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中国龙

林林总总点点滴滴

<p class="ql-block">(文中所有照片及藏品,除明青花龙瓶外,均为笔者自有)</p> <p class="ql-block">  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开辟新航线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两者都极大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诚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寄给一位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的信中以简洁优美的文笔写道,围绕中国的这一切活动,是“Un commerce de lumière”,一种双向的启蒙,一种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随着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入欧洲。美丽的青花瓷背后,那个富庶神秘的礼仪之邦,让刚刚走出中世纪黑暗的欧洲人无比神往,并继而形成长达两个世纪前所未有的“中国热“。仅18世纪,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就超过6000万件。中国瓷器被各国宫廷贵族家庭视为稀世珍玩,都以摆设中国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p> <p class="ql-block">  虽然早在15、16世纪,中国的一些制瓷技艺就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但欧洲的生产水准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即便梅森(Meissen)瓷器厂于18世纪在欧洲最早发现了正确的中国硬瓷配方、制作硬瓷的高岭土的重要成分在今天德国的领土范围内被开发、并首次使用,其后长期模仿中国瓷器的痕迹依然显而易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本人收藏的一件梅森绿「明龙」大茶壶/咖啡壶,高26公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描金雕花,<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绘釉下彩</span>。壶盖原把头买来时就已磕掉,我用木头自己做了一个龙头粘上,涂上金漆貌似还不违和😄。</p> <p class="ql-block">  壶底下双剑标为一级,应似1815年后的。(可参见本文结尾年代标识图)</p> <p class="ql-block">  「明龙」纹饰是梅森瓷器早期重要纹饰之一,当年由梅森瓷器厂的创建者、狂热喜爱中国瓷器和中国龙的奥古斯特大帝亲自下令设计,历经三个世纪并沿用至今。奥古斯特大帝对中国瓷器狂热到什么程度呢?他竟然用600名精锐龙骑兵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换了151件中国瓷器!四条萨克森“海豹突击队员”的命换一件中国瓷器!!(这让一度曾用几亿件衬衣换一架波音的我们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 据说,后来这些忍辱负重的龙骑兵在异国他乡不断壮大,又跟随着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子、名扬天下的腓特烈大帝的铁蹄,把当初遗弃他们的故国踏得寸草不生,杀得片甲不留。这位“不爱龙袍爱龙瓷”的大帝绝对跟中国南唐的李后主和北宋的宋徽宗有一拼。</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梅森的明龙与中国明朝的龙有一个较显著的区别,即明朝的龙嘴通常都是上颚长、下颚短。到清朝从顺治开始,龙嘴才开始变得上颚短、下颚长,俗称“地包天”。</p> <p class="ql-block">  梅森的明龙为什么会有清代龙纹特点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早期欧洲人在瓷器上画的“满大人”(Mandarin)的确是四不像,你分不清他画的是汉人、蒙古人、日本人、还是高丽人,甚至还混杂了高加索人种的特征。终究那时大部分画师毕生也没机会遇见一个中国人,更没机会看到一条真龙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直径36cm,罕见)</i></p> <p class="ql-block">   梅森瓷器从诞生以来,其每一种产品的石膏模具都保存着,共17.5万个,即便经历了2次世界大战。它的每件产品背面均有代表不同年代的双剑标记,并有铸工、画匠、品类、序列、产品编号等详细标识,易于甄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