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琢磨这件事儿——《一句顶一万句》感悟

水丰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对琢磨这两个字诠释的最透彻的一本书。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琢磨的最透彻的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看过很多国内外作品,能采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把几乎在每个人心里都会发生的细微活动展现出来,且越琢磨越是这个样的,只有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其他作品要么大处着手,慢慢的往小里走,要么小处开笔,往大处提。而这本书从头至尾一个key,看似像白开水一样没味道,但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不就是这样嘛,虽然就是一件件,一桩桩陈谷子烂芝麻的琐事,但事与事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其因果关联性,貌似不搭界,实际上它是搭界的,貌似是一件事,实际上是三件事。这种揉烂了嚼碎了的掰扯,掰扯的丝丝入扣,妥妥贴贴,也是没谁了。</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一开始讲了一个卖豆腐的老杨和他的三个儿子。看似是写这一家人的事,实际上写的是这家人的社会环境。就像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所分析的一样,这本书就是讲一个圈层文化。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的圈子里的人际关系一层层的扩展开去,形成了人脉。</p><p class="ql-block"> 卖豆腐的老杨遇事没主意,总喜欢去找赶大车的老马聊,把老马当成最好的朋友。但老马并没有把老杨当成最好的朋友,因为他嫌老杨燥得慌。</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其实就把老杨和老马各自心目中的交情认知掰扯的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为啥老马不待见老杨,老杨还是要上杆子念着找老马呢?因为老马总能给老杨拿出正确的主意,老杨可以获益。那老马得到啥了呢?得到了老杨的尊敬,老马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p> <p class="ql-block">  你看,剥开了面上的关系,揭示了这深层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多数日常,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琢磨或盘算呢?在这本书里,就是以这样一种朴素的语言阐明的。很直接,也很客观。</p><p class="ql-block"> 讲到老杨的三个儿子和老杨的关系,书中这样写:三个儿子没有一个不恨老杨,不恨卖豆腐这个差事的。为啥?因为老杨在盘算着他的儿子们,而他的儿子们各自也有各自的盘算。</p><p class="ql-block"> 这实际上阐述了父子之间的复杂心理关系。我们说,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是比较难处的。都是雄性,那就免不了有输赢,对错之争。成人之前,三个儿子敢怒不敢言,只能用远走他乡来摆脱强势且精明的父亲。而到了老杨年迈之时,儿子拿出了当年他的招数,还给了老杨,他也只能是受着。这是本书中阐述的一种家庭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书上,几乎把中国式家庭的所有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夫妻关系(强势的,腻爱的,懦弱的等等)都通过不同的故事阐述了一遍,且穿成了相互关联的逻辑,毫不违和的在你面前展示。无论是哪类读者,无疑都能从本书中找到原生家庭的类型和影子,产生共鸣。这就是这本书的高明之处。</p> <p class="ql-block">  杨百顺,是老杨的二儿子。也是本书中的一个主线,他的一生颇多坎坷,但其实也是一事无成。卖豆腐不想卖,在老杨做手脚让杨百利去上学而不是他的大吵一架后去跟老曾学杀猪,杀猪因为被师傅怀疑有二心而赶出师门,去了染坊,又因为不小心放走了东家最爱的猴子而被迫离开。无处投身后跟了教父老詹,改名“杨摩西”。这期间也是饥寒交迫,无处傍身。去给人家挑水,在一次社火中被县长看中,做了县长的菜农,有了相对稳定的日子。后被卖馒头的吴香香招婿,入赘后改名“吴摩西”,在吴香香跟人跑了之后带着巧玲去找,把巧玲丢了,从此远走陕西,改名“罗长礼”,开枝散叶。至此,本书的上部以及对杨百顺的笔墨就到此为止了。但留下了一个线索,和下部衔接。</p><p class="ql-block"> 从杨百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最普通的人的一生。到处奔波其实就是为一张嘴。这些经历过的事中,每一次都会面临变化和选择。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都是改变了人生的轨迹。怎么盘算?书中用最朴素的思考告诉我们盘算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好坏,对错,就是从一个方向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例如,杨百顺从挑水的食不果腹,到社火缺人被临时替补,再到县长从社火中看中了他让他去种菜,一下子从无业游民变成了衙门中人。这个反转书中说他应该感谢某人,某人,某人,但他最应该感谢的是这场社火。</p><p class="ql-block"> 是啊!我们的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呢?机缘巧合,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物件甚至是一件事,就可能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的变化可以使一个人的境遇发生天壤之别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中,对人心的复杂刻画的实在是到位。老杨为了摆平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能进私塾这件事找老马拿主意。老马建议他抓阄。杨百顺在抓阄上输了,只能退出。本来这件事就这样了了。谁知杨百顺在卖豆腐路上碰到了皮匠老吕,老吕把抓阄的内情讲给了杨百顺。为什么老吕要讲这事?因为他和老马有过结,他们的过结在于哪里?在于他们都有心眼,谁也不服谁。所以,一件简单的事,在各自人心中一盘算,就变了味,或者就变成了“借刀杀人”的工具。一连串操作导致的这个结果让杨百顺从老杨到老马一个个记恨过去。最终离家出走。书中写到,他最恨的莫过于出主意的老马,实际上,就老马而言,也是受老杨之托,按照事件的利弊分析出的结果。对于老杨来说,是好主意,而对于杨百顺来说,就是断了他的上学路。</p><p class="ql-block"> 所以,主意是那么好帮人家拿的吗?看来也有不少风险,在于处于这件事里的人怎么看。杀人诛心,也许就是一句无意或者有意的挑唆,就能把一个人内心的愤怒挑到极致,干出提刀杀人的举动。本书中两次写到这样的场景,皆是因为类似的小事导致的提刀奔走。最后路遇熟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请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缓解了冲动的情绪,冷静了心中的恶魔,避免了一场灾难。生活中,这类事情也不少。我们说,好言相劝三春暖,恶语相加六月寒。也许一个小小的无意识举动就能收住一颗充满仇恨的邪念。而不怀好意的阴暗挑唆也往往是大祸的始作俑者。人心的复杂性,在本书的若干案例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识别这样的情况,那只有放平自己的心态,不急于一时的得失,判断一下未来的走势,以不利之态想有利之处,也许这样的结果是更好的安排,这样就会避免误入心怀叵测之人的圈套,背上鲁莽冲动之厄运。如果要热心给人拿主意,那就更要好好分析当时复杂的情况,不要冒贸然的只站在一方考虑问题,一方得利的必然结果是另一方利益受损或者不得利。唯有把多方利益均拿捏好,才能看清不让自己卷入的主意,如果没有,宁可闭嘴。这大概是热心人的人间清醒的最佳做法,不然就会很受伤。同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还是应多行善举,在别人苦闷找你之时去用心开导,而不是火上浇油。别小看你的一句话或一个小举动,没准能避免一起大的潜在性的灾难。以上也是看完本书最大的收获和领悟了。</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说说交友。在本书中,一直在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各类人关于交友的态度。老杨自己没主意,他的交友观就是找能帮助他的老马。杨百利喜欢和牛国兴交友,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喷空。而在书的下半部分,重点描述了牛爱国的交友,把交友这件事阐述的入木三分。牛爱国是吴摩西走失的养女巧玲的儿子。书中说,牛爱国三十五岁时知道,自己遇到为难的事,世上有三个人能指得上。指得上是指,拿不定主意可以找他们商量,心里忧愁可以找他们坐一会儿。这应该是和现在的“闺蜜”是一个意思吧!这几个人都不是和他从小到大的同学或朋友,而是在一次偶然情况下遇到,谈得来。进而就无话不谈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说话的过程,书中这样说:牛爱国一件一件说出来,杜青海一件件剥肉剔骨,帮牛爱国码放清楚。杜青海遇到烦心事,也说与牛爱国,牛爱国不会码放,只会说,你说呢?杜青海只好自己码放,杜青海也将自己的事码清楚了,二人心里都轻快许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接触到无数人,社交圈子再小也是要有几百号人,但真正能交心的有几个呢?能帮助你码放心中困惑的又有几个呢?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这需要缘份,就像书中说的,人与人之间,真是有说得着和说不着之区别。不是离得越近越说得着,而是气场合才说得着。也存在一定时间内说得着,而分别久了就渐行渐远说不着的情况。总之,能一直找得到说得着的朋友应该是人生一大幸事。</p> <p class="ql-block">  牛爱国的妈,曹素娥(巧玲)说的话也很有哲理:“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p><p class="ql-block"> 这话是讲给牛爱国在搞不定自己的老婆庞丽娜时听的。牛爱国的婚姻生活可以用不幸来形容,但当他遇到他能说上话的章楚红之后,一度陷入了疯狂的爱情,但遇到了现实中的日子,怎么去面对,他却也是以逃离来躲避问题的解决。离开沁源为了躲避庞丽娜事件给他带来的伤害,回到沁源是为了躲避他对章楚红的陷入。因为他一想到“往后的日子”,就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这一切的描述实在是太真实了。</p><p class="ql-block"> 是啊!过去,无论是再辉煌或者是再灰暗,毕竟已经过去。再追思,除了徒劳的浪费时间和精力,对现在又有何意义呢?唯有立足当下,放下过去,才能更好的向未来,才有意义。只不过知而不行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的人仍然喜欢追忆过去,而丧失了太多开启未来的能量。这只能是唯有自己想明白别人爱莫能助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最终牛爱国以庞丽娜的再次跑路而被迫放下过去,决定离婚,去找章楚红。书也到此戛然而止,至于章楚红有没有被找到,找到后牛爱国以懦弱的销声匿迹的逃跑放凉这段轰轰烈烈的感情后,还是否能得到章楚红的原谅,应该都是书本之外的内容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620页的厚书,我居然从第一页仔仔细细看到了最后一页,还意犹未尽。很想知道章楚红究竟有没有找到,后面又会发生啥。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对我的吸引所在了吧!</p><p class="ql-block"> 牛爱国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去找寻他妈曹素娥的过去。不知人老了之后,是否所有人都会去不停的追忆过去,像曹素娥一样去寻找她的养父。但书中提到的,曹素娥不停的做梦,梦见她的几个爹等等,这个我相信的。我们虽然活在一个现实世界,但我们更多的是以我们的意义世界为情绪影响。曹素娥直到死的那一刻,她心里想的仍然是吴摩西,她认为对她最好的那个爹。吴摩西真的那么好吗?其实和吴摩西待的时间远少于和老曹夫妇待的时间,而老曹在曹素娥的心里并不深刻。看来,对一个人情素相投的不以相处时间来定义,还是那句话,是否投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曹素娥和吴摩西的缘份在千里之外都连着,都安排了后人去互相找寻,他们也没有血缘关系。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情的一种体现吧!很神奇,但不得不信。</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本,我还沉浸在这书中的一个个琐碎的故事中。有些人看不进这本书,而我喜欢。</p><p class="ql-block">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还未经历便可领悟的哲理。这本书中的哲理极深,值得细细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