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达摩西达多一生的三棵树

纤纤

乔达摩西达多一生的三棵树 <p class="ql-block">今年过个旅游年啊?自从侯先生提出这个提议时,我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期盼。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工作,令自己的心灵早就疲备不堪,河南之行无数个夺命电话令自己无法从工作中抽离出来,至今想去还心有遗憾。这次春节假期有9天,我们来个旅游年岂不快载?与其说是旅游,其实更多是为了逃离,为了短暂的和那个忙碌、焦虑、数不清工作的世界分离。</p> <p class="ql-block">驱车1500公里,历时18个小时,在暮色中抵达了南京。这是第二次来南京了,上一次来是跟着旅行团匆忙而过,只停留了一天,这次可以在南京呆上整整三天,带着些许的小兴奋和小幸福在疲备和困顿中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对寺庙、佛教、菩萨有很大的抵触,一是因为年纪小没有感悟佛教思想的真谤,一是因为身边太多的人烧香拜佛祷告求佛祖保佑的迷信思想令我觉得国人很是愚昧。这种错误的思想在我去山西云冈石窟时所纠正,至此,对于佛教盛地不再有之前的抵触情绪,而是怀着崇尚与敬畏之心前往的。</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是南京近几年新兴的一处旅游圣地,因双峰突起,东西对峙,形似牛头双角,故名“牛首山”,此次南京之行第一站是这里了。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对未知的景点充满了无数的期待与向往,好象拆盲盒一样不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来牛首山也不例外,依山而建的佛顶宫建于2011年,它将2008年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舍利安放至此。接待我们的讲解同是一位年纪不大的蒙古姑娘,一对丹凤眼,脸庞略圆润,面部表情安宁祥和,谈吐流利又自然。在接下来的长达近3小时的讲解里,为我们揭起了一段又一段佛教知识。</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入口处的无忧门</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的第一处较为震撼的是轮廓似菩提树叶的“无忧门”。传说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的一位太子,据说这个太子一出生的时候就会说话跟走路。他当时向东西南北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面上就开出一朵莲花,这个也是七步生莲的故事。太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的唱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刚出生的时候,天空中就出现了九条龙,口吐香水给太子沐浴。后来,因释迦牟尼最终顿悟成佛,后人用无忧门来纪念他。</p> <p class="ql-block">飞天菩提门</p> <p class="ql-block">斯迦牟尼涅槃造像</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佛顶官的外形酷似榴莲令人叹为观止,觉得与众不同,那么走进佛顶官的大厅看到涅槃的释迦牟尼像之时,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更是如梦如幻。整个佛顶官共有伴随释迦牟尼的一生的三棵大树造型,第一棵无忧树是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产前回娘家的路上看到花园中的无忧树,就在这里孕育了太子乔达摩西达多。释迦牟尼普度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故而此树名为无忧树。另一树是菩提树,年轻的王子乔达摩西达多为了解救众生苦难,毅然放弃王位出家修行,六年苦修却未能成佛,最后在菩提树下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终于顿悟,创立佛教,并根据自身的感悟不断发扬佛教精神,由于佛教精神能够让人看淡生死,很快就有一大批忠实信徒来跟随乔达摩悉达多共同传扬佛教。因此菩提树下一片黑沙象征苦海无涯,一片白沙象征顿悟之后的清明纯澈。那么问题来了,第三棵树在哪呢?当讲解员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将目光上移,直至穹顶的方向,释迦牟尼涅槃之景的上空,如鸟巢状的穹顶,又仿若弯曲交叉的树枝,这就是神秘的婆罗树了。无忧树与菩提树都是有形的,那么婆罗树是无形的,穹顶好似宇宙,佛法无边,普度众生。</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的无忧树</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婆罗树</p> <p class="ql-block">看罢佛顶官的涅槃佛像,一行人乘电梯前往地官五层。虽然之前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对地官充满了期待,但是当金碧辉煌又璀璨夺目的五层地官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它还是不可预防的惊艳到了我。这第一印象太过奇幻瑰丽震慑人心,我贪婪的用手机不停的拍照,因为如果不是把这绚丽的画面拍下来,想把第一眼的震撼牢牢的保留在脑海里似乎并不太容易。红色、黄色和暗金色为主色调的千佛殿整个空间被椭圆形的穹顶所覆盖,天幕屋顶上四幅佛国彩绘,四周点缀着天女散花和无数个吊在半空中的菩萨佛龛。千佛展中心最惹人注目 的是佛祖顶骨舍利圣塔 。我静静的凝视着这金色的世界,一瞬间浮生若梦,这里仿佛就象西游记中的神话天境,数不清的佛像,看不尽的菩萨,大的小的,或安静祥和,或清朗俊逸,或眉开眼笑,或神态安祥。有的是汉白玉,有的是彩陶,有的是琉璃,有的是木雕,有的是浮雕,有的是掐丝珐琅,还有的是紫砂,形象各异的佛令人心生敬畏。我不禁为自己之前的肤浅和无知所惭愧,从云冈石窟一路走来,每次再观佛象,都感觉并不象是在崇拜神明,而是向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超凡脱俗表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像,据说是羊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三个小的游览已经接近了尾声。趁着大家稍作休息的时间,和讲解的小姑娘聊起了天。一路上,她以渊博的佛学知识和顺畅的谈吐已经征服了我们一行人,我和她聊天才得知她只有22岁。一时间,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她才22岁?大家都要惊掉了下巴,这么小的年纪就有这么多的领悟力与记忆力,一路走来,她几乎要将牛首山、佛顶官所有的建筑、佛象、菩萨、罗汉如数家珍的一一解说,对游人的提问又能对答如流,这么深厚的积累没有一年半载拼命的背诵是达不到这样熟烂于心的,我们聊起了她的收入,她告诉我们,240元的讲解费,她的提成是48元钱。一天走满6小时能赚96元,加上底薪2000元,她整整一个月的收入不到5千。这么大的工作量,她才只有22岁!刚刚入园时,侯先生要求她多给我们讲些,我还在心中暗想,其实导游都是会偷懒的,一套行程下来,讲解的都是固定的,岂会多讲?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整个牛首山的三个小时里,她无一遗漏的逐一讲解,最后我们都有些听累了,她还是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每一处佛像、每一处建筑。想到这里,当我和她道别时,不禁在心中肃然起敬。据说据说释迦牟尼顿悟之后最初发现的真理是,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他说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是清净本然的佛性,只因为被外在的八风所吹,心理受了影响,产生了种种烦恼,便把那清净的佛性遮盖住了,所以称之为凡夫。想到这里,我想,自己应该是个凡夫,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事实上,在讲解佛教思想的人,已经渐渐从意识形态方面,上升到大智慧的高度了。</p> <p class="ql-block">从牛首山的地官坐电梯出来,已经是下午时分。当远处的佛顶塔措不及防的映入眼帘的时候,望着在阳光下镶嵌着一层金边的佛顶塔,它独立风中,寂寂似有幽怨。这座塔就象一位沉睡千年的老人一样,静静的在山风中有些苍凉。近三小时的讲授,让我又近一次的聆听了佛理,我不禁想起了“八风心不动”,或许,这静静的佛塔才是“八风心不动”的真实写照,历经历史变迁、时代更迭,静静的守护着这方土地。</p> <p class="ql-block">佛顶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