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涯”《看画说事》之二十九

姚传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支青和知青一样:一个令共和国骄傲而又尴尬的名词。</p><p class="ql-block">新疆农一师七团的新疆上海支青主要是在1963年7月至1966年7年间前往新疆参与建设的知识青年。在这段时间里,大约有10万余名上海知青被分配到新疆的各个地区,其中包括农一师七团所在的地点。这些上海知青为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本人是亇六六届的老支边青年,考虑再三,还是想写点什么,因为再不写,要不了几年,这段时光记忆,不要说写了,连看的人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至于年轻人嘛,更不会去关心这段天方夜谭般的过往。</p><p class="ql-block">照片是离家前一天在照相馆拍的一张照,穿上军装,以作留念。</p> <p class="ql-block">即将离开母校,中学六年在这所令人难忘的学校渡过,照片为旧时上海民立中学模样。</p><p class="ql-block">上海民立中学:威海路420号老校舍,现的石门一路兴业太古汇商圈查公馆。这栋百年历史保护建筑,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巨贾邱氏兄弟的旧宅,1937年改为民立中学校舍。</p><p class="ql-block">因地处上海黄金地段,多少资本看中这块地皮,最后被兴业太古汇开发商之一的香港兴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拿下。</p><p class="ql-block">上海兴业太古汇是一个集多种购物体验于一体的高端商业体,可以算作上海最高端的商业之一。</p><p class="ql-block">资本一旦介入,一切都变样了:现在大名鼎鼎的哈罗德下午茶在“母校”原址查公馆开业,是目前为止的魔都下午茶天花板,每人600元以上的消费,配上英国小哥哥服务,精致的餐具,据说还要提前半个月预订……。</p><p class="ql-block">资本是无孔不入的,资本是要追逐利润的,从学校,医药,旅游景点等等,甚至到寺庙,无论他打着什么光献旗号,对普通百姓來说未必都是好事。</p> <p class="ql-block">照片现在的母校模样。</p> <p class="ql-block">1966年7月3日:那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日子:本人在上海民立中学高中毕业后,与不少小伙伴一样。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到边彊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满腔热血,报名去新疆建设兵团,下图为一亇街道居委会内同去新疆的“战友”,离家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当时,最流行的歌是:“送你一支沙枣花”,“边疆处处赛江南”,“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个个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偷偷拿着家里户口本去报名的,似乎很普遍,我就是其中一亇。</p><p class="ql-block">呜呼,那班一同相依为命,饱受风霜的“战友”,如今你们都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离开上海前,临走前在家门口的最后合影,背景是静安区凤阳路番衍里,一条原租界的老式石库门弄堂房子,最近热播剧“繁花”中的影子,全刻在这种弄堂文化中。</p><p class="ql-block">当时,每天清早买菜,就要走十多分钟路,去黄河路与凤阳路交界的“白克路”小菜场,那时候,靠着国际飯店西面的黄河路,还没有电视剧中那样风光,记得有爿南货店,会去卖些杂货。</p><p class="ql-block">毕竟,《繁花》中的阳春白雪,很高档。但更多的是王者孤独,那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欢。而下里巴人,虽然普通。但却能跟更多的人共情,有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上海老支青的人生最深处的回忆,是旧时的弄堂文化,以及塔里木茫茫戈壁。</p><p class="ql-block">好像《繁花》中的阿宝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应该是等13路公交车上的雪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上海出发,要坐四天五夜火车才能新疆大河沿车站。在这儿,支青们将从这里中转大卡车,奔赴天山南北。</p><p class="ql-block">在10万上海支边青年中,有二分之一的人是在阿克苏农一师。</p><p class="ql-block">汽車全是运货的大卡車,再要历经四,五天的长途跋涉,晚上中途到兵站下車,休息后第二天继续行程。</p><p class="ql-block">更遠的还要途径托克逊-库米什-库尔勒-阿巴台-新和-库车,最终到达目的地。最远的一部分人则会到达位于喀什的农三师。</p> <p class="ql-block">刚到新疆建设兵团时的第一亇冬天,背景为简陋的农一师十二场场部。</p><p class="ql-block">(后更名为农一师七团团部)。</p> <p class="ql-block"><b>地窝子</b></p><p class="ql-block">到达连隊后,看到眼前通向地下的台阶,以土坯为墙、树枝作顶,再盖上泥土为顶的,隐藏在地面下“地窝子”的景像,这就是我们的“新家”。大多女孩子开始抱头痛哭。</p><p class="ql-block">刚到连隊,连这样的屋子都不够,要支青们自己动手挖,工具就是新疆维族人用的“坎土曼”。</p><p class="ql-block">好在新疆几乎很少雨,不然这样的“窝”,一定水没金山。</p><p class="ql-block">挖地窝子好在没有什么技术要求,一把坎土曼(新疆维吾尔族人用的锄地工具)就夠了。</p><p class="ql-block">生活起居,劳动生产,包括出早操,晚汇报,编制从班,排,连,营,团等一切安部隊的规范要求,就差发一支枪:因为我们是“军垦战士”。</p><p class="ql-block">农一师七团二连的连长,指导员都是原三五九旅部隊王震将军的战士,在过去战争年代,他们逢敌亮剑,所相披蘼;在当下“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中,他们全力以赴,无惧无畏。</p><p class="ql-block">仅管他们文化不高,但正直无私,敢于担当,刚正不阿的品质,都为我们后来的人生作出了示范。仅管回内地已近一个甲子,还是很怀念他们。</p><p class="ql-block">他们丝亳没有特权,保持着三五九旅部队的夲色,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一同“战天斗地”!</p><p class="ql-block">有时小伙伴与想到“领导”家中去蹭饭,看到的是穷得丁当响的“家”,与大家一个样,唯一不同的是家中还多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p><p class="ql-block">连隊二百多人,生活全是“供给制”,另外,第一年每月三元“军饷”,第二年“六元”,第三年“九元”作为零用,买亇肥皂牙膏之类的。</p><p class="ql-block">可惜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这些天,跟据自己还殘留的一点记忆,画下以下图片。</p><p class="ql-block">(地窝子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火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窝子是一种很原始的居住方式,但因为在地面以下,可以冬暖夏凉,到了严冬零下几十度,必须起火墙取暖,见画中:火墙为土坯所砌,中空有弯曲煙道,起到排煙,取暖作用,墙进口处为灶台,下面可以添加木柴,灶台上可以煮东西,可谓一举多得。</p><p class="ql-block">画中灶头侧面放着的是把坎土曼,是新疆少数民族主要农田劳动土具。</p><p class="ql-block">每逢过年新春佳节,同一地窝子住的同班战友,晚上,会围着火墙,各自将上海家中寄来的糖果糕点拿出来大家分享,同伴很多音乐爱好者,会演奏自已从上海带来的各种乐器,手风琴,吉它等,演奏当时流行的外国民歌二百首中的曲子,和思乡民歌,以寄托浓浓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以下水彩画为笔者记忆中的“地窝子与火墙”。</p> <p class="ql-block"><b>六十年代新疆的木轮牛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十年新疆农村广泛使用大木轮牛车。这种车的技术关键是大木轮。制作过程也不简单,笔者当时曾经跟当地老乡学做过哦,以下画个样子给大家看看(见下画)。先用泡过水的新鲜柳树粗枝固定成半圆形,晾干后用两个半圆连结一个大圈便是車轮廓,然后安装车轴,辐条。最后装车厢。</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种车已经很少见。据说,制作技术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以下水彩画是笔者记忆中的木轮牛車,背景是土坯屋与杨树林。</p> <p class="ql-block"><b>巴扎上的维族老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中在巴扎上卖莫合烟与苹果的老人:莫合烟是一种由黄花烟草的茎和叶制成较为粗糙的烟草制品。在物资贫乏的九十年代前,新疆各族人民都喜欢抽这种烟,烟劲大,在天山南北均有种植,如今它成了一段历史记忆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及焦油的含量不符合安全标准,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为了保护公众健康,从2005起,莫合烟被全面禁止进入零售市场。</p><p class="ql-block">这种煙用撕开的旧报纸一卷,点着即可抽,卷这种煙也是亇“技术活”,一般人还整不起来,支边青年中没人抽这玩意儿,几乎没人抽煙。</p><p class="ql-block">星期天放假,就到团部去“赶巴扎”,老铁们信不信由你,那时候的物价是:10~15元錢可以牵条毛驴子回家,水果不论斤,一大堆给亇几毛块把錢即可……。</p><p class="ql-block">以下水彩画是笔者记忆中的“巴扎印象”。</p> <p class="ql-block"><b>挖排碱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盐碱地耕地面积约占新疆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新疆的盐碱耕地总面积中南疆地区就占了三分之二。盐碱化已经成为新疆农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限制条件和障碍因素。</p><p class="ql-block">下面跟诸位说说笔者在建设兵团连隊的真实经历,这不是杜传的哦。</p><p class="ql-block">“排碱渠”是在盐碱地中或周边开挖用以排碱的渠,深度一般都在1—3米以上。通过开挖排碱渠改良土壤,改造盐碱地。然后每年开向有盐碱的农田中灌入大量水,用以稀释泥土中盐碱,而这些农田稀释盐碱的水渗透地下,碱水从周边一条条排碱渠排出。</p><p class="ql-block">在当年兵团开垦西部荒漠戈壁、让荒滩碱地变万顷良田的一项壮举,经典地反映了兵团人屯垦戍边、不屈不饶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搏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这项劳动是强体力的,当时连隊每亇男知青在农闲时,必参加的,每天有定额,基夲上每人要完成十立方以上的挖土量,工具就一把坎土曼。</p> <p class="ql-block">视频来源于网络,曾经的兵团战士感恩视频的制作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红柳沙包与胡杨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柳沙包是新彊很奇特的地貌,在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等河流下游河道两岸、三角洲地带、古河道以及局部洼地中,红柳沙包均有分布。</p><p class="ql-block">红柳秋季落在沙面上的枯枝落叶经冬季霜雪的压实便形成枯枝落叶层,次年春季开始被风沙掩埋形成风沙层。这样年复一年的堆积,不仅使红柳不断向上生长,还使沙包逐年增高达近10米左右,而枯枝落叶层和沙层交替沉积则形成了清晰的层理构造--红柳沙包年层。地质学者曾在罗布泊地区对一红柳沙包实地测出层理达600多层。</p><p class="ql-block">1966年初到塔里木农一师开荒早期,没有电,煤,取暖,烧饭都是依靠挖红柳包下的枯死树根,有点年份很久,笔者去挖过,有一次挖到一亇红柳包,整整用牛車拉了四車才拉完。</p><p class="ql-block">木柴非常干臊,劈开了即可烧火取暖。因为兵团去的人越来越多,附近的红柳包全挖光了。</p><p class="ql-block">胡扬林,初到兵团,随处都是,几年下来砍伐得所剩无几,能侥幸留下来的几株,现在反成了新疆观光打卡地。</p><p class="ql-block">初到新疆,还有很多奇特现象:</p><p class="ql-block">碱湖里有大量的新疆本地野生鱼,(当地维族老乡不吃的)用鱼叉很容易抓,大的有十几二十几斤都有,那鱼特肥。开始军垦部隊有纪律,大家不敢去抓。文革开始后,支青们开始蠢蠢欲动,抓来吃,记得有年笔者回沪探親,曾背了一条几十斤重大鱼到上海,(背在肩上,鱼尾都拖地上)。</p><p class="ql-block">还有野生核挑,只要在野核挑林里去扒那些从树上掉下来的,成麻袋成麻袋往回背(那时当地少数民族老乡不吃的,拿来烧火,上海支青去后,他们也学会了,现在开始大量种植)。</p><p class="ql-block">带到上海,吃不完,整条弄堂每家邻居都分上点,那里的邻里关系都十分和睦,一家的孩子,都是大家的,小孩子嘛,隔壁人家的饭菜总比自家香。</p> <p class="ql-block"><b>伙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支青的劳动体力消耗大,女支青大多是收棉花,锄草等相对轻些体力活。每天的食物是定量的,每顿一亇200克玉米馒头,那么大的体力消耗,跟夲不够吃,女孩子们会主动省一口留给男生,每顿用餐时,将自己的一份玉米馒头,切下一片晒干,积累起来,送给男生,这种场景,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一个漫长的冬天,地窖中的蔬菜跟本吃不到开春,要到五月以后才有苜蓿草,所以大多是咸菜,食用油是棉籽油,定量供应而且非常少。肉类更不用说了,吃肉与大米饭简直是奢侈品,一亇月才几次,定量的,有米饭和肉吃,像过节一样。</p><p class="ql-block">这种相依为命的时期一直到文革开始:</p><p class="ql-block">大田里的活撂了,大串连的,参加文艺宣传隊的,跳忠字舞的,逛巴扎的,摸鱼的,抓野兔子的,有的干脆跑回上海,小伙伴们天性得以释放,天天忙得不亦乐乎,挺开心的……。</p><p class="ql-block">照片为文革期间摄于农一师七团场部(团部)。</p> <p class="ql-block"><b>涝坝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本人在连隊里唯一一张照片,照片背景是连隊里在戈壁中挖的饮水池,水质又苦又涩,当地人称之为“涝坝”。味道苦涩而且极易污染的涝坝水,让兵团人又爱又恨。</p><p class="ql-block">干净健康的饮用水是新疆人千百年来最深切的期盼和梦想。</p><p class="ql-block">多年以来,新疆(尤其是南疆)的改水工程,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人才,这亇历程,是政府恩惠边疆的见证,也是新疆多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真实写照,当今之水已苦尽甘来;</p><p class="ql-block">而我们这代人过去的这段辛酸,这段回忆,将很快被世人忘却,消失在记忆的荒漠和世间的成、住、坏、空中……。</p> <p class="ql-block">1974年,支边新疆后的第八年,母親思儿心切,老人家千方百计托了种种关系,在姐姐的努力下,总算将笔者从万里超超的新疆,以“投親插隊知青”的方式,将户口迁入到南京郊区,离上海要近得多了,那时候,还没有支青回城一说。</p><p class="ql-block">命运就是这样奇妙,几乎在接到有关部门同意迁户内地消息同时,被连隊赵指导员告知,刚收到团部将我提干的通知,没经考虑,我选择了回内地:那是支青们的梦,尽管后面人生还有很多路要走。</p><p class="ql-block">回内地后再乡下插隊落户八年后,户口才得以上调,分配了工作,正好当时赶上恢复高考,並上了大学。</p><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的拔乱反正,让很多人的命运推向一个新的转折点,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路,十六年人生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熬过来,但正是这段艰辛人生旅历拓宽了我的人生轨迹和视界,是一生不可多得的财富,所以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只有经历春夏秋冬的生命,才会园满,再漫长的冬天,也有春暖花开时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新疆回来的那一刻,心情难于言表(背景为上海外白渡桥)。</p> <p class="ql-block">回家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b>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没有人喜欢苦难,人们的乐观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凡是让你痛苦的,皆是来成就你的。</b></p><p class="ql-block">罗曼.罗兰说:“累累的创伤,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礼物,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p><p class="ql-block">人生即使有所成就,但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磨难。</p><p class="ql-block">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b>无论命运如何多舛,依然喜风不动,得失从缘,无怨无悔,从容淡定,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b></p><p class="ql-block">新春之际,写此美篇,为春节饕餮大餐中添上一盘可谓凉拌苦菜,让年轻的后辈们知道一下,他们的前辈曾经是怎样“过年”的。</p><p class="ql-block">新春之际,向依然坚守在祖国边疆曾经的战友,和驻守边界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致此崇高敬礼!</p><p class="ql-block"><b>祝祖国:</b></p><p class="ql-block"><b>龙腾盛事,</b></p><p class="ql-block"><b>繁荣昌盛!</b></p><p class="ql-block"><b>祝美友:</b></p><p class="ql-block"><b>新春快乐,</b></p><p class="ql-block"><b>吉祥如意,</b></p><p class="ql-block"><b>人生之路,</b></p><p class="ql-block"><b>春意盎然,</b></p><p class="ql-block"><b>一路芬芳!</b></p><p class="ql-block">(以上“胡杨树”,“地窝子”,“火墙“,“老牛車”,“巴扎上的老人”等画作,笔者跟据记忆中的印象绘制,谨以此敬献给与此美篇有缘的美友观赏)。</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梦之旅合唱组合“边疆处处赛江南”。</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0日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