是用木杵捣。馅料也不一样。他们的馅料是坚果仁捣碎了。另外吃起来没有打糕这么筋道。</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看见邻居家打打糕,馋的口水直流,围在现场看热闹,久久不肯离开,有时候大人看我们可怜,也会给我们一块儿两块儿的。现在可以随时吃到了,真是开心极了,当即买了两斤,回家大快朵颐一顿。</p><p class="ql-block"> 随着市场的开放,打糕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来的木槽很容易开裂。所以就出现了用机器代替人工的办法。可是机器把米粒打的太碎了,没有米味儿了,我小儿子管这种打糕叫乳白胶、胶皮糖,说什么也不吃了。经营者们现在又选择了大理石板作为木槽的替代品,还是用人工木锤来反复锤打,又恢复了传统味道。朝鲜族特色食品除了打糕外,还有米肠,米饼,米饺等,都很受欢迎。不过,我每次回延边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打糕,那是俺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打打糕的场面,现在已经是表演</p> <p class="ql-block">  我1992年离开延边以后,又出现了一种网红食品。它是用糯米面儿在锅里蒸出来的,样子很好看,熟红豆和白的糯米糕层层叠叠在一起,形成四层糯米糕五层红豆的样子,它的名字叫糯米散状。它口感Q弾,香儒适口,也成了我的最爱。我查阅了一下,它也是典型的满族食品。制作的过程,是先把泡好的糯米磨成粉,把红小豆烀熟。要把锅水烧开,铺上盖帘,然后先铺上一层红小豆,再一层一层的撒糯米粉,糯米粉要掌握好的湿度,接着就是一层红豆一层糯米粉,一层红豆一层糯米粉,最上面一层还是红豆,大火烧开锅,后改小火,蒸熟以后,就形成这种四层糯米糕五层红豆的网红食品了,再详细的我就说不上来了,我没有亲自实践过。不过现在网上可以买得到了,而且质量已经很好了。</p> 一般人吃黏的食品都及易不消化。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就是连续吃几顿也可以,真是老天爷眷顾我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