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猪西游记(48)革命圣地延安

笨笨猪

<p class="ql-block">离开张掖奔延安。</p> <p class="ql-block">穿赿山洞。</p> <p class="ql-block">过桥梁。</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美丽的丹霞山。</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莲花山寺庙,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白银东服务区,白银市在甘肃省中部,是陕甘宁青四省交汇处位置优优赿。</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的后面停车场很大宽敞。</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傍晚到了延安。</p><p class="ql-block">延安宝塔山上的宝塔。</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延河、延河桥。</p> <p class="ql-block">陈毅诗句“萬众瞩目清凉山”。</p> <p class="ql-block">街拍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延河边上的万佛寺。</p> <p class="ql-block">夜景,延河岸边的商业大楼。</p> <p class="ql-block">延安新闻纪念馆。太晚了,明天再来。</p> <p class="ql-block">进万佛寺的门,门前的楹联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名山名寺名家居名客寻访</p><p class="ql-block">聖地聖天聖士修聖人來游</p> <p class="ql-block">延州二道街夜市 </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街路如白昼。</p> <p class="ql-block">雕塑三支喇叭朝天吹 </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上红彤彤。</p> <p class="ql-block">秃头眼花老头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延河,山上的红字是“萬众瞩目清凉山”。</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延安。</p> <p class="ql-block">延安新闻纪念馆简介</p><p class="ql-block"> 延安新闻纪念馆座落在清凉山南麓,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部门(单位)共同捐资新建的。</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党中央到达延安后,清凉山便成了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清凉山曾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当年,清凉山的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号召,办起了报纸、刊物、电台、印刷厂,及时地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中央的英明主张,把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把胜利的希望,展现在亿万军民的面前。他们在潮湿的洞穴中,用马兰纸抄报撰稿,借马灯的微亮排版印刷,把党的报刊和马列著作送往各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从而彻底打破了日寇及国民党反对派对我陕甘宁边区的新闻封锁。</p><p class="ql-block"> 延安新闻纪念馆于2004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馆的外形设计呈窑洞型,寓意着我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洞走出并发展起来的。延安新闻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陈列共分四个展室,五大部分进行展出。展出大量珍贵文物、图片、文献等资料,大量利用原始遗址复原历史场景,配合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1937年至1947年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新中华报社、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秦邦宪、廖承志、陆定一、杨松等一大批革命新闻工作者曾长期工作战斗在清凉山上,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清凉山新闻出版旧址现存10余孔石窑洞,近百孔土窑洞,《解放日报》社大门及作为车间使用的清凉山石窟。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延安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 延安市革命纪念地管理局</p><p class="ql-block"> 延安市文物局</p><p class="ql-block"> 二00六年九月立</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p><p class="ql-block">清凉山,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新华社、广播、出版等宣传机构汇聚这里,使其成为"万众瞩目清凉山"的新闻圣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唤起民众,支援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不忘初心;展望未来,砥砺前行。我们要传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习近平新闻思想为指引,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提升新闻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扬帆领航,奋勇前进。</p> <p class="ql-block">进入馆内参观。</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语录“深入群众不尚空谈”。</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在解放战争时期用过的手摇发电机。</p> <p class="ql-block">胡乔木。1948年6月任新华社副社长、总编辑。1949年6月任新华社社长。</p> <p class="ql-block">中央人民政府,新闻總署。新華通讯社。</p><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的新华通讯社</p><p class="ql-block">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党的重要的通讯宣传机关。</p><p class="ql-block"> 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5年10月到陕北。</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红中社由保安迁到延安,并改名为新华社。社址先后在延安城内、清凉山、杨家岭,1941年5月重上清凉山,直至撤离延安。</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初期,新华社人员很少,与《新中华报》社为同一机构,两块牌子。193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新华社单独成立组织机构,直接归中央党报委员会管理。新华社除文字广播外,还建有口语广播(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英文广播,并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相继成立了华北、晋察冀、晋西北、山东、华中等分社,形成了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通讯网。</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新华社撤离延安,一部分人员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涉县。1948年6月,在平山县西柏坡会合。1949年3月,新华社随中共中央进驻北平。</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1942年 3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1936年5月兼任中央党报委员会负责人</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组织机构(一)</p><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瓦窑堡)</p><p class="ql-block">负责人:张闻天</p><p class="ql-block">委员:博古 吴亮平 李维汉</p><p class="ql-block"> 凯丰 陆定一 王稼祥</p><p class="ql-block">秘书:毛齐华</p><p class="ql-block">左: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19 36年5月兼任中央党报委员会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1942年 3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中央党报委员会以解放社名义出版的部分图书。</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p><p class="ql-block"> 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1935年10月,随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p><p class="ql-block"> 红中社的历届负责人有: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李一氓、沙可夫、瞿秋白、任质斌、向仲华等。</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红中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瑞金红中社旧址 。</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在延安用过的英文打字机。初到延安的新华社</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红中社由保安(今志丹县)迁到延安,并改名为新华通讯社。</p><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初到延安时,与《新中华报》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39年2月,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立,成立独立机构。</p><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在延安时,初在城内天主教堂斜对面中央党报委员会住址办公,1938年3月移至清凉山。1939年4月移往杨家岭。1941年5月又返回清凉山。 </p> <p class="ql-block">通讯员在发报。</p> <p class="ql-block">从《红色中华》报到《新中华报》</p><p class="ql-block"> 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在瓦窑堡复刊,四开油印,逢一、六出版,沿用长征前的期码。1937年1月,《红色中华》报更名为《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同年9月,改油印为铅印。</p><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新中华报》与新华社分立后,《新中华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改五日刊为三日刊。1941年5月15日终刊。</p><p class="ql-block">下图:《紅色中华》报负责人梁柏台 。</p> <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清凉山各单位共用的报时铁钟。</p> <p class="ql-block">解放日报社大门石刻。</p><p class="ql-block">《解放日报》的创刋</p><p class="ql-block"> 《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大型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创刋,为四开两版。1941年9月16日后改为四开四版。1947年3月27终刋,共出版2130期。</p><p class="ql-block"> 1942年4月,《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了改版,使《解放日报》成为一张具有党性、群众性、战斗牲和组织性的报纸。改版后确立的党报原则和工作方法,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基础,并在办报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解放日报》的副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解放日报》创办初期,由于版面所限,没有独立的副刊专栏,1941年9月、报纸改为四版后,在第四版开辟了8个副刊专栏,即《文艺》、《青年之友》、《中国工人》、《中国妇女》、《科学园地》、《敌情》、《军事》、《卫生》、副刊始由丁玲主编,1942年3月后为舒群主编</p><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20日、毛泽东在枣园设宴,约请延安16位知名人士.为《解放日报》副刊帮助征稿。</p> <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20日,毛泽东在枣园小礼堂摆了两桌酒席,约请邓发、彭真、周扬、范文澜、吴玉章、艾思奇、蔡畅、柯仲平、董纯才、冯文彬、陈伯达、陈荒煤、江丰、张庚、吕骥、王震之等延安研究院及工、青、妇和文艺界的十六位知名人士,为《解放日报》第四版副刊征稿。席间,毛泽东举起酒杯风趣地说:"诸公驾到,非常感谢。今天枣园摆宴,必有所求"。接着,他讲了征稿的办法,点名指定每人的写作范围和每人每月必须上交的稿件字数。</p><p class="ql-block">上图为枣园书记处小礼堂</p> <p class="ql-block">博古简历</p><p class="ql-block">博古(1907-1946),原名秦邦宪,江苏无锡人。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任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时,曾积极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1935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任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1937年1月,任新华社社长、中央组织部部长。抗战爆发后,到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工作。1940年底返回延安,继任新华社社长。1941年创办《解放日报》,任社长。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对自己的错误做了诚恳地自我检查,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2月,作为中共代表参加政协会议工作。同年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p><p class="ql-block">左图:1926年博古在上海</p><p class="ql-block">右图:博古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博古塑像</p><p class="ql-block">黑茶山下陨巨星</p><p class="ql-block">黑茶山頂</p><p class="ql-block">延安河边</p><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p><p class="ql-block">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周恩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人民而死</p><p class="ql-block">虽死犹荣</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杨松简历</p><p class="ql-block">杨松(1907-1942)原名吴绍镒,化名吴平,湖北大悟人。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34年7月回国,在东北参加抗日救国工作。1938年春到延安。9月出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任大会主席团秘书。后任中宣部秘书长兼宣传科科长、中央马列学院教员。1941年5月,参与创办《解放日报》,任总编辑。同年9月,出席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42年11月,因患肺病在延安逝世。</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的创刊</p><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16日,晋冀自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邯郸创刊,毛泽东在延安为该报题写了报名。</p><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晋冀鲁豫解放区与晋察冀解放区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遵照中共华北局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与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创办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它同时担负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职责。</p><p class="ql-block"> 从1949年8月1日起,《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群众报社》出版的图书。高小史地、王贵与李香香等。都是竖排版从右向左念。</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延安时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清凉山,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1939年9月1日,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成立,接替中央党报委员会主管党的出版发行工作。1941年12月,改为中央出版局。1946年并入中央宣传部。</p><p class="ql-block"> 新华书店是中央发行部的公开对外发行机构。中央印刷厂当年在延安承担了数十种报刊、数百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及大量读物和中小学课本的印刷工作。它们都为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 QNows and Publishing Cause</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发行的部分</p><p class="ql-block">书刊</p><p class="ql-block">中国青年、中国工人、聯共(布)党史、八路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 </p><p class="ql-block"> 为加强党对出版、印刷和发行工作的领导,1939年3月,中央书记处决定组建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出版发行部从6月开始筹建,9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1941年12月,中央出版发行部改为中央出版局,1949年并入中共中央宣传部。 </p> <p class="ql-block">1940年朱德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在一次干部会上说,前方最缺少的是书籍和文化人。他带去的200本延安出版的书籍,被战士们一抢而光。</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组织机构</p><p class="ql-block">部长 <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富春</span> (左)</p><p class="ql-block">副部长 王林 (右)</p><p class="ql-block">秘书处 苏生</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收发报室。</p> <p class="ql-block">自制油墨</p><p class="ql-block"> 制做油墨的主要原料是烟灰、松香和油。陕北松树多、篦麻资源也较丰富,松香和油不成问题,主要困难是解决烟灰问题。开始收集群众的锅底灰进行试制,造的油墨太粗、太淡、沙粒多,易糊版、字迹不清楚。后由蔡善卿师傅用延长油矿的油渣烧制油烟,请著名工程师沈鸿制造了一台轧油墨机,终于全部解决了印刷油墨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马兰草造纸</p><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边区印刷用纸全靠外地输人。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加之国民党的封锁,印刷用纸成了边区各印刷厂的最大困难。延安自然科学院华俊寿等研制成功用马兰草造纸,才解决了边区用纸的困难。中央印刷厂派王元一参加了造纸研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中央印刷厂厂部。</p> <p class="ql-block">中央印刷厂的筹建</p><p class="ql-block"> 中央印刷厂的前身是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领导的财经印刷所(亦称印钞所)。1937年1月,祝志澄等奉命前往西安、上海等地,采购印刷机器,招聘技术工人。3月,李蔚然、武志善等10余人,携带两台印刷机到延安。同印钞所工人一起住清凉山。5月,成立"边区印刷所"。7月,正式命名为"中央印刷厂",厂长祝志澄。中央印刷厂隶属于中央党报委员会,后归中央出版发行部领导。</p><p class="ql-block">左:林伯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长。</p><p class="ql-block">右:贺子珍,长征到陕北后任财政印刷厂(亦称印钞所)厂长。</p> <p class="ql-block">中央印刷厂印刷书报、票据的刊头。</p> <p class="ql-block">源远流長</p><p class="ql-block">祝贺延安电影团成立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古元</p> <p class="ql-block">XNCR </p><p class="ql-block">一九四0年十二月三十日,一道红色电波划过长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XNCR 现在开始播音……。</p><p class="ql-block">图:延安西川王皮湾播音室旧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p><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p><p class="ql-block"> 1938年秋,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从此中国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p><p class="ql-block">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曾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先后称广播科、口播部。1949年6月,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后改为局)成立,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亦称延安电影团,它从1938年成立到1946年挺进东北的八年间,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影片资料,培训了一大批业务骨干,为新中国的电影与摄影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周恩来从莫斯科带回的广播发射机,这台发射机是共产国际援助的。</p> <p class="ql-block">左: 徐肖冰、侯波在延安时期用过的135照相机。</p><p class="ql-block">右: 吴本立在延安时期用过的120照相机。</p> <p class="ql-block">延安电影团用过的"独眼龙"摄影机。这部摄影机是袁牧之奉周恩来指示于1938年春从香港购回带到延安的。</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口播组负责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稿的编辑工作,这是口播组与其它部门共用的办公窑洞(右起第二孔窑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曲</p><p class="ql-block"> —﹣汤翰璋词曲"</p><p class="ql-block">我们向着明朗的天空,</p><p class="ql-block">我们向着广阔的星野。</p><p class="ql-block">我们向着祖国的山河,</p><p class="ql-block">我们向着无边的海洋。</p><p class="ql-block">让党的声音自由奔放,</p><p class="ql-block">让党的光芒照耀四方。</p><p class="ql-block">我们是 XNCR ,</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广播战士。</p><p class="ql-block">人们播送党的声音,</p><p class="ql-block">我们放射党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刘善本,原国民党空军上尉。1946年6月,驾机起义到延安。曾多次到广播电台发表讲话。 </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为准备发动内战,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空军第八飞行大队于6月23日前将昆明美军移交的全部无线电器材空运到成都。上尉参谋刘善本得知真相后,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准备驾机起义。24日,飞机装运器材飞往成都,由于陕北地区气候恶劣,起义没有成功。26日,刘善本说服机组成员张受益、唐世耀、唐玉文等人,驾驶530号B—24型远程轰炸机由成都飞抵延安。此举开创了国民党空军人员驾机起义的先例,为中国共产党的航空事业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恭</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原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部分工作人员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前合影。左六为孟启予,左九为丁一岚。</p> <p class="ql-block">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潘捷在天安门城楼上做现场播音。</p> <p class="ql-block">上:黄帝陵。1938年10月1日,《延安与八路军》在这里开拍。</p><p class="ql-block">下:徐肖冰在华北抗日前线拍摄 。</p> <p class="ql-block">上:红军开进延安城(《延安与八路军。</p><p class="ql-block">下:炮兵开赴抗日前线(《延安与八路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瞬间永恒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延安电影团成立后,先后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九一运动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秧歌运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纪录片。由于摄影材料的中断,电影团拍不成电影,就拿起照相机,把当年延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个个瞬间,收进历史的镜头里。 </p> <p class="ql-block">延安电影团用过的放映机。</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六年四月,钱筱璋(左二)、田方(左三)、许珂(左四)化装准备进入长春,为接收伪满映作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延安到东北</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延安电影团奉命去东北,参加接收电影厂的工作。离延后,电影团编为挺进纵队二大队四中队,吴印咸任大队委员,张可奋任中队长,马似友任中队指导员,于8月到达东北鹤岗后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工作。至此,延安电影团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p> <p class="ql-block">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编剧陈波儿。</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央印刷厂报纸分发处</p><p class="ql-block">1937·1-1948·3</p> <p class="ql-block">每一较大的根据地上应办一个完全的印刷厂,已有印厂的要力求完善与扩充。要把一个印厂的建设看得比建设一万几万军队还重要。</p><p class="ql-block">图:中央印刷厂用过的对开印刷机 </p> <p class="ql-block">萬佛寺</p><p class="ql-block">二水绕座晨望嘉岭塔邊烟</p><p class="ql-block">八景環山夜對鳯凰楼上月</p> <p class="ql-block">清凉第一。</p> <p class="ql-block">远望宝塔山俯瞰延河水。</p> <p class="ql-block">释迦洞</p><p class="ql-block">延水绕座绿似带</p><p class="ql-block">鳯凰當户翠如屏</p> <p class="ql-block">寒山拾得二仙。</p> <p class="ql-block">清凉碑林</p> <p class="ql-block">清凉碑林记</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六十周年,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清凉山兴建碑林</p><p class="ql-block"> 碑林工程于一九九六年五月一日开工,八月三十日竣工。碑林内镌刻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耒、朱德、任弼时、邓小平等老一輩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开国将帅的书法珍品,还选刻了江泽民、李鵬等领导同志的题词以及古代延安诗词和当代国内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书道出新意,翰墨生古香”,浓缩着延安干古风云、今昔变化的壮丽篇章,表达了圣地儿女对前扑后继,开疆辟土,建立新中国的豪杰志士无限敬仰之情,碑林那经过血与火铸就的文字将永远闪烁着延安精神的先芒。</p><p class="ql-block"> 清凉傳林占地一点二亩,镌刻碑石一百五十八通,碑墙为单廊架式样,碑料为陕西富平黑石头、碑林内建有花坛三处,边施工边栽花,碑林竣工之日也是三处花坛繁花似锦之时。碑林大门为仿古铜筋混凝土结构青砖瓦垂花门。整个碑林格调高雅,意远景幽,极富延安特色</p><p class="ql-block">碑林镌刻了古今名人咏颂延安R中国革命,赞美清凉八景的诗词、名言、楹联等。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和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清凉碑林的落成为世人又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游览胜地。</p><p class="ql-block"> 延安国家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延安颂</p><p class="ql-block">莫耶一九三九年</p><p class="ql-block">夕陽輝耀着山頭的塔影</p><p class="ql-block">月色映照着河邊的流瑩</p><p class="ql-block">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p><p class="ql-block">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p><p class="ql-block">啊 延安 </p><p class="ql-block">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p><p class="ql-block">啊 延安</p><p class="ql-block">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p><p class="ql-block">熱血在你胸中奔騰</p><p class="ql-block">千萬顆青年的心</p><p class="ql-block">埋藏着對敵人的仇恨</p><p class="ql-block">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p><p class="ql-block">結成了堅固的陣緩</p><p class="ql-block">看辜衆已抬起了頭</p><p class="ql-block">看群衆已揚起了手</p><p class="ql-block">無数的人無数的心</p><p class="ql-block">發對敵人的怒吼</p><p class="ql-block">士兵瞄準了槍口</p><p class="ql-block">准備和敵人搏鬥</p><p class="ql-block">啊 延安</p><p class="ql-block">你這莊嚴雄偉的城牆</p><p class="ql-block">築成堅固的抗敵的陣錢</p><p class="ql-block">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p><p class="ql-block">在歷史上燦爛輝煌</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七年十月一日書</p> <p class="ql-block">敢想 敢说 敢千</p><p class="ql-block">苦干 实干 巧卡</p><p class="ql-block"> 周里米</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 十二 .十八</p> <p class="ql-block">复我河山</p><p class="ql-block">保我民族</p><p class="ql-block">保卫国家</p><p class="ql-block">是我天职</p><p class="ql-block"> 朱德</p> <p class="ql-block">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人民解放軍是社會主事業的保報者又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p> <p class="ql-block">百年积弱嘆華夏,</p><p class="ql-block">八戴干戈仗延安。</p><p class="ql-block">试问九洲谁作主,</p><p class="ql-block">万众瞩目清凉山。</p><p class="ql-block"> 七大闭幕致词 陈毅题</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上筆如槍,</p><p class="ql-block">寳塔山前摆战場</p><p class="ql-block"> 廖沫沙</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十月</p> <p class="ql-block">清凉八景</p><p class="ql-block">萬佛洞府接苍穹,</p><p class="ql-block">琵琶桥边闻晓钟。</p><p class="ql-block">奇观楼前三滴翠 ,</p><p class="ql-block">鹫<span style="font-size:18px;">峰涌月一笑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桃花洞口飞红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仙人石上枕青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痴泉水清波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诗湾文岗又几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刘广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于清凉山</span></p> <p class="ql-block">长寿安康</p><p class="ql-block"> 唘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END———</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