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兴县春节的年味儿</p>
<p class="ql-block">李去平</p>
<p class="ql-block">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节日,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祝福。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办年货、准备年夜饭与团圆饭。回忆起小时候,那时生活虽不富裕,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倾其所有,在这举国同庆、祈福纳祥的日子里,尽可能地满足一家人对美食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宰公鸡;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把面发,蒸上几锅年糕花馍;二十九,糊窗户,贴上窗花。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守岁;大年初一,走亲访友,共度佳节。这样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蒸花馍,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大工程。花馍不仅是招待客人的美食,更是馈赠亲友的佳礼。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家庭主妇们精心制作枣花馍、兔兔馍、面鱼儿等面食,以表达人情礼数。正月里,女主人的厨艺与心灵手巧也在这一时刻得以展现。花馍不仅象征着新年蒸蒸日上,更寓意着财运滚滚而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年味儿</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过年,虽略显“寒酸”,却充满了幸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除夕那天,兄妹们齐心协力打扫完院子,当吉庆的红对联与窗花贴起,年的帷幕便徐徐拉开。大哥比我大八岁,自记事起,我家的对联都是父亲亲手书写,也乐于为邻居们写对联。随着声名远扬,村里的人们纷纷带着对联纸前来求字,对联内容无不喜庆吉祥,父亲忙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除夕晚饭,揭开锅盖,晶莹剔透、粒粒饱满的大米粥散发着清醇的米香,沁人心脾。舀上一碗软糯有筋道的大米饭,配上香喷喷的烩菜,让人吃得停不下来。这大米是嫁在外地的表姐回娘家时带来的,平日里根本吃不上。饭后,调皮的妹妹们早已迫不及待地点燃了“摔炮”,年味儿就此开启。</p>
<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我和姊妹们将母亲一冬精心缝制的新衣服放在身边,准备大年初一穿上。母亲则细心地用红毛线为未满十二岁的孩子们拴上小铁锁,寓意锁住平安。她还会准备糖果、枣、核桃、柿饼等小零食,以及一毛钱压在每个孩子的枕头下,希望孩子们新的一年有好吃的、有钱花。孩子们带着欢喜入睡,梦中满是甜蜜。</p>
<p class="ql-block">清晨,天刚蒙蒙亮,父亲点燃的开门炮声将我们惊醒。我赶紧解开脚上的锁,穿上新衣、新袜子,翻看枕头下的压岁钱和零食,一边吃一边装进口袋,生怕被弟弟们偷走。穿上硬邦邦的新布鞋,急忙来到院子里,查看清早开门大吉的三声礼炮,捡起除夕夜燃放的烟花爆竹纸屑里的哑炮。捡到哑炮后,我们将其收集起来,用火柴点燃,围观硝药喷出火星,欢呼雀跃。随后,与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一起串门,互相比较谁的糖果多,欢乐得像小鸟一般。大人们则领着小辈给长辈拜年,孩子们最期待的莫过于长辈给的压岁钱。</p>
<p class="ql-block">小妹妹七八岁时,她攒的压岁钱总喜欢偷偷藏在炕头的被褥底下,却常常被调皮的弟弟们悄悄拿走。找不到钱的小妹坐在炕上伤心地哭泣,而站在一旁的姐姐们则忍不住偷笑。大姐一边收拾家里,一边笑着安慰小妹,承诺为她保管压岁钱。第二年,小妹依旧找不到压岁钱,只能乱哭一场。</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能骂人,也不能说脏话,大家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新年的祥和。父亲从小教育我们,这一天是新一年的开端,要树立良好形象,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这一天,也是童年时代最幸福、最期待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的早晨,父亲净手焚香,祭拜天地神灵。贪玩的妹妹把一捆捆“滴滴巾”粘在箱子边缘点燃,浓浓的火药味弥漫开来。在淡淡的香味和夹杂着“摔炮”火药味的空气中,父亲炖上色香味俱全的猪肉烩菜,煮上三舅擀的宽豆面,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我和大姐体弱,父母总是为我们另炖羊肉菜,担心吃猪肉凉胃。多年以后,豆面的口感香味随着父亲的离去而成为无尽的回味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宽豆面也是宽心面,老人们说:“宽心面,心宽天地大”。寓意在新的一年里,不论岁月多么艰难,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放宽心慢慢熬过去。这也是大年初一早上吃宽豆面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吃过早饭后,大人们出去串门、玩扑克,孩子们则玩捉迷藏、打小鼓、老鹰捉小鸡等各种游戏,热闹非凡,直到大人们呼叫吃饭,才依依不舍地停下。</p>
<p class="ql-block">下午吃饺子,父母、兄长捏下满满的两大箔子白白胖胖的饺子。我和弟弟们瓣大蒜,捣成蒜泥,母亲调成醋蘸汁。热气腾腾的饺子里蘸上料汁,吃上一口,芳香四溢。皮薄馅嫩的羊肉馅饺子常常让人回味无穷。大年初一,家家吃羊肉饺子,这是一年里仅有的一次食补。</p>
<p class="ql-block">包饺子时,父母会在馅里放两个小硬币,吃出的人便能交好运。若是小孩吃出,拿着二分钱飞奔到供销社买一块糖吃。刚出锅的饺子,除先敬奉神灵外,还要给家畜喂一点,让它们也吃增岁的饺子。父亲说:“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谐共处,相互依存”。</p>
<p class="ql-block">晚饭是自家酿的米酒、凉菜。母亲做的米酒酸甜可口,味道醇厚,口感柔和,喝上一碗真叫个酣畅淋漓、似醉非醉的痛快!一整天的美食,吃尽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邻居家住的是“一柱香”门窗的窑洞。有一年正月初二早饭后,大哥与二哥商议扮演讨饭的取乐。他们拿着铁脸盆和短木棒,来到邻居门前,一边敲打,一边念道:“打竹板,响连声,兄弟来到伢的门。一报恭喜发大财,二报平安家和顺……”,邻居大娘以为来了讨饭的,忙拿了一块“米圪垯”出来,定眼一看,笑着说:“是你们俩个捣蛋小子,把我都蒙骗了”。我们兄妹开心地“哈哈”大笑,一哄而散。</p>
<p class="ql-block">欢乐的童年,无穷的回味,是甜美的。记忆的追寻一幕幕闪过,由一串串的童趣欢笑,然后变成黯然伤神的呜咽哭泣。童年,有父母的爱,无忧无虑的玩,是金色的琴弦。倘若时间能倒流,好想永远定格在那段天真无邪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然而,曾经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只留下淡淡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兴县传统剪纸传承历史久远,以十二生肖、花鸟鱼虫、戏曲人物和农耕生活场景、婚丧嫁娶、祈福招魂祭祀神话传说故事等为主要题材。近代随着时代的需要,兴县文化旅游业的兴起,晋绥边区红色革命题材的剪纸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最经典的还是传统窑洞窗花、灯花、喜花。兴县剪纸传承人李去平,从小受奶奶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九岁开始创作,1989年创办了剪纸工坊,随着兴县旅游业的发展又创办了沙壕村剪纸传习基地,吸引了十几个国家的人来参观学习,作品远销世界各地。之后又成立了西关社区剪纸传习基地、宝山花园社区剪纸传习基地。非遗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图书馆,她的个人作品展也在兴县红色一条街展示,吸引了各地游客驻足欣赏,得到了广泛肯定,参加了国家级、省市级很多比赛和展览,获得荣誉无数。非遗千载渊源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脉,展示着千姿百态的艺术。多年来,兴县人民以创新的态度,积极推动非遗的发展和传承,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技艺水平,兴县剪纸艺人们打磨出许多精品力作,兴县也成功将兴县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打造成一张璀璨的文化名片,展现了兴县这一块红色土地上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推动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腾飞。</p>
<p class="ql-block">一把剪刀,剪出中国古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