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国有四大石窟。分别是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是四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重要影响(如香港天坛大佛),甚至远及东亚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奈良东大寺、韩国石窟庵等均受其影响。</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为龙门石窟提词。</p> <p class="ql-block">龙门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 <p class="ql-block">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span></p> <p class="ql-block">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伊阙之战</span></p><p class="ql-block">在龙门伊阙的石窟开凿前,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p> <p class="ql-block">开凿石窟</p><p class="ql-block">我十年前因工作原因来过龙门石窟,那时候认为,龙门地区石窟的营造自北魏至宋,实则不然。</p> <p class="ql-block">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p><p class="ql-block">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p> <p class="ql-block">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p><p class="ql-block">东、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另有东魏强弩将军掖庭令赵振造弥勒像记、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等</p> <p class="ql-block">北齐,药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齐延军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记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卢舍那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p> <p class="ql-block">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p><p class="ql-block">得名: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p><p class="ql-block">开凿者:唐代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p><p class="ql-block">完工时间: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p><p class="ql-block">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卢舍那像龛。</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5][16]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17]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卢舍那像龛。</span>开凿时间: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5][18]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p> <p class="ql-block">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p> <p class="ql-block">地位: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种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位置: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p><p class="ql-block">开凿时间:唐高宗年间(650-683)</p><p class="ql-block">规模: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p><p class="ql-block">功能: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p><p class="ql-block">结构: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后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p><p class="ql-block">布局: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并称“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宾阳洞。</p><p class="ql-block">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阳</p><p class="ql-block">开凿者: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p><p class="ql-block">工程状况: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人。后因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p><p class="ql-block">得名: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p><p class="ql-block">开凿者:唐代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p><p class="ql-block">完工时间: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p><p class="ql-block">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p class="ql-block">结构:前后室。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窟顶有朵精美莲花。</p> <p class="ql-block">佛像: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施手印“无畏印”(表示在天地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五十二代表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开凿时间:约北魏年间洞名考义: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p> <p class="ql-block">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以其婀娜的身姿、高贵的气质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网红观世音。[22]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p> <p class="ql-block">特点: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p><p class="ql-block">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p><p class="ql-block">价值影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p><p class="ql-block">洞内构造: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p><p class="ql-block">位置:龙门山的南段</p><p class="ql-block">开凿时间:公元493年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p> <p class="ql-block">特点:规模宏伟、气势壮观。</p><p class="ql-block">后续: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合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23]</p><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p><p class="ql-block">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主尊:弥勒佛</p><p class="ql-block">建设历史: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p><p class="ql-block">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看经寺</p><p class="ql-block">开凿时间:武则天时期</p><p class="ql-block">构造: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