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当年知青下乡的故事,在全国范围内,是老辈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情景。今天回忆起来,这些甜酸苦辣的过程,却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四顾墩村地处孔家坊乡境内,是英山县老八区下面的一个沿河堤边的自然村落,在百里换新天前,如今的河床大约有百来米宽,是靠在四顾墩这一边,河对岸是黄林冲村和新铺村,经张咀水库成功后百里换新天工程的治理,那时的河床,如今却是大畈粮田,现在且都种上了经济作物~葡萄园,每逢旅游季节,公路上游人如织,葡萄园里男男女女,采摘葡萄的游客欢声笑语,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 当汉口学院副校长余小兰携家人年前漫步游走在才刚刚完工的美丽乡村~四顾墩步行街道上时,她环顾四周,目光凝视,也不是多年没回来,怎么觉得才几年功夫就变得如此的陌生的景象?曾经与知青打交道最多的,也是相处感情最深的,而后来干了几十年的老书记汪澄先生介绍说,你若早来两个月,这里还是在施工阶段,自然你就记忆犹新,今天这面貌的呈现,可以说你是知青队伍中最先目睹者。</p><p class="ql-block"> 余校长说,当年她是76年下放过来的,应该是第三批,那个时候才18岁还不到,连人带户口,从武汉下放到了英山,啥时候能回城?回不回得了城,谁都不知道,懵懂的一颗心就扎在了乡下这里。他说道,我们十几个人都住在村茶厂里,整天就是与茶园打交道,记得场长姓沈,是个非常勤奋的人,管理也挺严的,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作息时间,刚开始哪能习惯?这个有组织的队伍,哪能说不习惯就能离开?那个时候的身份,就是个村民社员,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两样。一群人只是住在一块,集体生活起居,忙在田间里,战在茶园中,没有多少活动空间。只有每逢天黑,一群伙伴们都还要将换洗的衣服,拿到这条河里去洗,才在那河堤上走走,散散步,聊聊天,所以今天再看这条河,印象太深,似乎远了许多。我接着说,那个时候,我就在你们住宿对面的一栋炒茶机房里,开柴油机炒茶叶,只见你们一群知青,男男女女,一个个长的水玲玲的,难怪村里有很多男青年偷偷耳语,唉呀,武汉的姑娘,真的好漂亮!你看,余校长,这一幌快50年过去了,你仍然还保持这样的精干身材和精气神,尤此可见那个做姑娘的时候呢?</p> <p class="ql-block"> 余校长开心地说,那时候我最瘦小,许许多多的劳动,均得到了身边人的照顾,重挑重驮的活儿更不用说。在得到返城的消息后,我就回武汉考取了中南财大,四年毕业后就分配到湖北工业大学,一直工作在财务处,几十年来,回想起这下乡插队的情景,一天也忘不了,在人生的成长路上,似乎这段时光又是个必修课。我们按照国家政策退休后,又去了汉口学院,给民办学院做事儿,而今早就到了休息的年龄,可这一辈子的吃苦耐劳的劲头,老板坚决不让休。也好,反正身体状况良好,有个工作缠身,免得寂寞无聊,有时候还能有机会帮帮人。在这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英山去上学报到的名字,免不了多瞧上几眼,这是我插队过的地方来的人,甚至问他需要帮助点啥?这种亲近之感是自由迸发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老支书一直陪同小兰校长一行畅游和热聊,他说,反正这批知青回城后,都是有情有义的热血青年,无论他们的发迹如何?都忘不了常回家看看。只有极个别个别的,发迹也不错,忘记了这个地方,但大多数人在回城后,均有往来信息,甚至遇上三十周年,四十周年时,集约回访,我本着情感积极陪同与他们谈笑风生,共话往昔。小兰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当年也是老书记呵护着我们,如今您都八十几的人仍然把我们当孩子看待,其实英山就是我们的故乡,我永远是四顾墩的人,这里就是我的家。尽管我们都快老了,仍在工作岗位上,现在女儿,女婿也在大学工作,只要是故乡人有用得上我们的的地方,不会袖手旁观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一旁陪同的我,目睹小兰校长看完街道的情景,对小兰校长的这番话,过滤了半晌,她对“故乡”的巨变表现出那样的欢心,对“故乡”当年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对“故乡”的情谊是百般的表露!这难道不是她对“故乡”的眷恋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