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2024/2/10,春节

Tong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楼梦》是一部读完了,还放不下的书。我也结合着读一点儿有关红学研究、考证方面的文章。也是一知半解,打发时间。还是胡适厉害,差不多100年前的红学研究,写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后人很难有多少超越。令我有些意外的是,胡适先生的文字,竟然这么平易近人,每个考证的来龙去脉,都讲得清清爽爽,治学之严谨,令人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阅读“红”是件很愉悦的事儿,而且也有一点儿收获。对其中有的人物,看得比以前清晰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 王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 我对她的印象比较模糊,不知怎么,留下一个不揽权,不多事儿,吃斋念佛,明哲保身的印象。这次看,推翻了以往的印象。她的面柔心狠,比凤姐有过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逼死金钏,起因并非金的过错。为此,宝玉惨遭毒打。王夫人没有从中吸取教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逼死晴雯。就因为她生得比别人标致聪明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同时撵出三个无家可归的小姑娘,到庙里做粗活,了此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查抄大观园,也是她的主使,当然也有小人谗言。连凤姐对此都很抵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74回)她骂起晴雯来,语言粗俗不堪,好像完全没有文化素养。联想到凤姐也是不识字的,可见王家的文化教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 王熙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凤姐的精明强干,在曹雪芹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管着上上下下300多号人,每日出出进进的银两可观。她心狠手辣,特别是对下人。对于奴仆来说,面对这样的大户人家,谁不想浑水摸鱼,偷奸耍滑。这么大一个家业,没有严明的制度,没有严格的奖惩,很快也就玩儿不转了。她下狠手,致死贾瑞,这也不完全是凤姐的错, 有贾瑞的调戏在先。开始,凤姐并不想治他于死地,给了他知难而退的机会。只是贾瑞痴迷不误,铤而走险。直到她一步步设计,害死善良懦弱的尤二姐,使人看清她人性最阴狠的一面,不能容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 薛宝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说袭人,出身卑微,要在众多丫环中站住脚,不得不巧用心机,甚至背后谗言,这还可以理解。可是宝钗,待人处事,周全缜密,说话办事,滴水不漏。读到56回,“….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我心里暗叹,她真太有心计了。还有,27回。她偷听了两个丫环很私密的对话,为了自己‘金蝉脱壳’,让颦儿成了替身,这就不光是有心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意思的是,虽然,作者总是说,贾府上上下下都赞扬、喜爱宝钗,可是你读下来,很难喜欢这么一个城府过深的女孩。相反,说是众人有微词的黛玉,却被描写为一个晶莹剔透,单纯率真的女孩子。我年轻时读“红”,多少还觉得黛玉过于敏感,动不动就掉眼泪,有点矫情。中年时读,很为她对宝玉的纯真感情所打动。这次,感触又有不同,不知怎么,读到黛玉,总是感到心疼。贾母虽是她的保护伞,但是年事已高,她无依无靠,体弱多病,又面对“风刀霜剑严相逼”。她的每一次的落泪,都在情理之中,都有充足理由。这么理解,可能也是一个人进入老年的心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问题来了,宝钗的心机是哪儿来的?她富贵人家的小姐,从小衣食无忧。但是,她父亲早亡。失去父亲的女孩,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她又不得不把这种情绪隐藏。偏偏她的哥哥又很不争气,无所不为。使得这种不安就很容易变成恐惧,她要时时处处留心,思虑哥哥惹出的一个又一个麻烦。此外,家里还做着皇家的生意,上上下下各路要应付的人,应该也不少。母亲在很多事上,很依赖她,不但要与她念叨、还要与她商量,定夺。这些经历都可能使她早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见机行事,应对自如。曹雪芹写得很含蓄,他给读者留下十分宽松的想象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再有,就是书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有的只出现2-3回,却活灵活现地站在你眼前。比如李贵,主要出现在9回。一出场,他就把正在训斥宝玉的贾政,说笑了,解了宝玉的尴尬处境。孩子们在学堂打起群架,以及宝玉失友的悲痛,都是他出面劝住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