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假期读了冯友兰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友兰简介(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籍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书是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时对中国哲学课程的讲稿组成。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诸子百家、第一位教师孔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墨子、道家杨朱、儒家理想主义流派孟子、名家、道家第二阶段老子、道家第三阶段庄子、后期墨家、阴阳家及早期宇宙观、儒家现实主义流派荀子、韩非子与法家、玄学、佛学、心学等等,进行了入门级系统的讲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似是入门级简史,实际上信息量很大。我个人的感受是通过这本书把之前对历史上关于哲学内容,由零散的状态进行了系统化地梳理,有了系统化认识。同时也是从哲学的维度再次审视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历史视角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些年国家一直在强化我国面临的局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读了这本书以后,以1947年作者的视角来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认识。引述书中内容“从孔子时代起,一般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政治思想家,就开始考虑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所以秦朝的统一中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就好像是今天在我们心目中的统一全世界。秦朝统一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国人一直在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之下生活,只有若干短暂的时期是例外,大家都认为这些例外不是正常情况。因此中国人已经习惯于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机构,保持天下太平,即世界和平。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又被拖进一个世界,其国际政治局面,与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局面相似。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已经被迫改变其思想和行动的习惯。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一方面又是历史的重演,造成了现在的深重的苦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2000年以前秦朝视角一直到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模式已经是深入这个民族的骨髓,形成了潜移默化的一直精神内核。这是制度优势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呈现,也是四个自信的具体表现。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国家政府不是不想,而是办不到。中国发展到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在我看来是几千年的一种延续,几千年以来大部分都是在引领或者在世界范围内是居于强者、较大影响力的地位。清朝后期的没落放在整个历史视角来讲,不能全盘否定整个历史,最近几十年的追赶仅仅是这个民族恢复的一个进程,到现在至后面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经阶段,我们是接续发展的实践者、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围堵,恰恰让中国更加强化了要正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的基础是斗争。不要妄想部分国家会让中国能够安稳快速发展,这是人性的自私方面在群体性的表现,再具体就是国家、利益群体、国家之间的小圈子、新“八国联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当前的俄乌局势,难道真的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吗,真实情况复杂很多,赤裸裸的国家与阵营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争是完全要致对方于死地,最好分崩离析。在这一点上北约、以及韩国、日本等团团伙伙是形成了高度一致的行动,没有人遮遮掩掩,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述《礼运》篇所说,第一阶段是乱世,第二阶段是“小康”之世,第三阶段是“大同”之世。站在历史观及世界观这个视角来理解当前的局势,只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但这个过程时间会很长很长,也一定是充斥着纷繁复杂的各种斗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完全不像1947年写的,对当下的指导意义很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需要多读多思多悟多实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