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张黔阳古城全景原貌图是原住民彭承忠在古城老人徐其昌手绘图基础上请易图境的侄子绘制而成,并施以颜色,再现了清末民初黔阳古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彭承忠讲述这幅作品产生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黔阳古城历史文化的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彭承忠介绍黔阳古城的城墙和五个城门。</p> <p class="ql-block">彭承忠介绍黔阳古城的9条主要街道。</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3年12月26日10:00-12:00</p><p class="ql-block">二、采访地点:黔城碧桂园2栋2单元801</p><p class="ql-block">三、采访对象:杨周怀</p><p class="ql-block">四、采访主题:黔城历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摄采访:危友华 刘辉霞 蒋文娟</p> <p class="ql-block">杨周怀,号梦微,男,1938年9月出生,现年86岁,祖籍江西,出生在黔城,曾就读于黔城镇国民中心小学(黔城完小前身),黔阳三中,1957年毕业于芷江师范后在托口小学任教后,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曾任黔阳三中语文教研组长!省高考语文阅卷副组长!市三届政协委员。后调任黔城中学校长!洪江市进修学校退休!遍游大江南北见闻益深^写故乡散文:《古城如画,》《故乡的荷塘》,𡿨黔城山水之恋》皆发表怀日报,边城晚报!</p> <p class="ql-block">杨周怀祖父杨景山于清朝末年弃官从商在黔城买了三间房,取名为“浴兰小室”。</p><p class="ql-block">父亲杨于茂,是清朝的盐铁官,(封建时期的盐铁官掌握整个经济命脉),五省书法家,今山东、江西、湖南博物馆,长沙岳麓书院,黔城芙蓉楼均保存有墨迹和石刻。杨于茂与易孔昭是好友,一起到沈阳故宫写字,认识了末代皇帝傅仪的弟弟傅杰,并拿了三年俸禄。父亲在傅杰手里买了一张《万里长江图》,是南宋画家夏圭的代表作,与《清明上河图》同等价值,但是在黔城“三˙二五”劫难时,被土匪抢走,然后西门的杨润萱8块银元买到手,后其子杨耀国回大陆探亲带到台湾去了,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采访花絮……</p> <p class="ql-block">口述历史采访参与者于杨周怀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3日15:00-17:00</p><p class="ql-block">二、采访地点:黔城镇牛头湾社区汽车运输公司家属楼</p><p class="ql-block">三、采访对象:石金莲</p><p class="ql-block">四、拍摄采访:危友华 杨锡萍 刘辉霞</p> <p class="ql-block">石金莲,女,1936年5月出生,现年87岁,出生在原黔阳县双溪三门村,手机号码15074565946。她12岁到黔阳古城做童养媳,17岁成亲,育有3男2女5个孩子,其中二儿子潘存云为全国模范教师、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石金莲老伴三年前去世,目前她一个人独居。老人性格乐观开朗,热情健谈,喜欢唱歌,能唱很多老歌和酒歌。</p> <p class="ql-block">石金莲的人生经历:4岁丧父,后随母亲改嫁到黔城头牌。继父姓危,以撑船为生。小时家贫,条件艰苦,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吃过糠粑、树叶子、茄子树皮。12岁时上门当潘家的童养媳,要看婆家人脸色、做小伏低地过生活。17岁完婚,接连生了三男二女,以做布鞋、马夹、背心、围兜等针线活贴补家用。解放后读了夜校,识得一些字。也参加了禁毒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当过行政组长、卫生连长。34岁时在农药厂参加工作,做炊事员。40多岁退休,自己开餐馆,厨艺有名。目前有退休工资2700元/月,非常感恩毛主席和共产党,让自己在新时代中过上了好日子。</p><p class="ql-block">黔城3.25事变,土匪进城,烧杀掳掠,百姓惶恐。石金莲当时年仅12岁,为避免被掳抢,她女扮男装,藏匿在古城老街头牌一丁姓妇人的床底下,方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11岁时在危道丰家里做过几天时间的丫环。帮熊太太刷马桶、倒烟袋,侍候饮食起居。后不堪受苦,跑回了家。有俗语说,“只有丫环升太太,哪有长工升秀才”。</p> <p class="ql-block">石金莲回忆解放前给黔阳县咨议危道丰做丫鬟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与豁达开朗的石金莲老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5日11:00-12:30</p><p class="ql-block">二、采访地点:黔阳古城剪纸馆巷内</p><p class="ql-block">三、采访对象:邱宏麒</p><p class="ql-block">四、采访主题:黔城历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摄采访:危友华 朱洪文 蒋文娟</p> <p class="ql-block">邱宏麒,男,1945年2月出生,现年80岁(采访当日正好是邱老阳历80岁生日),出生在黔城。196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黔阳县粮食局、黔阳县人大常委会、黔阳县黔城镇政府、黔阳县黔城经济开发区工作,曾担任黔阳县粮食局副局长;黔阳县黔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政法书记;黔阳县委、县政府黔城办事处副主任;黔阳县黔城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湖南龙狮林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等职。退休后曾自办“湖南靖州先第一复合化肥厂”,2012年4月创办“黔城民间文艺馆“。</p> <p class="ql-block">邱宏麒回忆1949年3·25事变土匪进城。</p> <p class="ql-block">邱氏来黔阳有700多年了,祖辈邱德,祖籍江西南昌人,考中了进士,来此做官,任沅州刺史。在宋末元初,辞官定居于此,修家庙和宗祠,邱氏当时是黔城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2000多个平方。邱老生于邱家祠堂,出生当天,邱老父亲做梦,梦见祠堂屋顶上有一对麒麟,左为麒,右为麟,左边的麒掉了下来,邱父伸去接住了。于是取名为宏麒,宏为字辈。</p><p class="ql-block">“三˙二五”劫难发生时,邱老原本因是家中独子,十分珍视,给其戴了耳环,但是邱母看到街上土匪抢劫,对妇女的金耳环直接抢夺,很多人耳朵受伤,流血不止,于是马上回家把邱老的耳环取下,以免受伤。并将两个女儿的头发剪短,脸上抹灰,扮成男孩。当时火已经烧到了邱家祠堂门口,邱父赶紧组织救火。土匪闯进黔城的时候,手里有100多条枪,而当时衙门只有30多条枪,因力量悬殊,县长戴昭明携眷脱逃至洪江,洪江商会在路上有做拦截,所以土匪没有打到洪江去。当时邱家在三角店开小卖部,有一种小肥皂,样子像砂糖,用纸包的,土匪以为是糖,吃了后满嘴的泡泡,直骂卖假货。</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民国纸币急剧贬值,邱老家开店的纸币已无用处,家中用来裱房子,或者做成玩具枪玩耍。</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9日10:30-12:00</p><p class="ql-block">二、采访地点:黔阳古城东门口彭承忠家</p><p class="ql-block">三、采访对象:彭承忠</p><p class="ql-block">四、采访主题:黔城历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摄采访:危友华 刘辉霞 朱洪文</p> <p class="ql-block">彭承忠,男,汉族,1970年8月出生,身份证上名为彭永忠,黔阳古城原住民,初中学历,已婚,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现在沅河镇政府任纪委书记,小儿子现在芙蓉中读高三,1988年起做过派出所合同民警,1993年开服装店,先后做过司机以及服装店、布店、南杂店、超市老板等,现在古城东门口对面经营一家超市。本人喜欢听古城内老人讲故事、摆龙门阵,故对古城历史很了解,城内每一家窨子屋里面的人和事都知道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家庭历史情况</p><p class="ql-block">祖上从衡阳迁徙黔城,至今已到六代。爷爷1903年出生,从黔城走出去当兵,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1940年左右返回黔城老家结婚,1959年去世。父亲1947年出生,先后到航运公司、建筑公司工作,是家里主要劳动力。老宅位于古城原邮电局对面。</p> <p class="ql-block">黔阳古城记忆</p><p class="ql-block">1、1976年因修建粮库,政府拆了普明禅寺和文庙。幼时曾在文庙看到很多红砂石、青石雕的石像。有知情人说有些石像就地埋在地下1米2深左右处,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将这些石像挖出来。</p><p class="ql-block">2、自己的老家对面就是城隍庙,对高大威猛的黑白无常木雕像印象深刻。大概是1975年,因要修建邮电局,城隍庙被拆。</p><p class="ql-block">3、钟鼓楼一楼曾经是教室,本人在钟鼓楼一楼读小学,学校叫立新小学。钟鼓楼到宝山书院有廊坊,下雨天不用淋雨。宝山书院当时是老师的宿舍。</p><p class="ql-block">4、“三·二五”事变前,古城最多在册登记人口达12000人,事变后,很多人逃难,人口锐减到六七千人。很多房屋空置,被政府收缴。供销社、航运公司占了很多窨子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城大概有八九千人。</p><p class="ql-block">5、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城城墙被拆,墙岩拿去修了航运公司的码头,西门粮库用的也有城墙岩。</p> <p class="ql-block">采访花絮……</p> <p class="ql-block">采访人员和彭承忠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11日14:00-17:00</p><p class="ql-block">二、采访地点:黔阳古城茶人居</p><p class="ql-block">三、采访对象:陈志明</p><p class="ql-block">四、采访主题:黔阳古城历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摄采访:危友华 唐宵鹏 蒋文娟</p> <p class="ql-block">陈志明,男,1958年11月出生,湖南黔阳人,汉族,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届政协委员。就读于黔城完小、黔阳三中,1976年中学毕业下乡插队,1979年2月,因对越自卫反击战,临时入伍。1983年至2005年在湖南省第七工程公司工作。2005年停薪留职回乡自谋职业,从事文旅工作,曾任黔阳古城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2007年至2017年)。2005年参加了黔城文庙的清理修整施工管理工作。2006年2月至5月,独资修复了黔城节孝祠。并创办了“五溪天然艺术馆”,相继挖掘了节孝祠始建以来的历史变迁及相关的地方人文史料。</p> <p class="ql-block">采访花絮</p> <p class="ql-block">陈志明原名陈治民(因自觉名字取的太大,高中毕业后改名),祖上在邵阳隆回,祖父是鞋匠,父亲生于黔城,是位篾匠。</p><p class="ql-block">读书期间,作业很少,会帮家里做事,比如帮父亲编织晒谷子的篾垫子。</p><p class="ql-block">过去我们的文娱生活就是听广播、看露天电影,政府有放映队,常下基层轮流播放,电影不多,经常是反复看,大多是一些正能量的战斗片,印象最深刻的是《英雄小八路》。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通讯中断了,小孩子手拉手进行人体导电,把电话接通。受各种红色电影的影响,那时候人们警惕性非常高,儿童团员会自制红缨枪,夜间自发到各个路口.站岗放哨。</p> <p class="ql-block">黔阳古城口述历史采访笔记(周冬秀)</p><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16日15:30一17:40</p><p class="ql-block">二、采访地点:古城国税家属区</p><p class="ql-block">三、采访主题:黔城古城历史</p><p class="ql-block">四、拍摄采访:危友华 彭承忠 朱洪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冬秀,女,1937年生,初中学历,己婚,育有三个子女,从出生至今,一直住在黔阳古城。其丈夫是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高干离休。周冬秀从小跟随父亲周志清以卖米豆腐来维持生计,每天早上帮助父亲从北门码头挑水(一天10多担)、推磨,其父做米豆腐,上街叫卖。1952年后晚上进入政府的扫盲班,学习认字、算术、美术、唱歌等,通过考试才进入白天黔城完小读小学3年,通过考试在黔城三中读初中,读了1年后辍学结婚,1969年在黔城完小教书至1993年退休。由于周冬秀年龄较大,长期闭门很少与人交流,采访中我们与其儿子胡小议(原国税局局长)一起启发沟通,只得些支言碎语,或忘了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关于1949年“3.25”事件:土匪进城时周冬秀12岁,呆在家里,由于长期担水做体力劳动,个头较小,没有受到骚扰,土匪在黔城完小窜来窜去,一个胡姓夫人被土匪抢走。</p><p class="ql-block">关于黔城完小工作情况:解放初期,周冬秀有初中学历,被聘请黔城完小教师,主要教一、二、三年级语文、数学,一个班有40多人,1979年转为正式教员,从教24年退休,之后许多学生看望她。文革期间,一位周冬珍教师由于是地主成份,一次工作期间刻铜板刻错了一个字,学校改换了其工种,做勤杂工,又将其挂着反革命牌子游校批斗。</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17日11:30-14:00</p><p class="ql-block">二、采访地点:黔城镇梅园小区15栋1单元201房</p><p class="ql-block">三、采访对象:唐立衡四、</p><p class="ql-block">采访主题:父亲及个人经历</p><p class="ql-block">四、拍摄采访:危友华 刘辉霞</p> <p class="ql-block">唐立衡,男,汉族,祖籍邵阳隆回,1950年出生于原黔阳县洪江镇,生于艺术世家,现年74岁,从事文化和工会工作40多年,现已退休,与老伴一起家住梅园小区15栋1单元201房。育有一女。</p> <p class="ql-block">唐立衡本人经历唐立衡从小深受家庭艺术熏陶,喜爱戏剧。九岁学习折子戏《劈山关》,至今还记得唱腔。后父亲调到省戏校后,随同到了长沙,在长沙读完小学后,考入省戏校,系统地学习了二年多戏曲。1965年父亲退休后,又跟随父亲回黔阳安江,在黔阳二中读书,读了一年书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就缀学了。由于父亲被批斗,家里生活拮据,经常带着弟弟上山砍柴卖,以贴补家用。</p> <p class="ql-block">1983年,宣传队解散后,唐立衡调入县文化馆,被派遣到黔城分馆工作。他单枪匹马来到黔城,筹建黔城分馆(原分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消了),在当地政府和县文化局的支持下,完成了分馆的选址、筹资和馆建工作,在古城中正门的右手边处修建了一个二层楼的场馆。在修馆的同时,充分调动黔城片区文化馆的力量,举办了一台有18条龙、54只踩龙船的元宵灯会,参加活动的演员达400多人,在原黔阳三中操场演出,造成了热烈反响,丰富了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与唐立衡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19日9:40-11:10二、采访地点:黔阳三中老家属楼三、采访对象:陈宝元四、采访主题:黔城往事五、拍摄采访:危友华 刘辉霞 陈海松</p> <p class="ql-block">陈宝元,男,汉族,祖籍邵阳隆回,1942年7月生于黔城,现年82岁,中共党员,1965年入党,曾是黔阳三中老校长,1996年提前退休。育有三儿一女,现在和老伴住在黔阳三中老家属楼。</p> <p class="ql-block">陈宝元住在黔阳三中一栋旧的教师宿舍,因学校撤销,目前仅有三户人家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童年期间的家庭情况</p><p class="ql-block">父母有四个孩子,自己是老幺。3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重担落在母亲身上。解放前夕姐姐出嫁,大哥参加土改工作,二哥跟着舅舅学徒去了隆回。兄姐都不在家,母亲一个人带着我在黔城新街读书和生活。她勤劳善良老实,整天帮人上鞋子,人家给钱就收点钱,没钱也就算了。生活条件很苦,长到五六岁时都很少吃肉,吃得最好的菜就是豆腐。</p> <p class="ql-block">“三·二五”事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土匪进城前,听说有一个叫朱麻子的自卫队长,领着人驻守在古城东门至北门一带,但听到土匪要进城的风声时,他们自己倒先从上南门坐船跑到洪江、安江去了。由于弃城而逃,没有了防守,土匪才能长驱直入进城洗劫。</p><p class="ql-block">土匪进城时,大家人心惶惶,到处逃生。大姐住在上南门那边,把我们母子二人接到上南门的陈家祠堂躲避。大概有二三十个人,其中有不少女人。一天晚上,土匪冲进城里,用力拍打祠堂大门,门没有打开。土匪边骂娘边叫嚣:“你们再不开门,我们就扔手榴弹进来!”姐夫听到吓坏了,把门打开,看见二三十个土匪打着火把冲进来抢劫。我亲眼看到有两个女人被土匪扛起往河边走,被捉上了船,不知运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土匪在古城抢劫大概持续了半个月左右。小时候看到河里船上装满了抢劫的财物被运往外面。</p><p class="ql-block">古城新街住的大多是从邵阳来的手艺人,如银匠、铁匠师傅等,没什么财物。并且新街那边有几个营长、保长跟土匪有些往来,土匪手下留情,所以新街被抢劫的情况不算严重。</p> <p class="ql-block">回忆解放前黔城一霸“通城虎”被杀时自己的亲眼所见。</p> <p class="ql-block">与陈老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23日15:40-17:10二、采访地点:黔阳古城下南门处民宅三、采访对象:蒋蓓四、采访主题:黔城往事五、拍摄采访:危友华 陈林燕 刘辉霞</p> <p class="ql-block">蒋蓓,女,原名蒋丽娜,1956年8月19日在安江出生,8个月大时父母将其带到黔阳古城爷爷奶奶家生活,住在古城下南门的吴家窨子。5岁多时在黔城完小读完小学一年级后转学去安江读书,三年级又回到黔城完小读书,一年后继续转学安江读书。现为怀化学院声教系退休教授,九三学会会员,热爱音乐,成立了石板街合唱团,亲任团长,坚持了八年演出。与丈夫杨教授是怀化学院同班同学,夫妻二人在古城租有民宅并装修,年租金6000元,时常来古城小住。育有一女,名叫杨扬,为湖南大学传播学硕士,供职于多家大公司,有十多年项目策划经验。</p> <p class="ql-block">童年期间的家庭情况:我的父母是老师,家里一共四姊妹,我是老大,底下还有一个妹妹,二个弟弟。我出生时,父母在安江工作。父亲于2023年10月去世,享年91年,母亲还健在,住在怀化。我一家有8个老师。我和小弟的童年在黔阳古城爷爷奶奶家度过。我的爷爷有两个老婆,大婆婆只生了我爸爸一个儿子,小婆婆没有后代。那时我们住在吴家窨子里,窨子屋里一共住了四户人家,有我一家、吴家,还有来来家和林叔叔家二户租户,当时家里小孩特别多。我的奶奶很善良,经常放生,为人大方,她开了南杂店,可以赊账。印象中她经常穿着大大的对襟衣,盘着头发,很精致漂亮。她的名字叫张桂芳,外号叫驼子婆婆,现在古城里面的老人都还记得她。古城里面还有叫瞎子婆婆、聋子婆婆、瘸子婆婆的,其实她们全部都不驼、不瞎、不聋、不瘸,都长得很漂亮。小婆婆姓曾,她是我大婆婆(奶奶)收养的,后来给爷爷做了小,两个婆婆相处很和睦,小婆婆在家里也比较受人尊重。我的爷爷以前在黔城管一方治安,类似于宪兵队长这样的职务。印象中他穿马褂、戴瓜皮帽,很有文化的样子。我爷爷家里有老式的家具,如雕花床、四方桌、官帽椅等,都是实木的,家里的桌子凳子抹得油光水滑。听表妹说,被抄家时,从家里墙壁里抄出了好多光洋,还有很多其他值钱的东西也被抄了。爷爷1979年去世,奶奶1983年去世,丧事办得很热闹。</p> <p class="ql-block">蒋蓓回忆童年时的长辈……</p> <p class="ql-block">对古城的发展建议:1、古城的发展要定位为一个可以让人充分休闲放松和养老的地方,一个有文化品味的目的地。古城的旅游开发必须要引进有文化、有情怀、有能力的人来打造,以逐利为目的的经营开发是不能长久的。要让人充分享受到当地的空气、美食、文化等,吸引人前来深度体验、深度旅游。2、古城开发整体规划特别重要,主管单位应该要有很明确的思路,每条街的主题、商铺的类型,要解构到具体一家一家的商铺餐厅民宿中去,整个的文化体验要完整丰满。3、要把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卖点拆解为一个一个的主题和商品,然后把它们排列到街道上。4、游客进到古城里,需要控制他们的行动线和消费线,吃、住、游、购、娱都要精心设计,一环套一环,要让他们愿意花钱消费。5、有关部门格局要大一点,放开资产,多引进经营主体来运营,多提供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p> <p class="ql-block">一、采访时间:2024年1月29日10:00-12:10</p><p class="ql-block">二、采访地点:南门酒局</p><p class="ql-block">三、采访对象:钦永洪</p><p class="ql-block">四、采访主题:古城铁器社的历史变迁和钦永洪的成长经历</p><p class="ql-block">五、拍摄采访:危友华 刘辉霞 陈林燕 李旭益 危文杰</p> <p class="ql-block">钦永洪生于1970年3月18日岩垅乡甘溪坪,今年53岁,年轻时期从事打铁铸造工作,而后因喜爱唱戏而拜入芷江汉剧团-张运湘门下,这个爱好延续至今,现在黔阳古城南门口经营一家饭店-南门酒局。</p><p class="ql-block">童年期间的命运变迁:钦永洪家里有三兄弟,其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战争结束后在洪江市搬运公司上班,12岁因父亲去世家庭负债,读完小学后辍学。因为需要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13岁的钦永洪被其大哥推荐来到了黔城铁器社当学徒。</p> <p class="ql-block">钦永洪讲述黔阳阳戏中的特色戏“打求财”。</p> <p class="ql-block">黔城铁器社:当时的铁器社只有56人,而铁器社发展史的重要人物-申力和,和他的兄弟是民国初年时来到黔城发展。那时候在上河街做打铁生意,因为手艺好,收了5个徒弟,后来五人都成为了宗师级的打铁匠。</p><p class="ql-block"> 五师兄弟将黔城打铁工艺发扬,五十年代政策公私合营后,1965年黔城的打铁厂修建仅仅一年多完工,70年代开始打铁人的规模就发展到五六十人,其工艺技术和设备规模也日益增大。后来铁厂2012年正式职工只剩下仅仅两人,打铁是重体力活但是却是轻工业管,人数的减少不是被解散,而是很多人吃不了打铁的辛苦。现在打铁厂是被城投公司管理,而工作人员也都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与钦永洪在南门酒局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黔阳古城口述历史采访的意义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洪江市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为支持与关注黔阳古城口述历史的朋友们送上新春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