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晋北游

老吴

2024年01月16--20日 大概在10多年前,偶然看到一篇报道说,中国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在五台山发现一座唐代的古建筑“佛光寺”一直以来总想着一览真容,这次抽空前往晋北特意绕道前往五台山佛光寺。 D1: 出行之前查阅当地天气,冬日的晋北偶尔难得的几天晴好天气,为此次的顺利出行提供了极好的机缘。一行5人早晨7点出发午时抵五台山外的一个小镇,午饭后到达佛光寺。<div> 佛国圣地五台山,古刹名寺众多,其中有一座古寺非常特别,远离市镇,深藏僻野,默默无闻逾千年,却于八十三年前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至今依然光芒万丈。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辉煌的纪念碑,所有学习古建和爱好古建人心中的“麦加”,中国最古老、最典型的土木建筑,建于唐代的五台山“佛光寺”!</div><div> 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br></div> 文殊殿 文殊殿屋顶上的琉璃瓦脊 佛光寺东大殿<div> 佛光寺雕塑精湛,墨迹珍稀,壁画细腻,建筑古老,无一不是绝代瑰宝唐代原物,而四宝同处于一殿则在全国乃至亚洲仅此一处,被称之为‘四绝’。<br></div> 八十三年前的1937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四人,冒酷暑,骑驴骡再入五台山,去寻觅心中萦绕许久的“唐构”梦想。黄昏时分,他们终于在五台山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的村落附近找到了佛光寺。<div> 佛光寺坐东朝西,由西侧山门而入,呈台阶状的三进院落向东层层高升,台基高耸,再加上院内古木参天,刚进门是看不到著名的东大殿的,只有穿过陡峭的楼梯拱门,方可见一座外形精美的大殿横卧眼前。</div><div> 最初梁、林一行人是在黄昏时分看到的佛光寺,此时夕阳夕照,恰好把坐东向西的千年古寺渲染得金光灿烂,而我们到达佛光寺也是午后,更使我们亲身体会到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初见古寺的心境。<br></div> 经幢 <div>五台山上白云浮,云散台高境自幽。<br>历代珠幡悬法界,累朝金刹列峰头。<br>风雷激烈龙池夜,草木凄凉雁塞秋。<br>世路忙忙名利客,尘机到此尽应休。<br>王陶----(宋)<br></div> 这是大明永乐年间所铸的大钟 <div><br></div> 祖师塔<div> 梁先生根据敦煌壁画所绘形制,推断此塔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古塔之一,弥足珍贵。<br></div> 浏览了佛光寺后,我个人感觉佛光寺外形精美,大大的挑檐和木构造的斗拱非常漂亮,红墙灰瓦和大殿之外的古松,更显庄严大气之美,大殿内清晰可见未经雕梁画栋修饰的梁、柱,尽显千年唐代建筑力学之美。 当年林徽因初见佛光寺的出资建造者“宁公寓”的照片。 林徽因千年邂逅“宁公寓”,而我与宁公寓对视已是1167年后,此时距离林徽因发现这座古建也已是67年了。<div> 跨越时空,穿越古今,相遇国宝,缅怀大师,这是与祖先文明的重逢,是对历史记忆的追寻,也是珍贵的旅游经历。</div> 经幢上记录文字,宁公寓出资重建佛光寺的时间和经过。 佛光寺的建筑文物纵跨北魏、北齐、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大之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当之无愧地堪称第一。 <div> 佛光寺在中国的建筑史上保持着多项的第一,其中之一就是拥有中国最古老的木门。漫漫千年,有多少风霜雨雪都被这两扇门板挡在外边!。行程数百公里,探访一座幸存于僻野中的古老寺院,尽管只是目睹一个落寞的背影,但我感受到的却是穿越历史烟云带来独特的古建筑的震撼。</div> 离开佛光寺驱车来到代县。<div> 代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遗存丰厚的文化达档遗产。有东段景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长城遗址、城堡遗址,隋代枣户城遗址,明朝砌筑的39堡和12联城遗址等。又有雁门关扼勾注、联长城,居九塞之首。边靖楼矗立城中威镇三关,文庙规模宏大名振三晋,杨忠武祠影响波海外,依石罅而建的悬空结构赵杲观挺拔俊秀,的阿育王塔,以及白仁岩寺、柏林寺、凤凰观、太宁宫试殃愉等古建筑遗址。<br></div><div> 在这里,北宋名将杨业父子在此唱了一曲千秋忠整糊霸定义之歌,李自成在代州大战十余天后才直抵京城,有史书记载的大小战争就达1700余次。在现代史上的直、奉、晋军阀混战,抗战时期伏击日寇、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都在代县这块土地上金戈铁马,浴血沙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英名。</div> 阿育王塔,矗立在县政府院内,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趋员察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永盛耻,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中国藏式塔中之佳付嚷采习作。 据记载,阿育王塔下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物。 南侧匾额 "声闻四达"<div> 代县边靖楼,亦名谯楼、鼓楼,在代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葺。楼为砖木结构,梁架精巧,建造雄伟。登楼可北望雁门,南俯滹沱。边靖楼由砖砌高大的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楼基高耸,楼身壮丽,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 合基高13.3米,楼身高26.7米,总高40米。台下券洞南北穿通,洞高约九米,较一般城池门洞要高。楼身制作规整,结架精巧,梁架结构合理,联接严密。楼南面悬挂着两块巨匾,一为雍正间"声闻四达"匾,一为道光问"雁门第一楼"匾。楼北面挂有雍正间巨匾一方,上书"威镇三关"四个大字。</div> 北面巨匾“威镇三关” 边境楼上,观日落西山。 当晚住宿代县。 D2: 早晨来到代县文庙,创建于唐代,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重修,1983年至1986国家又拨款进行维修。<div> 代县文庙南向,分前、中、后三院,后院为崇圣祠,中院正北为主要建筑大成殿。 前院正北为戟门,泮池位于戟门前,池前有唐槐两株。文庙内东有忠义祠、文昌阁;西有明伦堂、节孝祠。忠义祠左右,清代没有学正、训导二署,形成一组庞大的儒学建筑群,宏敞伟峻。</div><div> 代县文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华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br></div> 昨晚代县下了一场小雪,洁白的雪花覆盖着古老的建筑,清晨只有我们一行人拜谒游览,更加显得清净、优雅。 代县文庙的大成殿尤为著名,它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大成殿的单檐歇山顶设计,面宽七间,进深五间,顶部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显得格外宏伟和金碧辉煌。大成殿前的露台上还有精美的石雕,包括五爪团龙的装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水平。 离开代县驱车30公里,翻过“雁门险路十八弯”到达雁门关景区。<div>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br></div> <div><div> 冬日里的雁门关,雪后初晴,游人稀少,极目远望,雄关险隘,高山峡谷,尽收眼里。思古人,保家卫国,壮志未酬身先死,看今朝,祖国处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div></div> 雁塔 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br>稻粱俱可恋,飞去复飞还。<br>[梁]--庾信 <div>天险门、镇边祠</div> 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div> 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div><div> 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div><div>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br>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br>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br>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br>[唐]--李贺<br></div> 下午来到应县。<div> 应县木塔,也被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div> <div> 放眼全世界,国外有“比萨斜塔”,中国有“应县木塔”与之齐名。</div>到应县看木塔,了却我多年一睹建筑奇观的梦想。 千年木塔耸凡尘,紫气祥云绕福民。<div>远眺龙潭一碧水,近瞅古镇万家春。</div><div>因无舍利千年果,果有菩提四面因。</div><div>淡定如钟香火在,禅诗唱和应缘人。”<div>清---·徐松 <br></div></div> 应县木塔的特别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1. 建筑风格独特:应县木塔采用八角形设计,外观五层六檐,内部明五暗四九层。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独特,是世界现存最高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br>2. 木质结构巧妙:应县木塔使用大量木材建造,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颗铁钉。木材之间通过卯榫咬合,展现出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br>3. 抗震性能强:应县木塔在建造时考虑到抗震性能,采用柔性框架和刚性框架相结合的结构体系,使得木塔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br>4. 历史价值丰富:应县木塔历经千年风霜仍然屹立不倒,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和历史变迁。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br>5. 文化意义重大:应县木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木材利用和建筑技艺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净土寺,又名北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应县木塔东侧不远。该寺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 每尊塑像顶部均设计一个斗八藻井,每个斗八藻井前后则搭配菱形或痛六方藻井,其深度较浅,主次分明。当心间中央藻井四面及天花的东、西、北三面沿墙顶均以极细木料做出建筑模型,作为“天宫楼阁”。当心间斗八藻井中央雕两条绿龙,沥粉贴金,天宫楼阁亦全部用金,而次间中央藻井仅斗拱用金,共余各藻井皆不用金。宫楼阁装修殿内天花布满了九个藻井,分别做成四方、六方、八方等不同形式,此外并在天花的东西北三面沿墙顶做出一圈天宫楼阁小木作装修。 <div>梁思成曾说:山西应县有三件宝,<br>一为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br>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br>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div> 看过净土寺藻井,感叹古人精湛的木工雕刻技艺。 当晚到达大同入住。<div>D3: 一早驱车63公里,前往浑源的悬空寺。路途中天气时阴时晴,墙翻过山口快到浑源时,大雾弥漫,局部地段能见度不足10米,只得跟着前面的车缓慢而行。看着导航显示距离悬空寺还差1.2公里时,仍然是浓雾滚滚,我说看来今天我们要看“雾锁悬空寺”了,就在此时汽车拐过一个弯,只前行了20米的距离,突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真是神奇!。晴朗天空下的悬空寺巍峨陡峭,高高悬挂在恒山悬崖峭壁之上,蔚为壮观!。</div>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危楼高百尺,<br>手可摘星辰。<br>不敢高声语,<br>恐惊天上人。<br>——唐代:李白《夜宿山寺》 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体现了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div>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br>自明代,被列为北岳,清初,北岳国家祭祀也逐渐由河北曲阳移至浑源恒山,五岳文化融入恒山文化中。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br></div>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br> 从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历史中,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都在河北省的大茂山,这些都有史书记载。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浑源,被列为北岳。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 宏伟壮观的恒山道教建筑群(据我观察,这些建筑群可能都是新建)。 中午到到距此不远的浑源县城吃午饭,而后前往云冈石窟游览。<div>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div><div> 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div><div><br></div> 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 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石窟区 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肉髻高耸,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两眉间白毫鲜明,身姿挺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年),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前后约60多年。 云冈晚期石窟数量不少,但是已不如早期皇家石窟的雄伟,正如这块石碑所说“西岩绝唱”。 从第一窟到第39窟,浏览完云冈石窟,已是夕阳西下,落日阳光映照在云冈石窟上,金光闪耀红霞满天,更给大佛增加了神的光晕,心灵中对于佛的敬仰。<div>北魏平城开石窟,大师昙曜意念出。</div><div>千载留功丰德在,今朝仰敬盛世功。</div> D4: 上午9点到大同博物馆游览。<div> 大同市,古称云中、平城、云州,大同市地处华北地区、晋北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黄土高原东北,是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长城与内蒙古乌兰察布接壤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div><div><br></div> 大同市博物馆下辖九座分馆,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余件(套) 。<div> 大同市博物馆的建筑形态的设计承袭着大同历史文化的积淀, 与龙文化和石窟文化相结合,同时与大同附近火山群的典型地貌特征相暗合,体现了“胡汉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br></div> 精美的“石雕柱础” 雕刻细腻的“石雕棺床” 总体上感觉大同博物馆,还是非常不错的,只是觉得文物和内容比较分散,精品和历史内涵没有集中体现和突出。下午到大同古城游览。<div> 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div><div> 大同古城墙为国家AAAA级景区,华严寺 、法华寺、善化寺 、九龙壁 、大同鼓楼 、关帝庙、吕祖庙、清真大寺、圆通寺等众多新修复的历史文物 。</div> 法华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 法华寺 善化寺 善化寺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 D5: 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 钟楼 和阳街牌楼 纯阳宫前的石牌楼 长生阁 纯阳宫 清真寺 上午11点告别大同,路过浑源古城吃午饭。 浑源城内千年古塔(浑源圆觉寺塔) 浑源永安寺,俗称大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浑源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遭火毁。元延祐二年(1315年),重建浑源永安寺。明、清之际,浑源永安寺屡有修葺。<br> 浑源永安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传法正宗殿,两侧东西配殿有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及关帝殿。 永安寺门口盘龙墙壁 传法正宗殿四壁满布明代壁画,壁画分为135组895尊人物,面积为186.912平方米。后壁绘十大明王三教仙佛鬼神,体量高大(平均高3.245米),是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永安寺内精美的藻井 将近新年,恰逢晋剧团现场演出,给古老的县城增添快乐祥和的喜庆气氛。<div> 下午3点启程返津,一路风和日丽晚8点平安抵津,结束晋北文化之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