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过年更有年味

小春

<ul><li><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家乡的情怀,是那飘香四溢的饭菜,是那熟悉的街坊,是那悠久的传统,是那土生土长的气息,是我心中永恒的根。———题记</span></li></ul><p class="ql-block"><b> 离开老家到县城工作已二十多年了,但在县城只过了两个年,都是买了新房子的当年。其余的过年,都是回乡下老家过的。究其缘由,是因为在城里过年太过简单,吃个饭,然后看下春节联欢晚会,仅此而已。而在乡下过年,就不一样了,有仪式感,更有年味,也更自由。</b></p> <p class="ql-block"><b>  每次回老家过年,差不多都是过年前一两天。要带回乡的东西挺多的,有吃的、用的,或者老爸老妈要买的,一个小车后备箱都装不下。像前天,一个后备箱装不下,还另叫一个车子装烟花爆竹和香纸之类的。可见物件之多。</b></p> <p class="ql-block"><b>  昨天一早,便开始打扫房前屋后。农家里,平时耕田种地,有好多农具,做柴火饭,要备干柴,到处堆放着各色各样的杂物,过年自然需要清理。一直忙到晌午。下午,老妈说要烘豆腐,我便在院子里生火烘了。</b></p><p class="ql-block"><b> 豆腐烘好后,便开始整理祭祀用品了。祭祀用品有公鸡、猪肉、草鱼、豆腐,还有酒和酒杯,也有带去点燃的香烛、草纸和黄裱纸之类的。</b></p><p class="ql-block"><b> 祭祀是地方上历来过年的习俗。祭祀的地方有祖屋和土地神。祖屋也叫老厅窝,是始祖伯才太公来此居住之地。前几年因为破败严重,重新修缮过了。地方不大,只有一个厅堂,厅堂正中摆放着一张八仙桌。祭祀时,需把祭品摆在桌子上,然后在上横头位置上摆上三个酒杯并斟上酒,三个酒杯边上各摆上一双筷子。然后开始上香祭拜,随后烧黄裱纸和草纸。</b></p><p class="ql-block"><b> 祭祀土地神的步骤也是如此。</b></p><p class="ql-block"><b>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搞封建迷信,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是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之心。</b></p><p class="ql-block"><b> 两处祭拜过后,把祭品拿回家摆在自家的厅堂桌上。</b></p><p class="ql-block"><b> 打小开始,每年祭祀都是老爸带着我去的。前年年底,老爸椎间盘突出造成腿脚不灵便,更别说提东西了。这活便落到我和儿子头上了。同时,我也想让儿子学会祭祖之事,好让他学会认祖归宗,好让他知道自己是哪里人,不忘根本。</b></p> <p class="ql-block"><b>  土地神树在我家房子的旁边,也是我家进出的必经之路。地方上的人祭拜之后的燃放烟花爆竹的残渣碎屑都得我家清理。这又花费了我一时半会功夫。</b></p> <p class="ql-block"><b>  祭祀完毕,开始贴春联。借机我告诉儿子如何区分上下联和怎样贴春联。上联基本上是仄声,下联基本上是平声。知道了上下联还不够,还得知道怎么贴春联。这得看横批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写的,才能确定上下联分别贴哪边。贴春联虽然简单,但如果不懂,也可能会贴反,弄出笑话来。</b></p><p class="ql-block"><b> 自建房大门比较高,贴春联颇为费时费劲。一是要爬得比较高,还是在室外,不够安全。二是我经济有限,墙面没贴瓷砖,甚至白灰也不曾粉刷,太过粗糙,不易粘住。刮风容易脱落。因此也会叫儿子帮忙。为消除他的厌烦,我会给他讲贴春联的来历及常用的春联等。</b></p> <p class="ql-block"><b>  春联贴好后,已经五点半。我们开始吃年饭了。年饭自然比较丰盛。有老爸老妈养的土鸡土鸭,有鱼有肉,还有蔬菜。老爸爱喝酒,我虽不喝酒,此刻无乱如何也得陪他喝一点,让老人家开心一点。</b></p> <p class="ql-block"><b>  吃过年饭,分别给老爸老妈一个红包,聊表孝心。然后和地方上好个哥们聊聊天,打打牌,消遣消遣,放飞一下心情。此时会感到十分轻松自在。到了子时,又回家开新年门放鞭炮。正如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p> <p class="ql-block"><b>  今天一早,我本想睡个懒觉的,可老婆又叫我起床陪她去附近闻名的黄山寺庙。这是地方上的习惯,正月初一早上都要去黄山寺庙。那儿古代曾经还是周边读书人读书的地方。不像现在,读书都往热闹的城里去,那时说山里清静,适合读书。我赶紧起来陪她出发。翻山越岭半个小时才到。但一路上去朝拜的善男信女可真不少。我爬到半路最高处,顺带去爬到更高处看了下我三十多年没上去但之前常常砍柴的自留山。以前山上只有柴禾,现在已是树木苍翠,密不透风了。真不敢想象当年一天砍好几担柴是怎么爬上去挑回家的。如果现在叫我空手走几趟都吃不消呀!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呀!</b></p> <p class="ql-block"><b>  过年回来,还能见到一些族人或发小。平时他们都在外地,我也很少在家,三十岁以下的几乎不认识。二十岁以下的根本不认识。像我儿子和同在一中隔壁班级的本家同辈的孩子也不认识。真的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b></p><p class="ql-block"><b> 在乡下过年,还可以走家串门,或聚在大埂里天南海北地聊聊天,可以燃放烟花爆竹,拾起童年抢鞭炮的回忆。很放松,很闲适,很开心。</b></p> <p class="ql-block"><b>  看了我的叨絮,您是不是觉得乡下过年更有年味更好玩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