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给大家拜年</p><p class="ql-block"> 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王蔚在老家山东邹平给大家拜年。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p><p class="ql-block"> 邹平出了很多了不起的文化人物。大家知道《尚书》,如果不是伏胜冒死相传,《尚书》我们就可能看不到了。伏胜就是邹平韩店人。</p><p class="ql-block">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家都知道这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名言。范仲淹四岁那年随母改嫁到邹平,改姓朱。后来从邹平考上进士。范仲淹死后被称为范朱文公,又称为朱范文公。邹平长山有他的祠。</p><p class="ql-block"> 清代大学者顾炎武曾经修过《邹平县志》。</p><p class="ql-block"> 近代最有名的学者当属梁漱溟先生了。梁漱溟先生1931年到1937年在邹平搞乡村建设运动,他也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先生去世以后,他的骨灰一部分埋在邹平,他的墓在黄山南麓。</p><p class="ql-block"> 梁先生有一本书叫《朝话》,是他与弟子们在邹平的谈话录,被称为“近代论语”。读读这本书,你可能更加了解梁先生,了解儒家思想,了解邹平。</p><p class="ql-block"> 邹平有梁漱溟先生纪念馆,设在邹平一中;有山东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院,设在西董南洞。还有梁漱溟先生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设在邹平青阳。后者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2024年夏天将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来邹平。</p><p class="ql-block"> 邹平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对周萍充满了深深的感情。这些年以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于是就抽空先忙的记下所思所忆。这里收录了N篇小文,都是回忆之作,所谓朝花夕拾也。人年纪大了,喜欢回忆过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p> <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两盆狗尾巴草</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蔚</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2日下午4时)</p><p class="ql-block"> 露台上有两盆花,由于缺水早死了。至于什么花,已经忘记了。这些年太忙,顾不得这些琐事。其实即使告诉我什么花,我也未必能记住。虽说是农业大学毕业,但毕竟没学过植物学,更没有学过植物分类。</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5月份,下了一场雨。几天以后,花盆里居然出现了绿色。仔细一看,是小小的,小小的草,什么草不知道。盆子里有绿色,看着有生机多了。于是便隔三差五地浇水,草居然长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草一大,我就认出来了。这不是狗尾巴草吗?小的时候可没少跟这种草打交道。</p><p class="ql-block"> 狗尾巴草的最大特点是,开花后象是狗尾巴。在北方,这大概是最普通的草。</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叫这种草“友草”,是不是这两个字我搞不清楚,但读音至少是对了。</p><p class="ql-block"> 我于是百度“狗尾巴草”。</p><p class="ql-block"> “狗尾巴草,别名狗尾草,属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为须状,高大植株具支持根。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0-100厘米,基部径达3-7毫米。叶鞘松弛,无毛或疏具柔毛或疣毛,边缘具较长的密绵毛状纤毛;有祛风明目,清热利尿的作用。生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荒野、道旁,为旱地作物常见的一种杂草。”</p><p class="ql-block"> 百度最后说它叫“杂草”。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杂草自不是好东西。可那狗尾巴草在我心目中,至少是可爱的,为什么要叫它“杂草”?</p><p class="ql-block"> 我从网上搜了一下“杂草”的概念。原来这“杂草”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杂草是指生长在有害于人类生存和活动场地的植物,一般是非栽培的野生植物或对人类有碍的植物。”</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知道,这种草生命力极强,田地里有的是,农村人人必除之而后快。</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喜欢他们在风中摇尾巴的样子,喜欢他们满山遍野到处都是的茂盛感。常常到田野里去,薅一把狗尾巴草,择其茎塞到嘴里,嚼啊嚼。那种淡甜的味道,一直回味到如今。</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生火靠草和树叶。秋天的时候,我用镰刀把狗尾巴草割了背回家,与我一起割草的还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但每次我都割得最多。</p><p class="ql-block"> 回家的时候,在胡同里,总能听到邻居奶奶夸赞我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这孩子下力,将来会娶个好媳妇。”</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话,我往往脸红。但,还是愿意听。</p><p class="ql-block"> 如今,它们长在露台上,等于登堂入室了,再叫杂草似乎不妥,更何况,它装点的不仅是我的居所,还有我的心情。在我心目中,它已经是花儿了。自然,它们也享受了花儿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在我细心照料之下,狗尾巴草渐渐的长大了,开始吐穗。满满的两大盆,满满的绿色,朝气蓬勃,迎风摇曳,工作之余,看上两眼,嘿,可别说,倦意全消,便越发喜欢这两盆狗尾巴草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发现很多麻雀围着狗尾巴草在跳。急忙把麻雀轰走,却发现狗尾巴草被麻雀蹂躏地不成样子。再仔细一看,原来那细细的种子竟是麻雀的食物,心里不由得多出一丝怜爱。</p><p class="ql-block"> 从8月中旬到下旬,我一直在外面忙着各种工作,甚至已经忘了我的狗尾巴草。</p><p class="ql-block"> 等我回到家,打开露台的门,我见到了久违的狗尾巴草。</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缺水,也是是到了季节,狗尾巴草竟老了。</p><p class="ql-block"> 叶子黄了,茎弯了,狗尾巴也泛白了,无力的瘫倒盆沿上。</p><p class="ql-block"> 还没有到白露,狗尾巴草,就想向自然投降吗?</p><p class="ql-block"> 忽然就想到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八个字,心里一阵黯然。</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候把人生与四季联系起来。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到了80岁,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到达这个平均数。但不论怎么算,我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季了。</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这两盆狗尾巴草在秋风里还能坚持多久,但我想尽力地呵护它,让它尽量的活着。</p> <p class="ql-block"> 黛溪湖</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 2019年10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晨起围黛溪湖转了半圈。</p><p class="ql-block"> 黛溪湖这名字肯定是我离开邹平以后才有的。原来黛溪湖叫三八水库。</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觉得水面很大,现在看来,这水库一点也不大。毕竟是见过海,见过洋,再大的水面也觉着小。</p><p class="ql-block"> 据家里的老人讲,这三八水库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修的,至于为什么叫三八水库,老人没有讲。</p><p class="ql-block"> 我猜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修水库时,妇女劳力比较多,那个时候强调妇女是半边天,妇女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再一个就是这水库开工或者是完工的时候,恰恰是三八妇女节。</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这儿修水库前是一农村集市。这集市是三八集,集叫三八集,水库当然也可以叫三八水库了。</p><p class="ql-block"> 三八水库应当是我们那方圆十里范围内最大的水库。我们农村孩子一般见的是河沟与湾,很少见这么大的水面。</p><p class="ql-block">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三八水库。因为我的姨家是南关,在三八水库的北岸。那儿离我家约六华里。我的家在三八水库东约六华里的地方,中间隔着黄山。</p><p class="ql-block"> 姨是位老革命,在南关当书记,家庭条件好一些。除了能吃炒鸡蛋,偶尔还会有鸡吃。更重要的是,姨特别热情,我喜去姨家玩。</p><p class="ql-block"> 往往是到姨家一报到,我便跑着去三八水库。</p><p class="ql-block"> 爹娘当然知道水的厉害,常嘱咐:千万别到岸边去。三八水库里有水鬼。水鬼饿了会把小孩拖下去。</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配合爹娘的说法,每年都听说那儿有淹死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忘记是那一年了,天大旱,三八水库干的透了底。只有那中心的地方有一片不大的水洼,据说那是水鬼居住的地方。我跑去看,一帮孩子们正在水里打水仗。水花溅得老高,太阳照着孩子们那兴奋的脸,偶尔迎着太阳,亮的刺眼。</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怕水鬼?他们当然不怕水鬼。</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知道三八水库里并没有什么水鬼。水鬼是大人们用来吓唬孩子的。</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冬天光顾过三八水库,在冰面上打滑赤溜,或者在冰面上打“懒老婆”,那都是非常愉快的事。</p><p class="ql-block"> 等我考上邹平一中,我离三八水库更近了。有两年的时间,我们每天早上都到三八水库跑操。夏天还好,能够迎着朝阳,而冬天,即使跑到水库,天还是黑咕隆东。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姓吴,当时不过三十四五岁,整好是要强的年龄。他选老牛做体育委员,带着我们跑操。我们从一中门口出发,跑到三八水库北岸,稍事休息,便往回跑。那个时候我的体质差,有时会中途掉队。中途掉队若是让班主任老师知道了,要么罚站,要么写检查。</p><p class="ql-block"> 写就写吧。反正虱子多了不咬得慌。</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会因各种情况写检查。记得老韩似乎写的比我多。</p><p class="ql-block"> 高中生活结束后,几乎很少到三八水库去。偶尔也到岸边眺望,觉这水库很美。</p><p class="ql-block"> 如果天好,如果你站在东岸,就会发现远处的青龙山特别壮观;如果天好,如果你站在西岸,你会发现近处的黄山特别妩媚。</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到了水旁,也许会发现一尾大胆的鱼儿从你身边游走,也许在不经意间,一条大鱼会跃出水面,那洁白的鳞光让你惊喜万分。</p><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时间这三八水库改成黛溪湖了,我想怎么也有二十年了吧。改成黛溪湖的三八水库变得整洁而漂亮,河东岸建了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北邻是高大雄伟的范仲淹雕像。范仲淹小时随母改嫁到山东邹平,曾在邹平生活过二十七年,算是古代邹平的第一大名人。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就题写在碑座上。懂书法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著名书法家范曾的亲笔。我似乎看到过一则材料介绍说,范曾是范仲淹的多少多少代孙。至于是多少多少代孙,我的确忘记了。</p><p class="ql-block"> 若朋友们有空,建议去黛溪湖看看,也建议朋友们去看范仲淹的雕像。只是不要早上去。早上去,会在雕像前的小广场上遇到一帮闲着无事跳广场舞的老太太,那多少会有些扫兴的。</p> <p class="ql-block"> 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7月份以来,我不大到办公室去,早晨起来就在财大舜耕校区的宿舍院子里散步。看到院子里有银杏树,不多,也不大,大概有十几棵吧。</p><p class="ql-block"> 看到银杏树,勾起我许多回忆,这回忆一下子就扯到1976年。</p><p class="ql-block"> 也许就是在暑假吧,哪一年记不清了,我去看在魏桥中学住的的爸爸妈妈。那个时候,爸爸在魏桥中学教英语,头上顶着顶右派帽子,住在又矮又小的传达室里。</p><p class="ql-block"> 一位叫刘崇贤的语文老师常去传达室找爸妈聊天。一见我 “咦,这是谁呀?怎么没见过?”</p><p class="ql-block"> “小儿子,在邹平城里。”母亲回答,并不多做解释。</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识趣并不多问,只是噢噢地应着。</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见的时候,刘老师带了几本儿童文学方面的书,其中一本叫《高高的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我那儿有不少这样的书,你要喜欢看,下次还给你带。”刘老师很亲切地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学三年级起,受姐姐的影响就喜欢看书。连忙说“喜欢看,喜欢看。”</p><p class="ql-block"> 通过刘老师的这本书,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种树叫银杏树。但那本书写的什么内容,作者是谁,时间太久了,我现在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但我不知道银杏树长什么样,我从来没见过银杏树。我所在的盖家庄并没有银杏树,我小时常去的黄山,也没有这种树。</p><p class="ql-block"> 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孔姓同学来自郯城,学习特别刻苦努力,现在在人民大学当教授,已经是相当有名相当有名的专家了。似乎听他说他那里是银杏之乡,他那里有好多银杏树,有的都几百年了。似乎他说银杏浑身是宝,什么树干是宝,树叶是宝,果实更是宝。似乎是听他说,银杏还有一个别名,叫白果,是味很好的中药。</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用了许多“似乎”,是因为我不敢肯定我们之间是否这样谈过,也许我把从别的地方得到的有关银杏的知识,都归到他头上了。</p><p class="ql-block"> 等我1985年去重庆读研究生,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银杏树。我是在西南农业大学读的研究生,西南农大背后有个叫缙云山,缙云山有个缙云寺,那里有两棵硕大无比的银杏树。我去重庆的第一年秋天的国庆节,我与孙竹生去缙云寺。记得那一天我第一次喝了啤酒,晕儿咣当地。</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树?” 看到寺里有两棵特别高大的树,我问。</p><p class="ql-block"> “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对,这就是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噢。原来银杏树长这样。”</p><p class="ql-block"> 我似乎自言自语。</p><p class="ql-block"> 事物往往是这样,当你真正认识它以后,会发现到处是它。</p><p class="ql-block"> 之后关于银杏的知识,我便丰富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p><p class="ql-block"> 知道浙江天目山是银杏的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知道山东日照莒县有棵银杏王,树龄已逾4000年,有的说已经5000年了。</p><p class="ql-block"> 知道成都把银杏作为市树。</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每到秋天,去看银杏落叶,躺在铺满银杏叶的地上小憩,于我而言,几乎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仪式。</p><p class="ql-block"> 我曾到到过郯城的万亩银杏林,也曾到过安丘的公冶长书院,还曾在衢州南孔邂逅银杏林的落叶,当然去的最多的是济南泺口黄河南岸的那片千亩银杏林。</p><p class="ql-block"> 济南黄河南岸的这片千亩银杏林是近些年才去出名的。树龄不大,似乎有20年了吧。</p><p class="ql-block"> 去年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赶上去,我去的时候,银杏树上的叶子早就落光了。但济南市文化与旅游局的一篇推文,让人见识了这片千亩银杏林的美妙:</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为银杏的最佳观赏期。济南黄河岸边的银杏林连片总面积达千亩以上,沿着黄河大坝蜿蜒铺开呈现出醉人美景,已成为秋季泉城市民休闲生态旅游的必选之地。”</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肚子觉得饿了,该吃早饭了。我想,今年不论什么情况,我都要去看看这银杏树。毕竞在我心目当中,这是秋天最美的景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洋姜</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14日,阳光灿烂,秋高气爽,有点微风,不冷也不热。特别舒服的天气。</p><p class="ql-block"> 与崽崽在院子里散步。在院子的东北角,看到了几株洋姜。</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知道这是洋姜,但洋姜的真正学名叫什么,我却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叫洋姜,应当是舶来品,与姜相对。</p><p class="ql-block"> 土姜就是我们经常吃的姜吧。姜伴随我们这个民族好多年了。早在孔老夫子的时代,姜就已经进入了日常的生活。《论语》中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p><p class="ql-block"> 这意思是说,孔子很喜欢吃姜,几乎每顿饭都吃姜,但是吃不多。</p><p class="ql-block"> 一看到洋姜,我便想起小的时候,想起在盖家庄时生活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也从小喜欢吃姜,因为是口味的缘故,不一定是受了孔老夫子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的对面邻居叫王传经,我从小喊他传经爷。</p><p class="ql-block"> 传经爷比父亲高一辈。</p><p class="ql-block"> 传经爷的屋后有一片空地,那里边每年都会长出洋姜。</p><p class="ql-block"> 每到秋天的时候,传经爷要去刨洋姜。</p><p class="ql-block"> 洋姜的主要作用是腌咸菜。腌的咸菜很脆,很好吃。</p><p class="ql-block"> 刨完洋姜以后,传经爷似乎要每家送一点。</p><p class="ql-block"> 当然不是传经爷亲自送,他会派传经奶奶去送。</p><p class="ql-block"> 娘自然是千恩万谢。</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每家的生活都拮据, 也就是意思意思,不会送多了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家是最近的邻居,常常第一个得到。</p><p class="ql-block"> 娘要会把这些洋姜用来腌咸菜,所以每年都吃到用洋姜腌的咸菜。</p><p class="ql-block"> 我说的这些事情都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一个世纪的70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从1978年离开盖家庄,关于盖家庄的记忆就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洋姜的记忆那就更少了。</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是关于洋姜的照片,谁能告诉我洋姜的真正学名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看样子,人不学植物学,真是一大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香椿芽儿</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院子里散步,看到了很多香椿树,也顺手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香椿树大概是中国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长江流域有,黄河流域也有。据说最北的可以到辽宁,辽宁各地有很多香椿树。</p><p class="ql-block"> 香椿树山东非常普遍。在我老家山东邹平,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香椿树。</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老宅子里也有几棵,现在想想应该有七八棵吧。</p><p class="ql-block"> 清明以前,香椿树开始萌动。如果赶着天暖的年份,香椿树应当露出通红的幼芽了。</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第一茌春伢是不舍得吃的。春椿芽长到五公分以上时,爹娘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掰下来的拿到集上去卖,卖几个零花钱,换点本子,笔,油盐等。</p><p class="ql-block"> 偶尔娘也会下狠心炒一盘香椿炒鸡蛋,让孩子们打打牙祭。 </p><p class="ql-block"> 一般这种情况,姐姐们都会让,吃上一小口,只是品品味道。把把这香椿芽炒鸡蛋留给弟弟妹妹吃。</p><p class="ql-block"> 我在家最小,吃的香椿芽炒鸡蛋最多。</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由于油少,香椿芽不可能炸着吃。至于香椿芽拌豆腐,也极少吃。香椿牙拌豆腐是需要头茬的。老百姓哪里舍得。</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南边是一个空院子,里面栽满了香椿树。这院子的主人叫王允全,按辈分,我叫他哥。全哥家里的生活好,全凭这一院子香椿芽树。</p><p class="ql-block"> 他们家经常炒菜吃。那葱油香有时候随着风飘到胡同里,飘到我家来。</p><p class="ql-block"> 我跟娘说,“要是我们家要有这一院子香椿芽树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娘不吱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p><p class="ql-block"> 香椿芽大概能卖两茬,甚至能卖三茬。但再往后就不能卖了。一是就没人买了,再就是这时候天热了,再掰树芽,会对树形成损害。</p><p class="ql-block"> 香椿芽长大了便成了叶,香椿叶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可以腌咸菜,用香椿叶淹的罗卜咸菜特香。</p><p class="ql-block">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的日子好了,农民的生活改善了,我家的情况也变好了。吃盘香椿芽炒鸡蛋,变为较平常的事,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娘没有享受几年。</p><p class="ql-block"> 娘于1982年暮秋突然去世,关于娘的一切记忆都停留在那个时段。</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就大了,有了工作了,有了工资了。每年春天,清明节前后,我会到集市上去,看着那个红芽子的香椿芽,买上一两把子,炒着吃或者炸着吃。有资料说,红芽相比绿芽,油份要大,味道要香。</p><p class="ql-block"> “几块一斤啊?“三块”。</p><p class="ql-block"> “几块一斤啊?”“五块。”</p><p class="ql-block"> “几块一斤啊?”“八块。”</p><p class="ql-block"> “儿块一斤啊?”十块。”</p><p class="ql-block"> “几块一斤啊?”“二十。”</p><p class="ql-block"> “几块一斤啊?”“三十。”</p><p class="ql-block"> 随着物价的上涨,香椿芽的价格也在上升。</p><p class="ql-block"> 但不论价格怎么涨,香椿芽牙总是要吃的,相比于其他东西的涨价,农产品的价格涨的最低。</p><p class="ql-block"> 现在科学技术在香椿芽的生产当中也得到了应用,比如用大棚来栽种香椿。在大棚里生产的香椿芽,虽然肥和厚,但是并不香。我疑心用了化肥。大棚的香椿芽上市早,一般在清明节之前好多天就有了。但看着这样的香椿芽,我一般都不买。</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时候偶尔也有朋友从家乡送春椿芽来,这个时候会突击吃几顿,炸着吃,炒着吃,拌着吃。吃几顿以后就俗了,于是把多余的腌成咸菜。腌成咸菜的香椿可以从春吃到冬。那是真正的美味哇。</p> <p class="ql-block"> 国槐</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宿舍楼底下有一棵大槐树,长得特高,有5层楼那么高。它伴了我有11年了,我11年前由别处搬到此处。每年我看到它花开花落,结籽落叶。</p><p class="ql-block"> 现在它又开花了,并且花落了。我在外几天,回来时槐花落了一地,金黄金黄的。地上有,车上也有,连我常下棋的石桌上也有。</p><p class="ql-block"> 我楼下的这棵槐树叫国槐,这是槐树的一种。当然槐树还有另外一种叫洋槐,洋槐也叫刺槐,它的叶根上长着长长的刺。</p><p class="ql-block"> 既然叫国槐,那就是土生土长的槐树了。我们史书上记载的槐树大都是国槐,因为洋槐引入我们国家的时间不长,有的说100多年,有的说200多年,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洋槐的花是可以吃的,国槐的的花是不是可以吃,我不知道,反正我没有吃过。但我知道槐米与的槐角都可以入药。 </p><p class="ql-block"> 国槐未开花时的花蕾叫槐米,而开花后的果实为槐角。槐花可以凉血止血;槐角则呵清热泻火。夏天或秋天,总会有人爬到树上去掰。这对有些家庭来讲,还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p><p class="ql-block"> 我的四姐手脚比较灵活,爬屋上墙不当回儿事,她更是槐树上的常客,无论是掰槐米还是掰槐角,都少不了她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过去山东的农村里几乎村村都会有一棵老槐树。农村里之所以会种植国槐,与明初的那场大规模的移民有关。</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山东河南河北这地方是战场,朱元璋带着他的人马把蒙古人赶跑了。战争加上瘟疫,使山东,河南、河北这地方的人口大量减少。为了恢复这些地方的生机,最好的办法是移民。</p><p class="ql-block"> 当时山西没有经过战乱,人口较多,移民就是从那里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我读过那个时候的移民史。明初大约有十次规模巨大的移民。</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故土难离。人是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国家为了推进移民,采取两手,一手是强迫,另一手这是鼓励。</p><p class="ql-block">要离开自己家乡了。带点什么做纪念呢?挖棵槐树或者弄棵槐根吧。因为老百姓知道,槐树可以活几百年的时间。现在有些古村落,据说还有唐槐,唐槐离现在也应当有一千三四百年了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些山西人怀揣着槐树或者槐树根上路了。等找到安居的地点,就把槐树或者槐树根埋下。当年或者第二年,它就发芽了。</p><p class="ql-block"> 山东好多地方的人都说是自己家乡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比如我家的梁邹王氏族谱就这样明确记载。按照族谱,我爹为十七世,我为十八世。如此算起来,整好与明初的移民时间吻合。</p><p class="ql-block">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冬天的晚上,会偶尔听父辈们这样告诫他的后代们,我也听过不只一次。</p><p class="ql-block"> 每当听到这个话,我就想,什么时候到山西洪桐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11年前,也就是我将近50岁的时候,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p><p class="ql-block"> 我开着车,到了山西洪桐,到了传说的那棵大槐树跟前。</p><p class="ql-block"> 大槐树没有我想的那么大,也没有我想的那么苍老,是不是有老鸹窝,我也没有注意到。我在那棵大槐树跟前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其实我内心深知,这个躬是代我老爹躹的。我老爹生前不止一次的说希望到大槐树跟前看看,但一直到死,他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济南有一个名人叫秦琼。秦琼卖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琼拴马的故事大家不一定知道。据说秦琼的马是拴在一棵槐树上的,而这个槐树目前还在。它在千佛山公园内。那棵树特粗,粗的有几个人搂不过来。据说,这棵树曾被评为济南的树王。</p><p class="ql-block"> 网上有段文字写的较详细,粘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从千佛山正门进入景区,沿台阶一路上行,经过卧佛后,向西有一条上山的路,古槐就在路旁。走近古槐仔细观看,记者发现,古槐下方的主干已裂开,仿佛是一把利斧从中劈开,枝干一枝朝东南方向生长,一枝朝西北方向,枝上树叶茂密。更为奇特的是,在朝东南方向生长的枝干下部,一棵幼树穿过枝干,伸向天空。老树与幼树相接的地方,树皮已经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记者注意到,古槐下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写着“唐槐”两个大字,还刻有一小段关于此树的介绍:“此古树称唐槐,相传唐将秦琼曾在此拴过马,亦称秦琼拴马槐,老树怀中小槐宛如慈母抱子,又称母抱子槐,古树东侧方亭故名唐槐亭。”</p><p class="ql-block"> 拉拉扯扯就写多了,到此吧。今天汇泉桃花岛那边有个会,下午还要赶到那边去,得留点时间准备发言提纲。</p> <p class="ql-block"> 红豆</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高中的时候,读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几十年过去了,但却不知“红豆”是什么?是木本,还是草本?是只有南国有,还是北方也有?</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到省政协听会。听会者,别人讲,自己听也。由于记错了时间,来早了半小时,于是在院子里小走。发现东楼门口南侧有植物数株,枝上红豆闪亮。我疑那就是红豆,于是拍了数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现在遇到问题喜欢问度娘。度娘中这样介绍红豆:</p><p class="ql-block"> “相思子(学名:Abrus precatorius L.),别称红豆,藤本,茎细弱,多分枝。羽状复叶;小叶8-13对,膜质,对生,近长圆形。总状花序腋生,长3-8厘米;花序轴粗短;花小,密集成头状;花萼钟状,萼齿4浅裂,被白色糙毛;花冠紫色,旗瓣柄三角形,翼瓣与龙骨瓣较窄狭。荚果长圆形,果瓣革质,成熟时开裂,有种子2-6粒;种子椭圆形,平滑具光泽,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花期3-6月,果期9-10月。”</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虽是农业大学毕业,却没有学过植物学。所以,对上面的介绍,基本上看不明白。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也。</p><p class="ql-block"> 但下面这段话,我却是看明白了的。红豆这么美,但却是有毒的。误食,甚至还可能致命。</p><p class="ql-block"> “红豆是有毒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种子中含有一种称为相思豆毒蛋白(Abrine)的蛋白质,此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时会中毒,严重时甚至会丧命。”</p><p class="ql-block"> 看样子,这东西好看不能吃。</p><p class="ql-block"> 把这有毒的东西作为第一相思物,我百思不得其解。若所爱的人误食了这东西,那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 我把照片与百度的红豆图片做了对比,发现相似率达98%。这说明,省政协院子里那几株植物确是红豆。</p><p class="ql-block"> 其果实有毒,但其茎却可入茶。度娘最后这样介绍:</p><p class="ql-block"> “种子可以做成珠串饰物与打击乐器;台湾民间亦流传有以茎入茶增添香气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红豆那么小,如何做成打击乐器?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还是不去想了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丝瓜(其一)</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 2020年8月12日上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小就喜欢吃丝瓜。</p><p class="ql-block"> 就喜欢它那种淡淡的清香味,就喜欢它 那种淡绿色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丝瓜可以炒着吃,可以做成丝瓜鸡蛋汤喝。</p><p class="ql-block"> 农村中最典型的吃法是丝瓜鸡蛋汤。</p><p class="ql-block"> 一至两根丝瓜,1~2个鸡蛋,加满水,勾点芡,多放盐,一家六七口,可吃一大顿。</p><p class="ql-block"> 老娘喜欢打丝瓜汤的时候擀单饼。单饼泡在丝瓜汤里,特美。</p><p class="ql-block"> 也种过丝瓜,是在自己家的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种丝瓜之前先泡种。把丝瓜种泡在碗里,大约两三天的样子,发芽了,就可小心翼翼地移种在地里。 </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可以在地里直接丝瓜种 。</p><p class="ql-block"> 两种办法我都用过。</p><p class="ql-block"> 时间吗,最好是在清明前后。稍晚点也行。</p><p class="ql-block"> 最好施点基肥,只是基肥不要太大。大了会把秧子烧死的。</p><p class="ql-block"> 丝瓜是爬秧的,要在丝瓜旁立个杆子让它爬。等它爬起秧子,长得就快了。</p><p class="ql-block"> 讲究的人家往往弄个丝瓜架,也许一个月的功夫,就爬满了架。</p><p class="ql-block"> 伏天是丝瓜长得最旺的时候。伏天,往往只开花不结果。</p><p class="ql-block"> “秋不秋,6月20头”。这是娘常说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在农历的6月20左右立秋,二是丝瓜球只是立秋之后才会大面积结果。</p><p class="ql-block"> 开始我不相信,但经过几年的观察就信了。</p><p class="ql-block"> 到秋分的时候,丝瓜仍在开花,但即使结果也是很小的果。</p><p class="ql-block"> 说这些,都是我20岁以前事。</p><p class="ql-block"> 而我那老娘,1982年就走了。已经离开我38年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城里,是只吃丝瓜,没法种丝瓜了。</p><p class="ql-block"> 四五年以前吧,在露台上的花盆里种了丝瓜,也扎个架子。</p><p class="ql-block"> 也施肥,也浇水,也开花,也结果。</p><p class="ql-block"> 只是肥放的多,水浇的多,花开的少,果结的少。</p><p class="ql-block"> 空间太小,阳光太少。丝瓜怎么可能大面积结果呢?</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到人也是一样,默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丝瓜(其二)</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 2020年8月12日下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喜欢吃丝瓜,现在想想吃了将近60年。</p><p class="ql-block"> 丝瓜可以炒着吃。丝瓜炒鸡蛋,是一个最普通也是最常见的菜。</p><p class="ql-block"> 丝瓜还可以做成丝瓜汤,丝瓜汤味道鲜美。</p><p class="ql-block"> 不仅吃丝瓜,还吃丝瓜花。</p><p class="ql-block"> 丝瓜花煎着吃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是在农村长的。丝瓜在农村当中是一种常见的植物。</p><p class="ql-block"> 家里可以种,家外也可以种。</p><p class="ql-block"> 丝瓜是一种藤蔓植物。在农村中,很多人家里有丝瓜架。丝瓜架有是临时搭的的,也有的是常年就有。</p><p class="ql-block"> 丝瓜在立秋之前长䕨蔓,光开花不结果,而立了秋以后疯长,结的很多。</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种了一棵丝瓜,沿着家里的对条,由东往西爬。</p><p class="ql-block"> 秋后结了很多的瓜。</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一年生的植物。春天种,冬天也就死掉了。</p><p class="ql-block"> 农村里有个习惯,看着谁家的丝瓜长的长,长的壮,长的粗,就会有人说:留个种吧。</p><p class="ql-block"> 留种的丝瓜当然不再吃。</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早春,天变暖之后,会把丝瓜种用温水养开,快发芽时种到地里。</p><p class="ql-block"> 太早了不行,会冻死。</p><p class="ql-block"> 太晚了也不行,太晚了,丝瓜秧爬的慢,丝瓜长得少。</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时间是清明前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树</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3日)</p><p class="ql-block"> 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的家属院里有很多松树,几乎每一楼头上有一棵,这应当是统一栽的。现在这些松树长得就很高,有四五层楼高,直径也有三四十公分,甚至半米。如果从1986年开始算起,这些树应当有35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对松树并不陌生,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山东省邹平县黄山公社盖家村。这个村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小山叫黄山。黄山上有许多松树,以西山上居多。似乎东山上没有松树是槐树,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些记不清了。在山上的松树长得都并不大,山上的土地贫瘠又缺水,松树是不可能长大的。我偶尔也爬到松树上去,有时候把松叶嚼在嘴里。我的印象当中似乎松树是不落叶的,但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岁数大了学《论语》,知道孔子讲了一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不是不落叶,只是落得晚一些而已。</p><p class="ql-block"> 这个家属院大概有10多年了吧,一直吵着改造。但似乎进展不大或者说没有什么进展。如果改造不成,这些松树还可以长得很好,甚至会更高更粗。但如果改造成了,这些松树的命运就难说了。也许被移走,但更多的可能是被钜掉。谁说的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