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一夜间,抱拳欢呼颂龙年。太平盛世当如此,爆竹烟火映生机。</p><p class="ql-block"> 退休十几年了,远离了闹市,娲居在这仙岛瀛洲,日出而起罗雀望雁,日落而息杜撰国梦,天天乐呵着翻看手机微信+小方块+抖音,倒也百事无忧,轻松快活……</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早,那些凝聚一年的百般思念,积蓄心底的万千问候,接二连三的 “龙年快乐,新年大吉”</p><p class="ql-block">涌进、涌出我的手机,在网络中跳跃穿梭……</p><p class="ql-block"> 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国泰民安,收获多多——太空神舟、髙铁光伏、华为芯片、南海追瞄、一带一路,我们走得很是坚实、 很有力量 、很见神采、很显底气! 走过的山水,都是风景;尝过的欢愉,都是幸福!相比前三年那疫情封控管控窘境,已是处处喜迅连连,小康福暖四季,大家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这盛世——正如你我所愿!</p> <p class="ql-block"> 人,最大的感动,是当你处于庙堂之外偏僻一偶时,早早晚晚,祖国各地仍不时有人想起你,发来真情的问候和由衷的祝福!那些微信字字令人动容,那词、那句,看了总叫人老泪闪眶……</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与共和国同龄!祖国一直在我们心中!74年来,紧跟着祖国雄伟的脚步,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现已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成就无比辉煌,前程更加壮阔……虽然我们已退休多年,但只要听到看到带劲的新闻报道,总会心潮澎湃,为之自豪!</p> <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我们中国人,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基于此,我们对龙年,总会多一份特别的期待,总是满怀激情的迈进龙腾虎跃的甲辰新年。</p><p class="ql-block"> 借此吉时,我们来回顾一下龙文化的几个要素:</p><p class="ql-block"><b> 精美的玉龙、金龙、瓷龙。</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是四灵之一,与朱雀、玄武、白虎并称为四灵。据历年考古发现,从战国时期就已有了精雕的玉龙、玉佩,为天子、贵族佩戴赏玩。</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黄帝时代,龙曾经出现在人世间,帮助黄帝打败了炎帝,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从此,龙被视为天子的图腾和象征,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中。</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期,玉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自己的祖先形状,这表明龙的产生实际上与当地氏族祖先尊敬和敬畏的动物直接相关,并与当地生存的动物种群有关。</p> <p class="ql-block"> 在商周时期,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龙从图腾时代的原始龙形象变成了真正的龙图案。商朝非常重视宗教和巫术,也非常重视宗教活动中青铜器的铸造。青铜器上有各种象征性的装饰,向人们展示他们应该崇拜的神,并寻求它的保护。在这种装饰中,龙图案成为了主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龙最初是中国祖先崇拜的对象,在《吕氏春秋》中,有晋文公比作龙的记载,后来秦始皇称之为祖龙。秦汉以后,龙被定型为皇帝化身和皇室专利。</p><p class="ql-block"> 在西汉,董仲舒写的《 春秋露》中,有一场祭龙降雨活动,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证丰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丝绸画也有龙的形象,说明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播的一种文化意识。</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龙体粗壮,像虎形,身尾分明,特别有趣。角像牛角。角下有凸起的棱角,顶部有前卷,有类似鹿角的,有翼,兽腿长,主要是虎形,辅以其他动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从建安到魏晋(十六国时期),龙体细长,像虎形,身尾分明。头角有点像鹿角,有两种翅膀。有翅膀的龙形状还是鸟翅形,腿是兽的长腿。</p><p class="ql-block"> 唐代,龙体粗壮丰满,回到蛇体,身尾不分,背尾有鳞,有分叉鹿角。上唇很长,顶部是尖的,下唇很短,不再卷曲。龙翼已经是丝带了。</p> <p class="ql-block"> 宋代,四爪的脚出现了,后肢和尾巴经常交叉盘旋,尾巴上有一圈睛,吸收了狮子形象的特点,圆润丰满,脑后有髻狗。 </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明代龙纹及造型粗壮威武生猛,龙首魁梧,有怒发冲冠之气势。</p><p class="ql-block"> 清代龙纹显得华贵精巧,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祥瑞、一种像征、一种图腾! </p><p class="ql-block"> 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深入人心。帝王的龙袍、皇宫寺庙雕龙、龙吻、元宵节舞龙、端午节龙舟赛,以及帝王戏剧、影视剧和AⅠ绘画中各种飞龙形象,已成为广泛流行的民间文化,已成为各民族的凝聚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皇帝的龙袍</b></p><p class="ql-block"> 龙袍不是简单的一件衣服,而是整个皇权文化的高度浓缩,具有至髙无上的权力象征。</p><p class="ql-block"> 早在商周时期,天子身穿“冕服”,上面绣有龙纹,但尚不称之为“龙袍”。衮服的设计一般为上衣下裳,龙绣于上衣之上。但这种衮服并不是皇帝的日常穿搭,只有在祭祀等重大场合才会穿着。</p><p class="ql-block"> 秦汉继承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并出现了比天子权力要大得多的皇帝,但其服饰却依旧是冕服制度,且颜色大多为朱色和玄色。到汉武帝元封七年易服色,尚黄色。到汉文帝刘恒时,汉朝皇帝的龙袍才正式使用黄色。</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龙袍文化恢复秦汉章服制度,隋朝时候,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 “肩挑日月,背负星辰” 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但唐以前,黄色上下可通服。唐初则明令黄色为帝王的御用之色,被赋予了崇高、尊严、辉煌诸多意义。</p><p class="ql-block"> 宋、元两代龙袍,展现不同的文化魅力。(1)以文治国的宋代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皇帝朝服易为红色。(2)以武兴邦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代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p><p class="ql-block"> 明清龙袍设计精美,工艺精湛,特别在纹样的织造和刺绣方面精心构思,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代表了鼎盛王朝的织绣工艺水平,直观地体现了极高的技术之美。</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清代龙袍,上面绣有九条金色长龙,分为团龙、正龙、升龙、降龙与行龙等。盘缩成圆形的一般称之为团龙。龙头朝前、龙身盘踞的龙称之为正龙,象征着江山永固。团龙与正龙图案是龙袍所有金龙图案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而两种亦可以合二为一,称之为正团龙纹,即龙的形状既是龙头向前,同时还是盘成圆形。正团龙纹一般出现在龙袍的前胸与后背处,双肩则分别有一条正龙纹。除此之外,在龙袍的衣襟处,还会有升龙纹,顾名思义,即龙头朝上而身体在下,有着“飞龙在天”的含义,升龙纹也只能在皇帝的龙袍上使用,寓意皇帝正如同那升龙一般享受着群臣与百姓的拥戴。除金龙纹外,龙袍上还绣有五彩云纹、红色蝙蝠纹等,代表着祥瑞之兆和“洪福齐天”。龙袍下部许多海浪,寓意着皇帝的生命与王朝能够像大海波浪一样绵延不绝,也寓意着皇帝的统治不仅包含广阔的陆地,还有一望无际的海洋,正所谓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p> <p class="ql-block"><b> 龙雕装饰的建筑</b></p><p class="ql-block"> 石雕龙柱,<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上等石材,通过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精湛工艺技巧和</span>巧妙的构思、奇特的创造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得龙柱极具立体感,达到炫目舒适之目的,赢</span>得历代有识之士的青睐,被认为是智慧、尊贵、权威的象征,走进了各地宫殿之中。</p><p class="ql-block"> 由于各代、各地不同传统观念的影响,设计、雕刻龙柱的时候,有的龙头朝下,有的龙头朝上,而且龙头多少不一,均各有寓意。</p><p class="ql-block"> 一、龙头在上,龙尾在下。</p><p class="ql-block"> 1.龙头朝上,上升型。为升龙,呈冲天之势,昂扬威武。寓意能护佑信众平安,让子孙升腾豪气、飞黄腾达,无论从事那一行业都能日益升腾,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2.龙头朝下,潜龙型。谓之潜龙,下探九幽玄幻,神秘莫测;似真龙下凡的姿态,仿佛君临天下,俯视察看民间百姓之疾苦。这是人们心目中难寻的好皇上,能为民着想、为民解难,顺应民心。</p><p class="ql-block"> 二、龙头在下,龙尾在上 。</p><p class="ql-block"> 龙头在下,却是龙头上昂,<span style="font-size:18px;">取其从天而降之气势。这</span>种形态,被视作是守护之龙。灵动、娇健、飘逸,神气贯穿其中,栩栩如生。这种一柱单龙的石雕龙柱,龙身环绕柱身,贴合恰到好处。龙头上昂,龙爪握珠,柱身祥云横贯,好似行云插入云际,龙奔空舞,能给予人们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三、龙在中间,与民为伍</p><p class="ql-block"> 龙头雕刻在中间位置的龙柱,也是守护之龙,表示一种庇护、守卫之意。因为龙的存在,会给人一种非常安全的感受,并且天降祥瑞,万事祥和,事事顺心,呼之欲出,有求必应,所望如愿。</p><p class="ql-block"> 四、双龙盘绕,互递信息</p><p class="ql-block"> 龙柱从单龙变成双龙,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两条龙盘旋龙飞九天的姿态。上方龙头:神情威严,霸气十足,嘴巴微张、牙齿尖锐、龙眼有神、龙角、前额、龙须等都雕刻得恰到好处。下方龙头:成躺卧状,将龙的侧面展示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两种类型——友爱型和拼搏型。</p><p class="ql-block"> 1、亲情友善型。</p><p class="ql-block"> 双龙盘于石柱上,双龙嬉戏,相处和睦,喜气融融,生活无不甜蜜,象征友爱,互助幸福美满,包括夫妻恩爱型、亲朋友好型。</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是一大一小的母子型:渴望母子天天相见,笑口常开,生活如意,家庭温馨幸福。</p><p class="ql-block"> 2,拼搏奋进型。</p><p class="ql-block"> 二龙嬉戏,有种拼搏精神存在。它象征着奋发和腾飞的精神,给人以激励、鼓舞、祥瑞,给人以激励和奋进精神,给人以助推社会进步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五、龙凤搭配,阴阳和谐</p><p class="ql-block"> 凤,高雅美善,让人感到温馨、亲近;龙是尊贵、威武的象征,让人敬畏而崇敬。凤龙同柱,习称“龙凤呈祥 ”,蕴含了祥和之气! 必将繁花似锦,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 六、多龙绕柱,群英荟萃</p><p class="ql-block"> 龙柱盘绕着多条龙,穿来穿去,群龙汇聚,百龙争雄,群英灿烂,气氛热烈隆重。</p><p class="ql-block"> 七、甄别魁星,突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1、母子亲情型</p><p class="ql-block"> 龙柱刻着母子龙,象征着一家人的和睦亲情,其乐融融,呈现民间家人温馨美景。</p><p class="ql-block"> 2、驻守中间型</p><p class="ql-block"> 一龙柱中龙头在中,一对朝上,一对朝下。朝上的那龙头只是贴紧柱身,侧着脑袋,张开嘴巴,羞涩憨态的样子,仿佛羞答答的姑娘;朝下的那龙头,一绺靓丽的秀发微微飞舞,细长的柳眉,一双眼睛流盼妩媚,秀挺的瑶鼻,玉腮微微泛红,娇艳欲滴的唇,洁白如雪得娇靥晶莹如玉,风韵绰约。寓祥和自在。</p><p class="ql-block"> 八、余音绕梁,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不同的设计理念、心理效应,还是风水角度;不管是奋进的龙头朝上还是低调沉着朝下;不管是潇洒的单龙还是呼应的多龙石柱,都能激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推动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人类进步,共同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准。 </p> <p class="ql-block"> 宫殿寺庙的龙雕,只许皇家拥有。他人擅建属违法。</p> <p class="ql-block"> 除了宫殿之外,凡古建筑立柱、屋脊上有龙形雕塑的,都是报经历代皇上(敕建)的。包括殿、庙、祠等等,都是忠君、爱国、爱民之类的正向思想典范,信众广,给天下的臣子百姓立个好榜样,好好学习忠臣义士们的忠义思想,忠君报国,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b> 龙王</b></p><p class="ql-block"> 我国从上古时期就有对龙王崇拜的先例。龙王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在神话传说中,它是九种动物的融合体,主管天上下雨和江河湖海。因此,人们在干旱时期会祭拜龙王,祈求下雨。</p><p class="ql-block"> 在道教文化中,《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一书中,人们对龙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龙王真正在民间受到追崇,是在唐宋时期。相传从唐代开始,朝廷每年要设立祭坛,祈求风调雨顺。清朝时期龙王信仰更加风靡,每位河道总督都要到龙王庙祭拜,以免洪水泛滥或是干旱连连。在民间,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各司其职的龙王驻守,人们会在附近修建龙王庙,每逢水灾泛滥或是旱灾之时,都会前来祭拜。</p><p class="ql-block"> 龙王大致有九位,其中五位在陆地的水系,四位管理海洋。所谓“四海龙王”,就是管理海洋的四位龙王。1. 东海广德王——敖广,是最受尊崇的一位。传说东海龙王为青龙,掌管雨水、雷鸣、洪灾、海潮等等,渔民外出打渔往往要先祭拜东海龙王保平安。2. 南海广利王——敖钦,南方属火,火为赤色,因此,南海龙王是赤龙,控制火灾、人间二昧真火、闪电等等。3. 西海广顺王——敖闰,是乌龙,他掌管风和气候的变化;他的三太子——玉龙,就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4. 北海广泽王——敖顺,是最小的一位龙王,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请的就是北海龙王为其师徒降温。北海龙王掌管雪、冰雹、冰霜等等。</p><p class="ql-block"> 龙王中也有好有坏,《西游记》中曾有描述,这里省略。</p> <p class="ql-block"><b> 九龙壁</b></p><p class="ql-block"><b> </b>我国现存完整的五彩九龙壁有三处:</p><p class="ql-block"> 一在山西大同,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端礼门前的照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建于1392年,明洪武2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九龙壁长45.50米,高8米,厚2.02米,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它比北京北海九龙壁约长一倍,建造时间早300年;比故宫九龙壁长三分之一,建造时间早400年,堪称“天下第一龙壁”和“中国九龙壁之首”。 但根据礼制,该壁既然是由藩王所建,其壁上之龙爪只能是代表藩王的四趾蟒,而不是代表天子的五爪龙。 </p><p class="ql-block"> 二在北京北海公园,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米,厚1.2米,长27米,是一座彩色琉璃砖影壁。南北两面各有五爪蟠龙9条,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古朴大方,是我国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但要说建筑最精、构图最美、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北海九龙壁,这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一座九龙壁。 </p><p class="ql-block"> 三在北京故宫,是清乾隆帝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所建,是我国现存同类建筑中级别最高的一座。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乾隆帝的皇家气派和文化情怀。故宫九龙壁的壁面高3.5米,宽29.4米,由270块琉璃饰件拼接而成。琉璃是一种贵重的玻璃材料,色彩鲜艳,光泽亮丽,耐火耐寒,是皇家建筑的专用材料。故宫九龙壁的琉璃饰件采用了蓝、白、紫、黄四种颜色,与壁面的云水底纹相映成趣,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 故宫九龙壁的最大特色,是壁心的九条蟠龙,都是高浮雕手法雕刻而成,姿态各异,神态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p><p class="ql-block"> 故宫九龙壁正中间的那条黄色龙叫“正龙”,代表皇帝自己,威严、尊贵,双目凝视着皇极殿正门、正殿,彰显出皇宫的庄严肃穆。 它两侧各有四条依蓝、白、紫、黄排列的龙,叫 “升龙” 和 “降龙”,代表八旗子弟。升龙刚猛、充满力量;降龙温文尔雅。九龙既各成一体,又互相追逐,个个呈现出峥嵘奋强的气概。</p><p class="ql-block"> 故宫九龙壁中央主体有九条龙,被合理地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区域,这是明面上的九五。九五之数是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源于《周易》中的乾卦,乾卦是第一卦,代表“天”,而乾卦中最盛的九五爻,寓意为“飞龙在天”。</p><p class="ql-block"> 故宫九龙壁是一座单面琉璃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它位于皇极门外南三宫后,与皇极殿前的雕龙御路遥相呼应,是乾隆帝改建宁寿宫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寿宫是乾隆帝为了纪念其祖父康熙帝而建,是乾隆帝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p><p class="ql-block"> 故宫九龙壁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一座文化传承的见证。它反映了乾隆帝对中华民族的图腾、对皇权的象征、对天道的敬畏、对祖先的缅怀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它就像一位勇士,守护着乾隆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b> 舞龙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得了病,腰酸背痛心里疼,浑身还发痒,特别难受。 请遍了龙宫里的龙医,结果谁也没有给它把病治好。这可怎么办呢?疼得他是食不能寝,夜不能寐, 来回打滚儿。这时候龙母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出海去民间找个郎中看看。龙王觉着在理,就摇身一变,变成一个白发老头,钻出海面。他来到一个村庄, 看见前头有个药铺,就进去了。药铺里有个先生,他向先生问了声安,对先生说明病情。 先生请他伸出手来诊脉,可是一摸他的手,先生大吃一惊说,“你不是凡人”。龙王一听,就对他说了实话。先生听后,就说:“想把病治好,得还了原形,那样我才能给你医治。” 龙王没办法,变成了一条大龙。药铺里地方狭小,不方便。 他就对先生说:“我把你带到海边上吧,那里很方便。” 到了海边,先生下来慢慢轻摸龙王的鳞片,摸到中间时,发现有块鳞片翻倒了。 掰开一看,里面藏着一只大蜈蚣。先生取出蜈蚣,在蜈蚣咬破的地方放了点药说:“好了, 回去养几天吧。” 龙王回到宫里,不几天病就好了。他想这应该感谢那个民间医生, 就带了些龙宫里的稀奇宝贝送给了先生,还对他说:“感谢你给我治好了病, 你有什么要求就说吧, 我都满足你。”先生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听说你是管水的,俺们这儿年年发大水, 求你以后少发水就行了。”龙王连声答应:“这行,行。往后,每逢过年, 你就照我的模样做一条大龙,拿到街上叫人们耍一耍,显示显示我的形象,我就不叫发大水了,让你们都过上好日子。 ”先生一听,高兴地答应下来。就这样,每逢过年,人们都要做些大龙,敲着鼓,打着锣,高高兴兴到街上去舞龙。 以后,形成习惯,舞龙就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b> 赛龙舟的由来和意义</b></p><p class="ql-block"> 1. 祈福驱邪。龙舟竞渡源自中国古代的巫术祭祀活动,是祈求雨水的仪式之一,后演变为祈祷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安康的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2.纪念屈原。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乡民划船捞尸,演变为今日的龙舟竞渡。屈原被奉为英雄,人民以龙舟祭悼并缅怀他的爱国精神。</p><p class="ql-block"> 3.展示队伍合作。龙舟竞渡需要整只龙舟上的人员同心协力,同呼吸共划,展示出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和力量。这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特征。</p><p class="ql-block"> 4.激发斗志。龙舟竞渡时,不同队伍间展开激烈比拼,舟手施展全身解数,全力向前划船,可激发观众的情绪和斗志。</p><p class="ql-block"> 5.传承文化。龙舟竞渡作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其鼓乐队伍,舟形装饰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赛龙舟活动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集体育、宗教、民间艺术于一体,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值得保护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国家体委把赛龙舟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各地、各时段都有赛龙舟活动,尤其是冬季的东北地区,组织在江河冰面赛龙舟,热闹气氛不亚于水面赛龙舟!</p> <p class="ql-block"><b> 咏龙诗话</b></p><p class="ql-block"> 龙,通灵祥瑞,为神灵圣王的专属座驾;</p><p class="ql-block"> 龙,富丽堂皇,曾作为封建帝王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龙,气宇轩昂,是中华民族的吉祥图腾;</p><p class="ql-block"> 龙,叱咤风云,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的媒介。龙,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力量、勇气和智慧的象征,诠释着中国人的情怀,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咏龙的诗源远流长,今天分享几首和龙有关的诗词。祝愿大家岁始辰龙、万象启新、吉祥如意、福运绵长!</p><p class="ql-block"> 1.最具意蕴的龙</p><p class="ql-block">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风》《雅》《颂》中均有涉及龙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b></p><p class="ql-block"><b> 鞗(tiáo)革有鸧(qiāng),休有烈光。</b></p><p class="ql-block"> ——《诗·周颂·载见》</p><p class="ql-block"> “龙旂”,指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整句意思是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马辔铜饰光灿灿,美丽饰物闪光芒。</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龙”,已全然不是作为动物“龙”的具体形态,而是皇权的代表。《周礼》中提到的“旂”,主要为天子、诸侯所使用的旗帜,在阅兵、祭祀、会同、宾客、大丧、军事、田猎等多个场合使用。旗帜是一个国家或部落的主要标志,其上所绘图案更是一个国家或集体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2.最尊贵的</p><p class="ql-block"><b>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b></p><p class="ql-block"><b> 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b></p><p class="ql-block"> ——《奉和登骊山应制》 </p><p class="ql-block"> 唐·阎朝隐</p><p class="ql-block"> “龙行”,展示了龙矫健凌空的势态;“踏绛气”则展现出一种雅致华贵之气,使人对龙腾云海之象产生无限遐想。全句意思是皇上一行脚踏紫气祥云,到半空之中听见有人言语。此时好像混沌初开,仿佛洪荒才分开。</p><p class="ql-block"> 3.最华丽的龙</p><p class="ql-block"><b> 龙衔宝盖承朝日,</b></p><p class="ql-block"><b> 凤吐流苏带晚霞。</b></p><p class="ql-block"> —— 《长安古意》</p><p class="ql-block"> 唐 ·卢照邻</p><p class="ql-block"> “宝盖”,古代帝王出巡使用的仪仗;“流苏”,穗状装饰品,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是豪华的象征。雕有龙的华美车盖承接着早晨的阳光,彩绘的凤辇挂着豪华的流苏映照着绚丽的晚霞。此句诗暗指长安城当时的帝王之气及帝都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4. 最具战斗力的龙</p><p class="ql-block"><b> 雾黑龙蛇斗,山昏虎豹嘷。</b></p><p class="ql-block"><b> 日月依龙德,风云挟豹韬。</b></p><p class="ql-block"> ——《上云内帅贾君》</p><p class="ql-block"> 金元·麻革</p><p class="ql-block"> 用“龙蛇斗”、“虎豹嗥”等凶险的意象来比喻战争,将战争来临时兵火四起、江山黯淡的场面刻画得惊心动魄。最后一句以龙喻圣君,“龙德”指的是圣人之德、天子之德。</p><p class="ql-block"> 5. 最博识的龙</p><p class="ql-block"><b> 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b></p><p class="ql-block"> ——《襄阳怀古》唐·鲍溶</p><p class="ql-block"> 襄阳太守沉碑,指杜预刻二碑记功之事。“水底鱼龙应识字”是说那沉入水底的碑石上的文字,连水底之鱼都能看清,也表明人的功业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沧桑而消失的。</p><p class="ql-block"> 6.最励志的龙</p><p class="ql-block"><b> 鱼龙多处凿门开,</b></p><p class="ql-block"><b> 万古人知夏禹材。</b></p><p class="ql-block"><b> 青嶂远分从地断,</b></p><p class="ql-block"><b> 洪流高泻自天来。</b></p><p class="ql-block"><b> 风云有路皆烧尾,</b></p><p class="ql-block"><b> 波浪无程尽曝腮。</b></p><p class="ql-block"> ——《晚登龙门驿楼》</p><p class="ql-block"> 唐·许浑</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鱼是未化成龙之身。鱼化身为龙时,须以雷电烧其尾,才得以成龙。诗人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寓物言志,才有了“烧尾成龙”这个独特意象。鲤鱼跃龙门的鱼龙变幻纹饰,作为吉祥图案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7. 最潇洒的龙</p><p class="ql-block"><b> 当年双桧是双童,</b></p><p class="ql-block"><b> 相对无言老更恭。</b></p><p class="ql-block"><b> 庭雪到腰埋不死,</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化作雨苍龙。</b></p><p class="ql-block"> ——《塔前古桧》宋·苏轼</p><p class="ql-block"> “桧”,是一种常绿乔木;“苍龙”,指威武雄壮的龙。这其实是苏轼的自喻诗。古桧历尽沧桑,受尽磨难而不折不挠,“庭雪到腰埋不死”,非但不死,反而化作两苍龙,腾云驾雾,遨游穹苍。这是何等的气概!</p><p class="ql-block"> 8 .最隐忍的龙</p><p class="ql-block"> 蛟龙潜匿隐苍波,</p><p class="ql-block"> 且与虾蟆作混和。</p><p class="ql-block"> 等待一朝头角就,</p><p class="ql-block"> 撼摇霹雳震山河。</p><p class="ql-block"> ——《咏龙诗》金·完颜亮</p><p class="ql-block">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完颜亮是第四位皇帝,他自幼聪敏好学,汉文化功底较深,雅歌儒服,能诗善文。该诗以龙喻人,短短几句,把潜龙的志向和抱负刻画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9. 最浪漫的龙</p><p class="ql-block"><b>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b></p><p class="ql-block"><b>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p><p class="ql-block">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诗中描写了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那年元宵佳节绚丽多彩,热闹非凡,他在众里寻觅灯火阑珊处的“她”。</p><p class="ql-block"> 10. 最务实的龙</p><p class="ql-block"><b>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b></p><p class="ql-block"><b>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p><p class="ql-block"> ——《陋室铭》唐·刘禹锡</p><p class="ql-block"> 该诗以山水作比喻,说明对于一个事物不必光看外观和形式,而要看它的实质和内容。</p><p class="ql-block"> 11.最聪慧的龙</p><p class="ql-block"><b> 父为鸿渐子鹏举,</b></p><p class="ql-block"><b> 兄是龙驹弟凤雏。</b></p><p class="ql-block"> ——《贺阳帅 其二》</p><p class="ql-block"> 宋·员兴宗</p><p class="ql-block"> 龙是一个神化了的象征,气宇轩昂,威武智慧。古诗中常以龙表现非同一般的人物,此处以 “龙驹凤雏” 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p><p class="ql-block"> 12. 最能蛰伏的龙</p><p class="ql-block"><b>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b></p><p class="ql-block"> ——《少年中国说》</p><p class="ql-block"> 清·梁启超</p><p class="ql-block"> 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p><p class="ql-block"> 《周易》里说“潜龙在渊”,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没有潜龙在渊,就没有飞龙在天。一个人越是熬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就越是能够成功。</p><p class="ql-block"> 13.最众多壮观的龙</p><p class="ql-block"><b>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b></p><p class="ql-block">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玉龙”指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三百万”形容其众多和壮观。“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借此形容雪山。“搅得周天寒彻”表示雪花的狂舞,使得整个世界都被寒霜笼罩,寒冷至极。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登上岷山峰顶,远望昆仑山脉有感而作。</p><p class="ql-block"> 14. 最慷慨激昂的龙</p><p class="ql-block"><b> 虎踞龙盘今胜昔,</b></p><p class="ql-block"><b> 天翻地覆慨而慷。</b></p><p class="ql-block"> ——《七律·人民解放军 </p><p class="ql-block"> 占领南京》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虎踞龙盘” 写南京的雄伟气势,钟山像龙一样盘绕,石城像虎一样蹲踞,形容南京地势险要。整句歌颂南京解放,表明中国革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反映出毛泽东感慨而激昂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显而易见,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诗歌世界里,龙的形象既是自身经历与命运的感慨,又是帝王权力的代表,还是祥瑞文化的缩影,更是颂扬太平盛世的符号,为世世代代国民所认同而歌颂、而乐舞、而传承!汇聚成耀眼全球的龙文化,而备受世人赞颂!</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的山野,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对中国春节的想往。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在这欢天喜地的年庆中,在满天烟火闪烁中煮茶暖酒,笑品微信视频,酌字搜词,一一回复亲们的问候与祝福—— </p><p class="ql-block"> 位卑未敢忘忧国,愿将此生付初衷。春风又绿江南岸,庐山烟雨浙江潮。</p><p class="ql-block"> 古朴水乡,流水人家,不忘昨天苦难辉煌,不负明天伟大梦想。横吹小弄梅花笛,一曲髙歌一樽酒;国泰民安颂龙年,散作乾坤万里唱。</p> <p class="ql-block"> 上面短视频和这幅照片 —— 是我原工作单位退休后的老将们,在单位“迎新联谊会”上演京剧《我爱你 中国》和演出后的谢幕照,借向大家拜年之际,以其分享,欢庆新年!并恭祝家人、亲友、朋友及同事们——</p><p class="ql-block"><b> 龙行龘龘(dádá)、</b></p><p class="ql-block"><b> 前程朤朤(lǎnglǎng)、</b></p><p class="ql-block"><b> 生活䲜䲜(yèyè )、</b></p><p class="ql-block"><b> 吉祥康宁、</b></p><p class="ql-block"><b> 美满顺遂、</b></p><p class="ql-block"><b> 快乐幸福、</b></p><p class="ql-block"><b> 不负时光!</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