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要义”之九——裹、垂肘

爱山

“十四要义”之九——裹、垂肘<br><br>裹、垂肘<br><br> 裹、垂肘:肘部的裹、垂,犹如旧时包包袱,包裹不漏之谓也。垂肘也称为“坠肘”、“沉肘”、“实肘”。拳谚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句很辩证的话。“肘不贴肋”,就是使腋窝保持适度悬空,保证肘部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不过,功夫越深,需要回旋的余地越小,外人、功夫不想当的根本看不出来。<br><br><br> “肘不离肋”,就是在保证肘有回旋活动余地的情况下,肘尽量靠近,不离开肋部,便于保护两肋两腰要害部位。人体感觉、变化最灵敏的就是手、其次就是胳膊了。两手与两臂犹如两扇门,通过他们的变化,把来之外来的入侵化解之无影无踪。非有那种及时的感觉不可。否则就是“爱好”而已。<br><br> 当然,生逢盛世,且热武器已经发展到今天,与智能化密切配合,因此,拳艺真的已沦落为民间“爱好”而已。不需要下大功去修炼那份“精、气、神”了。<br><br> 当然,如果您却想要提升自身素养,有“藏器于身”渴求,那也不烦修炼修炼,与古人思维与感受衔接一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总之要比下棋、打扑克强。<br><br> 肘部扬起,往往会造成举高腋空,“侧门”(两胁侧门)大开。侧门空虚,易为敌所乘。<br><br> 此外,肘部举扬,肩、肘、腕等关节自然就难以松沉,容易致使气血阻塞,劲力滞涩,两臂无劲,劲不能由丹田传脚。脚传腿,腿催腰,腰催胸,胸催肩,肩催臂,臂催手,亦不能贯于手指,攻不能放人致远,击,不能至人内脏,反而近乎外家之断劲。<br><br> 所以古今内家拳无不力求垂肘之良好习惯。<br><br> 而裹肘,则是“包肩”的辅手,肘裹得越好,肩就包的越好。<br><br> 谁也知道“筋长一寸,增寿拾年”。哪里的筋?怎么才能增长?<br><br> 最起码,裹肘,能使膏肓穴周围的筋腱的柔韧性增强,膏肓穴的作用,兹不赘言。这个部位的筋腱弹性增强,有什么好处,您自己去查吧。<br><br> 于技击,裹肘做得好,横劲就大。<br><br> 拳谱云,起手横拳……,大约指的是这种横拳,而不是具体的横拳——仅一家之言,不必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