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山记忆》后记

贤隆士人

致敬不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桥山记忆》以漫写群像式的叙事,通过深入体验生活、面对面采访、查阅确认,提炼构思,饱蘸笔墨,细微镌刻,透视不同年代共通的人性光芒,还原历史镜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传,为民族铸魂,为时代歌唱,努力突出积极向上、奋斗不止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题,一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介于平凡与伟大之间精神明亮的时光册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所记述的人物,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和人格力量的基本原色,每个人都是时光中的高尚与纯粹,庸常中的出彩与骄傲,是时代进步中的“好人”缩影。生活中的“好人”概念是宽泛的,边界是模糊的,但“好人”的本意,就是对他人好,为了他人而不顾自己。“好人”更多具有实践性,是可见的亲历亲为。“好人”不必有多么圣洁,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微词,甚至在幽暗与光耀之间来回晃动,有的眼睛里闪烁着惨淡的勇敢和英雄的悲壮,甚至被认为是特立独行的“另类”,但瑕不掩瑜,如阴影背后的亮如熔铁的光。他们与其他人相比,始终会推己及人,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急,也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当他人遇到困难时,“好人”必然会急步疾趋,出手相助。“好人”始终觉得,行善即为本分,帮人即为帮己,“好人”几乎不图浮名,不沾微利,只听从内心但行好事的呼唤,所以,世界因为“好人”的出现而春意融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实,被表彰为楷模、先进、模范和所谓优秀的人,也应该是被现实公认的“好人”,只是他们比平常所说的“好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更加用勤奋说话,用奉献昭示,用专注对待,而且特别能黾勉从事,更具标杆意义。所以,从他们身上可以发现值得效法的更具高光的亮点,比如在是非、善恶、美丑、得失、公私面前,他们能够主动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做出应有选择,为人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提供难得的榜样比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创作,缘于一直没有忘记过的时任黄陵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现为延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勇曾经的嘱托,当然也是一个偶然的冲动。前年秋季的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我在户外活动,往回走至县文体广场西南端的尽头,发现那里刚刚竖立起十块异常耀眼的红底黄字有照片如颁奖词一样的宣传牌,鲜红的伫立像一支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火炬。驻足凝视,其中熟悉者只有一二,逐个细读,他们的精神之光瞬间照彻心底,我仿佛瞥见了世界的根基和民族的础石,看到了隐匿人间烟火的谦卑义举,为世界撑起了仁厚善良的道德标准和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使我埋藏于心灵深处的创作热情得以激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县文明办和县文联负责人得知我有自愿无偿采访省级以上模范人物的创作意向时,欣然安排,为我开具了可以证明身份的介绍信。在已采访完成十之有六的创作任务时,选题有幸入选2022年陕西省作家协会定点体验生活资助项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了探索人物内心,每一次的采访都是极为谨慎的探究,生怕不断地追问会伤了他们的自尊或搅扰了他们平静的生活。随着采访深入,不仅感叹于道义的彰显与担当的重负,感叹于生命的温度与生活的厚度,而且常常被他们的柔韧筋骨与坚强意志所感动。那种精神与现实交融,命运与时空的多维度撞击,于我在情感与心灵上是一次次感动与净化,好像只有踏实书写,注重细节,用最质朴甚至没有修饰的语言,努力把人物立体呈现出来才能折射出他们的精神光亮。努力往第一手的生活经验里深度开掘,左冲右突,力图打通阅读者的心灵脉络,像酿酒,不是隔岸观火,而是深入主人公的生活经验或人生体悟,以客观的社会视觉来审视、观察、回望,着力挖掘人生价值,酿造出适口,抚慰心灵,振奋精神的原浆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面对道德模范人物,我感佩于他们在严酷的生活面前依然保持人的尊严和家的温馨。他们从不吝啬讲述自己生活的沉重与忧伤,也不厌烦又一次唤醒业已消逝的人生艰辛与苦难,他们的勇毅与纯朴,如金色的种子,将因这本书的出版传世而被播撒于桥山之巅,沮水两岸,开放出绚烂的花朵,芬芳神州大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各篇章的叙述,均以悲悯的笔触,既独立成章,又以主题为统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形成桥山土地上绚烂光影中最富质感的定格。发现每一个人物内心的不屈与正直,闪现着不能为而为之难以为而为之的向善勤勉和艰难探索的人间大爱,激荡着感伤动容的昂扬豪迈,散发着感人至深的缕缕深情。仔细品味,那不是一个人,而是由憨厚笃行、痴心不改的一群人结构的桥山热土上最美奋斗者的精神图谱。更像深深根植于皇皇厚土葳蕤勃发的一棵大树,“在岁月的阳光里,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生命时代和大自然的霞辉”。并依凭着自己的情愿,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以自己的姿势站立,抑或扑倒,把生命交给雷电和暴风,凸现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明媚。亦如沮水闪亮形态迥异的砾石,每一颗自有天地,虽零碎卑微,却自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一个场景,虽是他者的生命历程,却可满足人们对于人生理想世界的想象,有益于人生经验的获得与启迪,是人性与社会性的融合。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或者俗称“好人”的成长,无法脱离历史长河中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离不开身处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存在。他们的经历不是孤寂的,而是时代的具象写照。他们的经历,不是我个人的带有功利色彩的主观描摹或刻意虚构的歌功颂德,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客观公正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忠实复刻。他们的精神硕果不仅鼓舞当下,并能传之久远,成为时代文明的一部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诚然,将来并不真实,只是目前的希望。过去也不真实,只是目前的记忆。人的生命仅仅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衰退过程的回忆、反映或不易。即使殚精竭虑、焚膏继晷,夙夜劬劳的创作,是出力不讨好的谵妄,但在我心底里,依然要感谢陕西省作家协会对我深入生活采访的资助。感谢阎安先生,朱鸿先生,王海先生,侯波先生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翻阅拙作,并给予字字珠玑的倾情推介。更要感谢刘勇先生一直以来的鼎力玉成。还要感谢朱晓虎先生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感谢蔡佰虎先生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刘彦琦、段小平、刘会斌、苏峰、窦长有、寇柏林、任宗耀、梁永宁、廖峻德、郑根锋等先生,以及杨淑焕、白东梅、刘欣菲、王慧、卢晓霞、丁淑芳等女士的协助。感谢刘树勋先生对初稿专业的孜孜校正。还有我的二弟兆清、七弟杨堃,我的儿子瀚霖在文字和个别篇目上,以及出版事项等诸方面也花费了不少心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后感谢西安出版社李宗宝老师和责任编辑徐哲颖老师的辛劳编审,感谢太白文艺出版社编辑林兰老师给予的先期有益指导,同时感谢建明印务等相关人员,没有他们的共同努力,就没有顺利出版面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孙兆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11月于桥山贤隆斋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