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笔山随笔

适情雅趣

<p class="ql-block">时光蹁跹,岁月倥偬,兔岁辞远,龙年踏至,又是一季春色满园花满树,又是一年“爆竹声中一岁除”。</p><p class="ql-block">亦或是为逃离过年“酣醉未醒酒又醺”之故也,忽然有想闲游紫阳文笔山的冲动。其实,在这个时节的文笔山,也没有什么诱人的景色,树木嶙峋,草花枯萎,山峦突兀,乱石尽现,映入眼帘尽是一派林寒涧肃的景象。然而,也许正是这样的景致,才符合我此刻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文笔山,位于紫阳县城南岸,是道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在此修行悟道之地,修成正果后,便撰写出南宗道派宏著《悟真篇》,成为道教南宗一代祖庭。</p><p class="ql-block">文笔山没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没有陡峭险峻的绝璧,它的山脉,就像是汉江游舸划过水面形成的层叠波浪,绵延起伏的延向山峦深处。文笔山有着“雪落寻不见,温润如江南。春有苏杭雨,冬无北国寒”的宜人气候,是陕南最具盛名的自然景区,景区内修篁翠柏杂陈,清风明月相伴,天梯般的石阶直至云顶穹阁,气势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云遮雾绕,道风仙气的文笔山,是悟道、修行、涤心,淡欲的绝佳之处。文笔山公园,东来书院,紫阳阁,悟真道观等景点,都是来紫阳观光游客的必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一场洋洋洒洒的雪,带来了立春后的丝丝暖意。腊月二十九的早晨,江水迷濛,山峦雾绕,清新的空气,就像是被过滤了一样清爽。穿上防寒衣,换上登山鞋,一次随性而行的闲游说走就走。</p><p class="ql-block">走过汉江大桥,便来到文笔山脚下旅游广场,广场内各类夜市烧烤店比比皆是。夜店大都关着门,值守保安说,到了夜晚,夜市才开始兴奋,炉火点点,人声鼎沸,广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散着诱人的烧烤香味,有它不同白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江边的船舶安静若睡,往日穿梭在汉江种的货船游舸,一只紧挨着一只,如同初恋情人般的依偎在一起,平日里奔波于汉江的船舶游艇,也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有他们暂短的相聚。</p> <p class="ql-block">一声鸣笛打破了汉江的寂静,一只快艇从上游驶来,平镜般的江面瞬间出现一道白练,荡漾着层层涟漪。随着快艇影远声遁,霎时间,江面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盘旋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文笔山公园的入路口处。</p><p class="ql-block">走进文笔山公园,桂树成荫,风曳绿翠,山风中,夹杂在其中的几棵香樟树不时散发着淡淡清香。镌刻在墙壁上的“阳光普照,紫气东来”八个大字格外夺目,字迹为深蓝色,笔力遒劲,道意深远。八字之间,两条金龙腾空而起,风卷祥云,如惊涛翻腾。立有间,忽觉体内有一股热流涌动,心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虚空。</p> <p class="ql-block">文笔山的第二观景台,耸立着一尊通高15.12米,寓意紫阳1512年置县,铜像高6.6米,石刻基座3.3米,共9.9米的紫阳真人铜像。之所以设计为9.9米,意寓着道法自然中的九九归一,也象征着张伯端修道九十九载。铜像铸造工艺非常精湛,形象十分逼真,把真人那种高深莫测的仙道风骨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看到一个活灵活现的高道捧卷深思的致远神态。</p><p class="ql-block">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也,北宋时期著名高道,被敕封为“紫阳真人”。</p> <p class="ql-block">石阶天梯般向山顶延伸。攀援至山腰间,我早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幻想着若真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该是何等轻松。老了,真的老了,悠悠岁月,当年那个肩挎皮包手持伞,一双脚板走到晚的那个年青收税娃儿的身影早已不在。</p> <p class="ql-block">欲乘轻风逐白云,一览紫阳三百里。登上文笔山顶,心有一种“一览众山小,山高我为峰”自豪感。登高远眺,视野变得异常开阔,紫阳县城尽收眼底。此时的汉江,仿佛也纤瘦了许多,江水碧绿,蜿蜒流缓,别有一番风景在眼前。忽然,一只快艇急速驶向下游,江面立刻出现一道碧波鳞次的半圆弧线,水似梨花初开,形似琴弦拨动,让我不禁感叹!好一幅如诗如画的灵动水墨。俊秀飘逸的任河,更像是水袖玉带,把县城环绕,把群山相连。</p><p class="ql-block">微风徐徐,翠鸟喈喈,此时此刻,若有唱歌天赋,亮一嗓子紫阳山歌,不知该是多么惬意,那婉转悠扬的情歌旋律,直白而不粗俗的情歌唱词,一定会怀想起青春初恋的回忆。那年、那天、那个她。那夜、那月、那棵树,还有那个用青涩写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条长长的林间小道,来到了文笔山后的东来书院,书院很大,仿古建筑气势恢宏,建筑为古香古色的砖木传统结构,雕梁画栋,色彩斑斓,木雕工艺精美绝伦,鸟兽花草栩栩如生,雕刻技巧和画案构思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东来书院由知县张志超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道光二年(1822),在其创、停的125年间,具不完全统计,培养出了18名举人,3名进士,其中不乏三品知府,五名县令。</p><p class="ql-block">由于春节期间,书院非常宁静,静的几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偌大的书院,除了我再没有其他游人。</p> <p class="ql-block">游完东来书院,身体有些乏力,慵懒的躺在杂草丛中让自己释然。遥望着空蒙的山野,浩瀚的天空,袅袅炊烟的农舍,鸡鸣狗吠的村落,心中有种无以言表的轻松。</p><p class="ql-block">忽然,耳边隐约传来山下道观铜钵的声音,那清脆悠扬的声音,流动着舒缓的节奏,飘荡着空灵的韵律,仿佛来自遥远的天籁,在空寂的山谷中回荡,显得迷离而虚幻。这是真人宫道士在做法事。</p><p class="ql-block">紫阳沟仙人洞,是紫阳真人张伯端修炼之地,我何不去上柱高香,沾沾真人的仙气。于是翻身而起,决意朝山下的真人宫道观进发。</p> <p class="ql-block">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我游黄山后的切身体会。我放弃原路返回的打算,选择了一条曲径通幽的荆棘小道,体验贾岛诗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情意境。</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人不多走的林中梯径栈道,小路蜿蜒在丛林之间,荆棘丛生,落叶遮盖,塔柏没过了头顶,藤蔓缠绕灌木,已是精疲力尽的我感觉每走一步都到了体力极限。</p> <p class="ql-block">真人宫,位于县城对面紫阳沟入口处,原仙人洞旧址淹没后,当地百姓为纪念紫阳真人而新建的道观。上世纪70年代,因建设工程建设要求,原仙人洞道观被毁。80年代初,又因火石岩水电站蓄水,仙人洞便彻底淹没在了库区水下。为传承道教文化,1997年经上拨迁资,众筹善款,在原址200米处的紫阳沟口修建了现在的真人宫。</p><p class="ql-block">真人宫香火很旺,一年四季香客如流,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专程来此敬香站拜,颂经悟道。</p> <p class="ql-block">道观的道士,他们衣衫褴褛,粗布裹身,看着他们一副寒酸的样子我有些莫名的心酸。一直不明白他们为何非要选择这般清苦的人生?而道长的一席话让我找到了答案。他说:俗眼看世界全是名利,法眼看世界皆是因果,佛眼看世界都是慈悲。是的,凡夫俗子的我们,谁都不愿意过这种悲苦暗淡的生活,可正是他们对信仰的执着与追求,创造了道教文化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顶拜完高道众仙后的返程路上,心宇空邃,灵魂仿佛得到了一次洗礼,正如李白诗中所云: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然而,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跳出三界之外,放得下烟火中的心心念念。</p><p class="ql-block">很欣赏简单即幸福,健康即财富这句话,于是,喜欢清欢与禅定的活法,我不谙道家禅定之深意,窃把这样的状态理解为独处时的清欢,是那种无欲无求,无是无非,寡淡中不乏趣味,孤独中但不寂寞,在己的精神世界里沉淀心灵。</p> <p class="ql-block">“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西下,一叶孤舟晚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