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的所著,这书名已经让我觉得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是值得细细阅读的一本好书。因为我们老师每天都要与学生说话,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之间就会有不同的说话,这书里面应该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内容,于是“静下心略读”了一回。书中的内容很接近平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写了有关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案例,用短剧的形式来加以描述。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场景浮现,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与学生交流的原则和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况,老师都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灵活对待。在对话中传达出对孩子的尊重关怀和理解鼓励。</h3> <h3> 我读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之后,感悟颇深,启发很大,感想不少,当然,更反省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不够妥当、有待改进”的方面。<br> 这书主要以话题的形式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例如有老师的自白、最佳师表、最差师表、表扬的艺术、常规管理、家庭作业、鼓励的故事等十二章内容。<br> 那生动而幽默的对话,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老师的言行一定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h3> <h3> 如果面对班上总有学生迟到,我们老师是考虑批评学生为主还是想办法让学生自觉早到校呢?如果老师已经早在教室门口等候学生,与孩子们热情打招呼,与他们聊聊的趣事和生活,孩子们会争取尽量早到学校,争着和老师聊他们身边的趣事;有学生迟到了,老师迎接上去拍拍孩子肩膀,温和地问他迟到的缘由,哪怕孩子贪玩而迟到,你都是真诚提出希望他早些到校,我们想想:孩子会至若不顾吗?或许,明天最早来到教室的就会是今天迟到的学生。因为我们应该知道:老师的言行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老师的榜样作用是很大的。因此,老师在孩子面前应做到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动情,以行导行。作为班主任,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h3> <h3>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恰当的交流”时,作者写道:“ 和小孩生活交往,你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处理问题的耐心,你要能适当的和他们进行交流。要“恰当“的交流。就像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某同学取得成绩骄傲了,你要恰当的提醒他还不能伤及他的自尊。某同学淘气调皮了,你要恰当的发个火,无意中提醒他一下。比如走进教室要上课,而学生还在大吵大闹,你可以恰当地给个建议,而不是总是命令学生:安静下来,坐好了,别乱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不能冷嘲热讽,不能急于帮助,包括交流的内容也要恰当等等。”<br> 作为老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是既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者,面对“行为偏差”的中小学生,该如何从学生“心理需要”方面入手,如何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恰当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尽量引导学生能够获取一些正向、合理的“心理需求”,矫正一些偏常行为。</h3> <h3> 关心学生,要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教师要给学生一种激励、一份期待,满足学生的真正、合理的“心理需要”——能倾诉、有关怀、受肯定、有目标。<br> 实践证明:师爱、亲情就是一盏明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是自我尊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一种激励手段。只要充分发挥师爱和亲情的激励、感化、调节、引导等作用,一定会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受到陶冶;使落后者上进,使悲观者看到希望,使冷漠者燃起热情!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了老师的肯定、关怀、信任、激励,期待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与老师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表现。<br> 利用这种期望效应实施的教育,我们把它称为期望教育。这种教育最大的功能是建立以爱为核心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并始终保持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之中。</h3> <h3> 总之,读书会有很多的收获,使自己悟出一些道理,懂得一些原则,学到一些方法。所以,《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用心和孩子好好说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