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24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我们一行26人,来到了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起就商贾云集,至明清时期富甲一方且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塘栖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古镇依大运河而建,独特的水上街市和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江南古镇!穿过不长且热闹的街市,便来到了通往水北街上的广济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广济桥(也称通济桥)初建于明弘治年间,今桥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南北向横架于京杭大运河上,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此桥造型秀丽,水平全长78.7米,宽6.12米。也是京杭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据《唐栖志》载: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1489年)建。七孔石拱桥,桥面设160级台阶。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筑,中间大石拱跨度15.8米,南北各三个对称石拱,跨度依次递减!据考证,广济桥原址有一古桥,名“通济桥”,运河穿塘栖而过,镇城被分成水北、水南,两岸往来只能以船渡河,一碰到恶劣天气,渡河相当危险,一不小心就会翻船,百姓淹死不少。寓居塘栖的宁波商人陈守清,为了改变现状,做了个重大决定,了断财源,抛妻别子,四处化缘,筹集修建经费。最终这事惊动了皇太后,皇太后当下拿出几百两银子带头捐钱,随后皇太子、大臣们都纷纷效仿解囊相助。最后,由明朝政府出面修建了这座惠泽后世的广济桥。正是这个故事,为运河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浓重的一笔。不少考古和历史专家都称:“广济桥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那是因为它造型古朴,结构独特,在桥面中央还浮刻有圆形牡丹团花图案,四角望柱上琢成覆莲状,桥孔顶部还有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为研究古代桥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跨过了广济桥,我们就来到了最热闹的水北街。整条街,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传统糕点、三家村藕粉、蜜饯、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叫卖声彼此起伏;十步一个百年老字号,五步一个非遗传承老店;老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逛着、买着;还有沿河一桌桌围炉煮茶的一家老小的人们,一派祥和景象!有着“运河瑰宝”之称的乾隆御碑,就伫立在运河之滨,记录着乾隆南巡之时,为表彰浙江受灾后未拖欠钱粮而下诏免地丁税三十万两之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此外,我还参观了铜雕艺术大师“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大戏台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