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新春佳节、阳光明媚,走进百年校园~东南大学,触摸民国建筑 感受旧日时光~曾经“东亚第一高校”民国国立中央大学的辉煌。东南大学曾经是六朝皇宫的中心区和明朝国子监所在地,东南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建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成为当时中华民国的最高学府。</h1> <h1>原中央大学南大门建于1933年,由杨廷宝设计,西方古典主义的方柱门楼,由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现在门楼上的“东南大学”四个大字采用的是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字体。</h1> <h1>从众多人心目中最美的校门进入东南大学,沿着中央大道一直往前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绿色圆顶的大礼堂,非常有气势。</h1> <h1>大礼堂威严雄伟,主立面为西方古典柱式构图,底层三门南向并立;正立面采用爱奥尼克柱式与三角顶山花构图,屋顶模仿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风格,大礼堂顶部为钢结构穹隆顶,高34米,外部如球体状,用青铜薄板覆盖,自然锈蚀的铜绿形成一层保护膜,在灰白色的建筑主体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球体顶部建有八边形采光窗。八角形穹顶曾创下1931年中国建筑奇迹。</h1> <h1>大礼堂前的喷泉建立于百年校庆之际,其名涌泉,来源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涌泉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它的设计构思以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为基础,旨在与中心区建筑风格相呼应,体现和谐完美。我在涌泉前拍照留影。</h1> <h1>东南大学大礼堂开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1928-1930年在任)于1930年3月28日动工兴建的,英国公和洋行设计,新金计康号营造厂建造,后因经费困难而中辍。继任校长朱家骅以国民会议的名义请求中央拨款51万银元,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1931年4月竣工。大礼堂奠基时间是民国十九年十月十日。1931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会议就是在此召开的。</h1> <h1>1965年,杨廷宝教授主持设计大礼堂两翼加建工程,两侧各建三层教室,使得大礼堂更加美观雄伟,卓尔不群。1994年4月,台湾中央大学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再次修葺了大礼堂,使之焕然一新。</h1> <h1>大礼堂右侧立有中央大学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h1> <h1>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原本就是一家,就是在民国期间,亚洲排名第一的“国立中央大学”,它曾在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又在1952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当年进行院系大调整,被分成12个学校:比如该校工学院分为现在的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师范学院分为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水利系分为现在的河海大学,农学院分为现在的南京农业大学,林学院分为现在的南京林业大学等等。因为东南大学没有搬迁,所以是“国立中央大学旧址”。</h1> <h1>健雄院又名江南院(原科学馆),始建于1909年,1923年健雄院蒙受大火,损失惨重,时任校长郭秉文号召师生重建,发起火灾捐款,重建健雄院。历经三年落成。健雄院为受过纯正西方建筑教育并且经验丰富的外籍建筑师来完成,建筑工字形平面,中部四层、两翼三层,对称布置,具有大方简朴的西方古典式建筑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健雄院里人才辈出,竺可桢、李四光都曾是这里的师生。美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也曾在这栋楼里念书,为了纪念她,学校江南院改为健雄院。<br></h1> <h1>大礼堂侧面的日新堂 ~特别有文化的建筑。</h1> <h1>中大院(原生物馆),1929年落成,因学校历史上曾为国立中央大学,遂改名为中大院。中大院坐北朝南,正面为爱奥尼亚柱式门廊,门廊上部墙面装饰有史前恐龙图案。</h1> <h1>如今的中大院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近代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中除梁思成外,常年在此任教,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发源地的中大院拥有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两个国家重点学科。<br></h1><br> <h1>在大礼堂西侧有一座别具一格的现代化建筑,是吴健雄纪念馆,里边存放着吴健雄先生的遗物。吴健雄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h1> <h1>据了解,戏曲研究和教育家吴梅,美学大师宗白华,绘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等也曾在东南大学悉心执教。</h1> <h1>工艺实习场,始建于1918年,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工艺实习场所。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高二层,面阔七开间,进深三间,东西对称,平屋顶,据说墙壁用明代城墙砖砌造,由于年代久远,东南大学用水泥修葺墙体,勾砖缝以图原貌。西门楣上刻有“工艺实习场”五个楷书繁体字。</h1> <h1>在这幢房屋的西南角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石碑,上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场立础纪念民国七年十月建”二十一个楷书繁体字样,是校园中现存最早的民国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现今工艺实习工场划拨一部份,用作东南大学校史馆。为实现文物保护与科学利用,校史馆采用简约的设计风格,新旧对比鲜明,展馆展品融为一体,展现了学校砥砺奋进、辉煌灿烂的百年办学历程。</h1> <h1>六朝松,校园西北角的一株桧柏,相传为六朝遗株,为金陵城古树之至古。据著名林学家马大浦、黄保龙鉴定,其学名为“桧柏”,树龄已逾千年。明朝国子监就建在这株六朝松所在的南朝宫苑旧址上。民国初年,在明国子监旧址上又建立起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后来国立中央大学的滥觞。六朝松见证了六朝宫苑的繁华疏落,见证了《昭明文选》的成书、《永乐大典》的编纂,更见证了学校辉煌灿烂的百年办学历程。六朝松现已成为东南大学的“精神图腾”。</h1> <h1>相传为六朝时梁武帝亲手所栽,距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六朝松为金陵城古树之最。古木高近10米,胸径1.4米是难得的“活化石”。如今“六朝松”在钢柱的帮助下依然挺拔,虽然外皮斑驳,但树冠仍然枝叶葱翠、枝茎遒劲,显示顽强的生命力。</h1> <h1>梅庵,1914年为纪念国立中央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字梅庵,号清道人),在校区的西北一隅六朝松下建了三间茅屋,取名“梅庵”。梅庵因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而得名,又为纪念他而建,梁启超,胡适曾在这里讲学。1992年梅庵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h1> <h1>老照片告诉我们,上世纪20年代,梅庵只是三间茅屋,门前挂有李瑞清手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木匾。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曾在此授课,造就了一批音乐人才。八十年代,梅庵进行了翻造,显得巍峨庄严。</h1> <h1>楼正面悬挂着匾额“梅庵”两字古雅遒劲,为柳诒徵题写。柳诒徵(1880年2月5日—1956年2月3日),生于江苏丹徒,曾是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柳诒徵一生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h1> <h1>梅庵右边立有李瑞清(1867-1920)塑像。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书画家、文物鉴赏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李瑞清一九二零年八月初一逝世,遗体葬于南京牛首山,享年54岁。</h1> <h1>李瑞清曾经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八字箴言,作为两江师范学堂校训。倡导“独立思考,崇实务本”的学风、“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h1> <h1>2021年,东南大学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梅庵)入选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h1> <h1>体育馆建于1923年,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体育馆。建筑受西方古典复兴手法的影响。建筑艺术高超,整个建筑既结实美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校长倡导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将体育列为各科必修,并于1916年春率先开设体育专修科。</h1> <h1>1924年4月20日,印度文豪泰戈尔来东南大学,就是由著名诗人徐志摩当翻译,在刚刚建成的东大体育馆演讲。当时前来东大体育馆内听讲的听众济济一堂,气氛热烈。泰戈尔说:“近世文明,专尚物质,并不为贵。亚洲民族,中印两国,自有最可贵之固有文明,发扬而光大之,实中印两国之大幸,亦全世界之福。”。据了解,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等也曾在此讲演。</h1> <h1>据了解1948年,参加伦敦奥运会的中国男篮就是在这座体育馆里进行训练的。</h1> <h1>体育馆面积2317平方米,耗资金6万银元,游泳池及配套设备4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体育馆门口的两根大柱子叫做爱奥尼亚柱,附有精致雕花。<br><br></h1> <h1>中央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河海院旧址。</h1> <h1>中山院院址原为1922年兴建的中二院,中央大学时期,为纪念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之名,并表达对国父孙中山之敬意,将该楼命名为中山院。</h1> <h1>孙中山与东南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南京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中心,也是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根据了解,2012年 5月31日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于2012年 5月31日将孙中山先生捐赠的铜像长立于东大“中山院”内,该铜像基座高122公分,铜像高约60公分。可惜我们未能进入中山院亲近观瞻先生,感受中山先生人格魅力,体验其天下为公、博爱的精神,留下遗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书馆三字是刘海粟提写。</h1> <h1>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这一校训奠基于华夏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承接东南大学悠久历史传统,既可以表达继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和学校优良传统的决心,又蕴含着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追求尽善尽美的愿望。</h1> <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立中央大学校标</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歌</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焕哉郁郁兮,文所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宏哉黉舍兮,甲于南东。</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干戈永戢,弦诵斯崇。</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百年树人,郁郁葱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广博易良兮,吴之风。</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词作者汪东,字旭初,号寄庵,江苏吴县人。他与黄侃同为章太炎入室弟子,乃一代国学大家。他是中央大学中文系的首任系主任,后任文学院院长。<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曲作者程懋筠(1900~1957),早年留学日本。1926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省立湘湖师范音乐科主任、杭州英士大学音乐教师、“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任兰州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