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甲辰年春节的第一天,正月初一,新一年的序幕正式拉开。在冬春交汇之际,天气变脸似的,三日晴好、两日雨,气温甚至还向北国的冰雪致意,粤东山城的湿冷,使人行动迟缓,心情也略显沉闷。然而,随着春节的钟声敲响,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又仿佛将先前的潮湿和阴冷一扫而空。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晾晒着衣物,食物的香气四溢,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炉灶的热气蒸腾。暖烘烘的春意,就这样逐渐生发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的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中有述:“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是我们中国人走亲访友、互拜新年的日子,人们踏足亲友之家,去见那心中挂念的人,也会思念那些远方的故交。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提到,正月初一,家庭成员会早早起床洗脸刷牙,然后吃年糕——象征着每年都能步步高升,家长和晚辈们会依次拜年,亲友之间则通过互相投递拜年帖的方式,互致新年的问候。元代欧阳玄的《渔家傲》,则描述了春节期间人们骑着装饰华丽的马车穿梭于热闹街头的景象,拜年的活动甚至持续到了元宵节之后。清代阮大铖的《燕子笺·购幸》更是夸张了——“有心来拜年,端午也不迟”,表明了拜年不必受特定时间的限制,只要心存诚意,即使是在端午节这样的其他节日拜年也是合适的。</p><p class="ql-block">是的,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生活的认知以及尘世间的感情体验都愈发丰富而深刻,习俗也好,仪式也好,背后的情意才是更重要的。不管天遥地远,不怕人海茫茫,甚至可能再难相见,那份深深的情感烙印却永存于心。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是这样说的:“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得我。”心中有情,心中有你,记忆就不会消散。所以,对你想到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要想办法多联系,多见一见面,多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宋代王洋在《和徐思远岁除》中的“节物催人莫自悲,开颜且喜看君诗”——岁月流逝,倒不必太感慨,看到某人的诗作也会因欣喜而露出笑意——勾勒出一份专属于文人墨客对诗词的独特情结和精神寄托。苏辙在《去年河上送君时》中的诗句“去年河上送君时,我醉看君倒接篱。一笑便成经岁隔,扁舟重到满城知。”更是诠释了时间与空间无法阻隔的情感联系:去年在河边送你的时候,我虽说是喝多了,但也记得你悄悄把酒杯倒放着哦。没想到,那次欢聚到现在又是一年了,现在你回来,大家都会知道你有多优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张问陶则是写给他的爱人的:“飞花如雾点新苔,树杪红窗次第开。已近楼前还负手,看君看我看君来。”春花飘落,花瓣雾气一般点缀在刚长出的青苔上,树梢上红色的窗户一个接一个地打开,看花的人已走到楼前,却又把手背了下来,哦,我想着看你,原来你也想着我——来看你啊。</p> <p class="ql-block">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朋友,还是久未谋面的亲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瞬间的连接。“看君看我看君来”,这一行诗放到现代生活中,倒像是说,无论是在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还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互动,我“看君”,君“看我”,都是心心相映的结果,其中蕴含的情感都是同样真挚且深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时节流转,生活方式变迁,但我们内心最纯真的情感始终如一,那是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永恒追求和坚守。此刻,不论你在哪里,我都想告诉你——斗转星移,又添新岁。</p> <p class="ql-block">在大年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彼此祝福,相互守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走亲访友、互拜新年,去见那心中挂念的人,也惦念那些远在天边的故人,送上节日的问候,表达心中的思念、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p><p class="ql-block">一起说一说祝福的话语吧——“身体健康,龙马精神”“恭喜发财,红包拿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