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硖石景区的瑰宝

沈翀

<p class="ql-block">《魅力海宁 大美潮城》系列作品</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一、硖石景区与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二、干河里区块</p><p class="ql-block">三、沙泗浜区块</p><p class="ql-block">四、北关厢区块</p><p class="ql-block">五、后记</p><p class="ql-block">一、硖石景区与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一个民间传说与硖石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传说2000多年前,原来的硖石东西两山还是一座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次南巡路过硖石,卫士看到这座山王气很旺盛,对秦始皇说:“这山有王气,不利于秦王朝。”秦始皇听了十分恼怒,便发十万囚徒到这里,把这座山凿掉了,分为东山和西山,中间是一条河,成了两山夹一水的局面,于是有了硖石。(附清嘉庆年间的硖石地图)</p> <p class="ql-block">东山林涛叠翠</p> <p class="ql-block">西山白云出岫</p> <p class="ql-block">洛塘河从两山之间穿越而过,形成了杭嘉湖平原上独有的“两山夹一水”的城市自然景观,也最能体现海宁这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硖石因两山夹峙而得名,浓缩成了一个“硖”字,如将硖石二字从字形连着看,就是石夹石。</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去年公布了2023年度第二批城乡风貌样板区名单。</p><p class="ql-block">海宁硖石传统风貌样板区成功入选。</p> <p class="ql-block">硖石传统风貌样板区于海宁中心城区老城核心区,涉及面积约240公顷。重点延续两山夹一水、一岛三街区的传统硖石风貌,打造“东西山、南北湖、十字骨架、两脉相连、四水环绕、双山入城”的新姿态,保护了“海宁记忆”,成为海宁城市文旅新明片。</p> <p class="ql-block">硖石景区主打“一岛两山三街区”。一岛为中丝三厂的文化创意园,东山和西山的两山,南关厢、横头街、干河街的三个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经过数年的建设和打造,海宁人殷切期待的硖石景区,终于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久前正式开街,在干河街靠建设路一侧已成为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入口广场。</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为“志摩故里”,新景区由北关厢、干河里、沙泗浜三区块组成,是硖石景区全域的重要一环和核心部分,是硖石景区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二、干河里区块</p><p class="ql-block">一条古街故事多,年华似水话蝶变。干河里区块是核心区的核心,其中的干河街,东起赵家漾路,西至建设路,原为通惠河,清嘉庆年间河道干涸,被填为路,称为干河。</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是海宁曾经最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被称为“海宁的南京路”,道路两旁商铺林立,人民旅社、海宁邮电局、友谊旅馆、硖石浴室、新味点心店、硖石电影院、牙防诊所、硖石照相馆、第一百货商店、硖石饭店、手工业联社门市部、人民银行、新华书店、五芳斋、生产资料公司和土特产公司等等,商业地标串联起老硖石的集体记忆。这里也是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旧居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当人们徜徉在这条老街时,却鲜有人知道干河街的兴衰和风风雨雨。现在让我们诉说它的干河往事及前世今生。街区小品:忘不了那时的电话亭和黄包车。</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原是一条河,名为通惠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流入市河。因河浅,河床被淤泥填高,遇旱情常干河,清嘉庆年间(1796 ~ 1820)逐渐填塞,故名干河浜。</p><p class="ql-block">1916年,街已形成,设有硖石商会。此后逐渐开设了丽华、振锠祥、鸿裕等针织袜厂,带动了商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936年,已有干河街之名。时街区有丝业公所、保安团、酱酒公所等民间社团,中国银行硖石办事处等金融机构,硖石大戏院、联友书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以及多种商业业态。</p><p class="ql-block">1945年,硖石镇公所驻此。民国时期街区包含保宁坊(长埭~大弄)、保佑坊(大弄~中宁巷)、永宁坊(中宁巷~小街)、太平坊(新埭~梅家埭)等,是海宁文化和商业最集中和繁荣的地段。</p><p class="ql-block">1949年,海宁县政府从盐官迁驻硖石,主要机关办公设于干河街。</p><p class="ql-block">1971年,干河街扩建,原石板路改建为混凝土路面。</p><p class="ql-block">1982年,东延至赵家漾路。是年更名为干河街路。1991年复名。</p><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区建设的拓展,政治、文化、商业中心逐步向外围转移。在岁月的流逝中,万家灯火渐少,烟火气息渐淡。曾是海宁最繁华的街区,也逐渐显得老态龙钟。</p><p class="ql-block">2016年,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浙江省级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2019年,海宁正式启动对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工程。</p><p class="ql-block">2023年,修缮后的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一条承载着海宁人满满回忆的老街。海宁的商业中心逐步外移,但这片记忆里的热土却愈发成为海宁人浓烈的情怀所在。</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景一物都诠释着志摩故里的浪漫诗意。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深藏着历史的底语。</p><p class="ql-block">经过华丽蝶变后的干河街,也将承载起老硖石厚重的历史人文记忆,在时光的岁月里焕发出新的芳华魅力。</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干河里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的“重生”,体现海宁老底子味道的街区焕发了新的色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秘这条老街的华丽变身!</p> <p class="ql-block">改建后的干河街,在保留了原有建筑群的基础上,将道路变窄了,少了汽车的鸣笛,漫步在花岗岩的舖就的老街上,多了几分惬意与自在。</p> <p class="ql-block">现在让我们从干河街面的西南往东走,到茅桥拆返,再从北面往西走,一个圈子的干河街风景将眏入你的眼球。</p><p class="ql-block">干河街西入口处街南新建的楼房,式样新奇。老底子这里是一家店名叫人民的旅社。</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的硖石邮电局承担着电话、电报、信件、报刋发行等工作,后来电信和邮政分设。凡是我上街常会去看看是否有新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后来邮政增设了集邮门市部,凭邮票预订卡购买后,就从不会落下。</p> <p class="ql-block">硖石的邮政起始于1910年,邮局的弄堂成了时光信箱弄堂。曾经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时当我们的家人在天各一方的时候,一封家书的分量是何等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时光虽会沉淀,但岁月能日日如新。让我们通过时光信箱,写封信给自己,送上自已未来的一个期许。</p> <p class="ql-block">时光弄堂里有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关介绍:老街掠影、繁华商贸、街巷光景、地表上的诗意、蝶变纪实、文气新颜等简介,去看一看一定会加深你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整修过的友谊旅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修建,底层部分店面为新味点心店,供应小吃、冷饮等。</p><p class="ql-block">在友谊旅馆的西墙下有一弄堂,南起工人路,北至干河街。以弄北口友谊旅馆得名,1982年命名为友谊弄。弄内皆为民宅,原硖石浴室设在此界。</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街区内有多个海宁人文特色的雕塑小品。这是在原友谊旅馆前有衣冠楚楚的男女雕塑各一尊。</p> <p class="ql-block">硖石电影院的建筑原是民国时就有的,是干河街49号的硖石大戏院,1954年12月改建成专业的电影院,定名为硖石工农电影院,1956年1月公私合营,1966年9月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81年4月改称为硖石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1972年元旦后我分配到海宁工作,那时候影院正在放映朝鲜片《摘苹果的时候》,这是我在这家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后来新建了东山电影院,住在城东的我就很少再来这个影院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硖石电影院,据传将引进沉浸式体验为主的表演歌剧,在满载记忆的老电影院基础上打造“新月剧场”,不仅保存了海宁人珍贵的回忆,更赋予了这条老街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硖石牙病门诊部所在地块,在民国时期是大富贵酒楼。记忆中硖石牙防所原来在茅桥西堍南面临河的地方,相邻还有一家理发店。出海工程市河拓宽后,在干河街上新建了牙防诊所。以前硖石镇上只有这一家牙防所,人民医院和联合诊所还没有开设口腔科,所以那时治牙病这是必到之地。</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原牙防诊所,上图已经外立面修饰。</p> <p class="ql-block">硖石照相馆,民国初,干河街开出了“二我也”照相馆,后改“一同人”、还有一家“良友”照相馆,新中国成立后“良友”改名“中国照相馆”。1956 年公私合营时,“万象”“一同人”“新艺”“中国照相馆”统一合营后,改名为“硖石照相馆”。</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改造前的照相馆招牌,上图为改造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硖石照相馆的时光相册弄堂里有时光的印记。光辉岁月,花样年华。定格每时每刻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记得红玫瑰歌厅原在沙泗浜弄的弄口,由于我从未去过,印象不深。但听说二、三十年前就开张营业了,生命力强的,赞一下。</p> <p class="ql-block">雕塑一组。路边摊的小吃,温暖着城市的角落。那些熟悉的味道,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构成了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一百货商店由创办于民国的培隆百货改造而成,曾是海宁市最大的百货商店。上世六十年代中期及八十年在原址上进行两次翻造。顶楼的钟楼上有海宁市第一只报时钟。此照片是为庆祝百货公司成立四十周年,店门外人头攒动,人山人海,马路上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茅桥是老硖石人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来是硖石的经济文化中心。</span>茅桥位于硖石干河街东端,东西走向,横跨市河,为混凝土桥梁。旧称会通桥,原是石板桥横跨市河。相传始建于唐朝,原系单孔拱形大石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民国28年重修。1978年6月开工重建,翌年11月竣工。1979年冬重建为中承式肋拱桥。桥西朝着干河街,桥堍钭对小街王家弄;桥东堍原是中大街,后干河街沿伸至赵家漾路。</p> <p class="ql-block">河西路因位于市河西岸,故名。此路由原来四街合而为一,1982年命名为河西路,南起新桥,北至桃园路。老底子北关桥以北段称六角亭;北关桥至相院桥段称北关头。相院桥至茅桥段称小街,茅桥至新桥称中宁巷,合称为中宁小街,在干河街景区范围内,街道原是青石板路,街两旁都是房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出海工程市河拓宽,靠河岸的房子全部拆除。我记得靠茅桥堍是硖石消防队和硖石派出所,有大光明理发店、硖石搬运站、杂什品店、茶馆等。</p> <p class="ql-block">原中宁巷现河西路南段,有碗盞店、烟糖门市部、旧货店、老轮船码头等</p> <p class="ql-block">硖石饭店位于茅桥西北堍,河西路与干河街交叉口,东南向,孤形街面建筑,二层楼砖木结构。1965年新建,与海宁饭店、锦霞馆、硖石照相馆并列为县饮服公司直属经营单位。楼上、楼下经营面积有数百平方米。硖石饭店为服务大众老百姓的饭店,配有多名好厨师,烧就一手海宁地方名菜。</p><p class="ql-block">上图老硖石饭店,下图为原址上现在的新屋。</p> <p class="ql-block">硖石饭店是老一代海宁人味蕾的记忆。它见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着“小上海”之称的干河街的兴衰。</p><p class="ql-block">与硖石饭店同一幢楼的西半边是手工业联社门市部,很多生活资料这儿有售。我家里用的菜刀、柴刀、甘蔗刨刀、淘箩、水桶、煤饼炉,火钳、书架等物品都是在这个店里购买的。</p><p class="ql-block">手工业联社门市部停业后,成为天益兴的门市部,再后来变成了一家家小店。</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海宁支行开设在干河街上,银行的后面就是“徐志摩旧居”,在旧居曾作过银行的职工子女幼儿园,后来曾办过银行管理的海宁第一家证券营业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将银行的营业用房屋拆除,“徐志摩旧居”恢复旧貌并修葺一新,又新造了临街的接待用房,于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徐志摩旧居是本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景点,展出内容十分丰富,限于篇幅所限(一般美篇最多只能编辑100张照片),关于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似单独列篇。</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干河街人行道上镶嵌在带有装饰花纹或文字的铜条。</p><p class="ql-block">左图在新华书店门口的“书”,右图是“摩摩吻你,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七日自硖石。”</p> <p class="ql-block">海宁新华书店。1951年在中宁街上设立县新华书店,店面朝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干河街和建设路的转弯处新建了孤形街面的新华书店。随后海宁新华书店又改建营业大楼及生活用房,在1981年9月书店的新大楼在干河街中段落成。我曾在新华书店的三个不同地方的店里都买个书籍,书店是给人知识和力量的源泉。目前整条干河街上唯有新华书店还围着档板,不知今后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地图广场上有硖石镇关厢图,广场是干河历史街区的中心。那张地图不怕风吹雨打、不会随便损坏。地图上有一个个铜的小孔,是喷泉的喷头。</p> <p class="ql-block">地图的四周是便民座椅设施,让游览的人驻足停留休息一下,很温馨。</p> <p class="ql-block">入夜,硖石关厢图上的喷泉,协同动听的音乐在跳动着和谐的旋律。在彩光的映照下,美丽喷泉的水柱将周围的一切都映照得如梦如幻。(视频点击后可播放)</p> <p class="ql-block">五芳斋在上世纪50年代始建于下东街口,隶属于饮食服务公司,为集体所有制,后来才搬至干河街,招牌点心是烧麦和肉粽,同时兼营其它点心和面条等。进入新世纪后五芳斋是干河街上仅存的老字号点心店,见证了一条街的繁荣衰落,变的是光景、过客,不变的是味道。</p> <p class="ql-block">在地图广场西有一幢新建的大楼。</p><p class="ql-block">一组雕塑好像是一对夫妻,他们走在漫漫人生路上,那是婚姻赋予的一种责任后的相互依存。</p> <p class="ql-block">又见雕塑,穿中式对襟衣服戴工人帽的男士和戴礼帽穿大衣的男士各一个。</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照片,那个弧形建筑曾经是新华书店,西面是建设路。书店东隔壁是土特产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p> <p class="ql-block">雕塑群像:</p><p class="ql-block">戴礼帽穿大衣的男士低着头在若有所思,他正在纳闷:“景区内共有五个男士雕像,为什么我与其它三位都是穿大衣戴礼帽?是撞衫了呀!早知道是这样,我应该换换行头。”如果能在街上看到有穿长衫戴瓜皮帽的老者或活泼的男童,那又该多好呀!</p><p class="ql-block">一片真挚的爱,让母女俩一起同行,她们的笑容里,充满了幸福。</p> <p class="ql-block">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入口广场,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会使你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挂在树上的诗带,白天随风悠然飘荡。一到晚上,字字珠玑、句句经典的诗句闪耀着光芒。“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p> <p class="ql-block">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干河街上,诗歌如同一首婉转的夜曲,缠绕在心头,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历史建筑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每走到一个地方,最先见到的往往是独具特色的当地建筑。每座建筑就像一本书,讲述着当地从古到今的故事,品味出一座城市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蔡氏民宅位于硖石街道干河街22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以屋主姓氏命名。坐北朝南,西洋式建筑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谭氏民宅位于硖石街道干河里2号,建于民国28年 (1939),以屋主谭裕卿姓氏命名。坐北朝南,西式小洋房建筑,建筑面积36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谭裕卿是吴江盛泽人。原来是裕丰酿造厂(徐志摩家祖业)职员,后来做了硖石商会的总务,日寇占领硖石时投靠了日本人担任伪海宁县长,做了汉奸。此公馆解放后曾作为海宁人民政府办公用房,后改作家属住宅。2010年8月,公布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旧居位于硖石街道干河街38号,建成于民国15年(1926年),是徐申如为儿子徐志摩和陆小曼成婚而建的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为浙江省级文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在徐志摩旧居东面弄堂里,有多幢新建的房屋,其格调和色彩完全与徐志摩旧居相同。都是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p> <p class="ql-block">拱券这种建筑结构,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这次新建的小洋楼有多处采用了拱卷门和拱卷门廊。</p> <p class="ql-block">亚洲新锐建筑设计师与干河街的浪漫之约。这些“网红建筑”造型各异,连接着海宁的现在与过去,是否能读出未来,有几分向往与期待。</p><p class="ql-block">6幢建筑形状、结构、用料和颜色各不相同,并呈扇状排列在诗人旧居前。6幢建筑从顺时针方向依次如下:(视频可点击后播放)</p> <p class="ql-block">青山周平的《旧材料的重量》,毗邻徐志摩旧居,被誉为“离诗人最近的地方”。这是一幢不规则形态建筑,有倾斜70°的屋顶,外墙用灰褐色瓦片覆盖,有着“顽石”般的野性和浪漫。</p> <p class="ql-block">吴镇麟设计的《诗人茶舍》,形似一顶“伞口”离地面高低不一的巨大雨伞。</p> <p class="ql-block">邵唯晏的《恋人絮语》是一幢线条简洁,又有强烈空间感的纯白色建筑。</p> <p class="ql-block">芦泽启治的《漂浮的屋顶》,斜坡红砖屋顶色彩浓郁,犹如漂浮在空中。</p> <p class="ql-block">林渊源的《墙与光线的对话》,是一幢外墙由二种深沉颜色搭配组成的方形盒子,或许这就是在对话。</p> <p class="ql-block">相南的《堆栈的合院》,是由小方格子组合的墙,墙体又是无规则的堆积,真像垒起的乐高积木。</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6幢房子附近可远望东山智标塔,地理位置优越。或许,这里未来可能成为海宁一处新的标识,让干河街焕发新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前身为“硖石镇第一小学”二幢教学楼,现改造成了“海宁城市客厅”,将是海宁历史文化及现状的展示区,也是重要宾客的接待区。(图一)。</p><p class="ql-block">硖石一小与我家有缘,1957年春天,我参加了附设在我就读的袁花镇小的二个初中班去杭州远足,从杭州坐火车到硖石时已是傍晚,回袁花已没有了轮船,就住宿在硖石一小的教室里。而我的女儿和儿子先后在这所学校读了小学,完成了他们的启蒙。(图二)</p><p class="ql-block">草地中有一对情同母女的老师和学生雕塑。(图三)</p> <p class="ql-block">徐家老宅位于硖石街道仓基弄3号,建于民国,老宅的主人名叫徐少斋,其子徐润泉为上海著名律师,其孙徐天培为美国宇德集团总裁,曾于2010年回海宁探访祖居。</p><p class="ql-block">老宅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73.4平方米,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东路为带天井的西式建筑,外墙采用洋灰粉刷,门头、门窗全为西式造型,嵌有彩色玻璃。中路建筑均面阔三间,由前后三进、台门及天井组成。第一进平屋,第二进为二层楼房,开间较小,第三进为二层楼,牛腿、翻轩雕刻精美,前有西式台门,十分别致。西路建筑为前后三进,体量较中路略小。从一些门窗装饰中还能依稀看出往日繁盛景象。</p> <p class="ql-block">徐家老宅主体建筑已作为海宁方志馆进行保护利用。对那些有文化价值的老房子而言,在恢复原状的基础上展出,是最理想的归宿。人们可以在此参观、阅读、研学,体验历史街区中浓浓的文旅氛围。</p><p class="ql-block">海宁方志馆开辟了海宁图志陈列馆、文献馆、徐家老宅特展室,还配有临时展览室和讲堂,成为海宁地情和名人文化研究、利用的重要场所。对这个计划我拍手称快,要为之赞美。</p> <p class="ql-block">在沿仓基街这一块有多个非常漂亮的小庭院,令人心动和想往。</p> <p class="ql-block">仓基街,街名的来由据传就是由图中左侧石砌墙上之高地,即硖石镇第一小学的上操场及校舍,(学校有上操场和下操场二个操场),据《硖石山水志》记载:"因旧有预备仓,今废为义冢,高阜如陵,其地因名仓基,其河因地而得名"。也就是说"仓基"即原"仓"之地"基"。</p> <p class="ql-block">仓基街的过去和现在</p> <p class="ql-block">仓基街新貌</p> <p class="ql-block">牛卧弄,原名牛屎弄,南起干河街,北至仓基街。其北段旧名牛屎弄、牛污弄、因昔日弄内养牛,牛粪满地,故名,里人应名称不雅,以谐音改作"牛卧弄",此弄南段旧时叫徐家弄。弄内皆为民宅,此弄最南端的东西两侧为诗人徐志摩旧居和新华书店,原硖石镇第一小学曾设此弄内中段西侧。我的女儿和儿子因上学在这个弄里分别走了六年和五年。不知何故改现名为菜市弄,是否与那座菜市桥有关?</p><p class="ql-block">牛卧弄的过去和现在。</p> <p class="ql-block">牛卧弄新貌</p> <p class="ql-block">仓基河是目前硖石唯一保留的比较完整的一条老河,其名则来自仓基街,即河南岸之贴河小路,往西过建设路桥到紫薇桥,往东则直通市河相院桥头。</p><p class="ql-block">仓基河的过去和现在。</p> <p class="ql-block">仓基河的临街住户即为“枕河人家”。沿岸房屋绵延相接,房屋之间无序地排列组合,形成一道道曲曲折折。站在菜市桥上左右远望,青瓦出檐,层层叠叠,民宅房屋高高低低,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三、沙泗浜区块</p><p class="ql-block">下面四张照片是沙泗浜老街旧影。沙泗浜街贯通干河街与工人路,1980年填浜筑弄,1982年命名为沙泗浜弄、因路基原为沙泗浜河道得名,1995年拓宽,1997年更为今名。北向入口正对徐志摩故居,西侧是硖石电影院。今尚存许泰隆宅、钱业公所等历史建筑,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沙泗浜区块改造后鸟瞰。曾记何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名人大院成了“寻常百姓家”,这些老屋深宅变成了“72家房客”。凡是在那些老宅里住过的人们必有深厚的感情和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沙泗浜弄工人路南入口,有一组名为《云游》的雕塑,《云游》是徐志摩的一首诗。其作品原文是:</p><p class="ql-block">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p><p class="ql-block">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p><p class="ql-block">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p><p class="ql-block">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p><p class="ql-block">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p><p class="ql-block">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p><p class="ql-block">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p><p class="ql-block">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p><p class="ql-block">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p><p class="ql-block">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p><p class="ql-block">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p><p class="ql-block">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p><p class="ql-block">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p> <p class="ql-block">这里旧时也有一条小河穿过,后因河水干涸加上城市建设被填成了道路。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古朴的水街,</span>一个景观水系,河两岸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韵味呈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朱氏民宅位于硖石街道沙泗浜弄30、31号,建于清代,以屋主姓氏命名,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钱业公所位于硖石街道沙泗浜22号,是海宁硖石近代金融业的见证。建于清末,坐西朝东,前后三进,三开间二层楼房,四周有厢楼可环通。建筑前有廊,上有翻轩,台门、牛腿等有毁坏。清末民初时在此设有钱业公所,是各钱庄必定汇况比率的地方,现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许泰隆宅位于硖石街道河西路158弄4号,建于清代,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当年许泰隆宅规模宏大,前后纵深七进(墙门、天井、大厅、正房,东西厢整套为一进),这一片房屋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房屋结构中式,内部装修西式。红漆地板水门汀,花格玻璃灰墁顶。不知现在还存多少?</p><p class="ql-block">"许泰隆瓷号"创设于道光五年(1825年),店址在硖石镇中宁巷48─52号。店主许临庄。主营磁器、桐油、铁锅、兼营藤席。许泰隆瓷号不仅是海宁有名的老字号,也是浙北有名的百年老店。</p> <p class="ql-block">从一个弄堂拐弯,见许国璋故居和邱氏民宅。许国璋故居位于硖石街道工人路26号,故居建于1904年左右,1914年左右落成。坐北朝南,现存主体建筑为第三进院落,五开间两层,通面宽21.86米,通进深17.32米。外围围墙,内设天井。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许国璋(1915年11月25日-1994年9月11日),笔名古庄,我国近代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对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和语言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出生于海宁市。1927年考入嘉兴秀州中学初中,1934年6月毕业于苏州东吴中学,同年9月入交通大学学习。1936年9月转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39年9月在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毕业。</p><p class="ql-block">他先后任教于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1947年12月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949年10月回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逝世。1994年9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他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即《许国璋英语》),从60年代初开始,通行全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本入门教材极受欢迎,这是我买过还保存着的英语读本。</p> <p class="ql-block">邱氏民宅是一组三开间四进两层建筑,建筑面积近一千平方米,位于硖石街道工人路30、32、34、36号,建于清代, 以屋主姓氏命名。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庭院式。</p> <p class="ql-block">沿着水街再往北走,一栋文化气息极强的建筑映入眼帘,这是以“志摩IP”打造的“新月剧场”,与徐志摩故居仅一街之隔。</p> <p class="ql-block">晚上水街小河里,荷花灯溢彩纷呈、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四、北关厢区块</p><p class="ql-block">北关厢区块的鸟瞰图。</p><p class="ql-block">关厢,是海宁城市历史人文的一道脊梁,硖石历史上有东西南北四大关厢,距今有三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北关厢定位为人文商业街区。</p> <p class="ql-block">硖西路位于仓基河北岸。唐家弄以西为梅家埭,以东为新埭街。1982年合名为硖西路。西端汪宅和东边牛头水位标志现为文物点。硖西路沿路曾设有书场、菜市场、县机关幼儿园、硖石旅馆等。我与同事有一次去那个书场听了《海霞》,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听书。我儿子曾在在机关幼儿园生活了四年。(图一为街上的老店。图二为临河的硖石旅馆。图三为机关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从东往西望新建的硖西路,街道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原机关幼儿园之地新建的复古房屋。河边建有长廊可供人休息。</p> <p class="ql-block">从西往东望新建的硖西路</p> <p class="ql-block">汪氏民宅位于硖石街道硖西路71号,建于民国,以屋主姓氏命名,为海宁市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汪氏民宅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建筑面积约371.91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后两进两层楼。主人姓汪,原做纱布生意。</p> <p class="ql-block">北关厢不是从老底子的住宅根基中改造而成,这里是原海宁针织厂的地盘。拔地而起的全新建筑,未来将是文化休闲产业园区。</p> <p class="ql-block">五、后记</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踏上硖石这块土地已有七十年了,那年寒假妈妈去无锡看望在那儿工作的爸爸,我是跟屁虫。在硖石留宿了一夜,住在妈妈的同事沈惠中阿姨的家里,记得她家就在沙泗浜附近的一个石库门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杭州读书,寒假暑假时在海盐与杭州之间往返,都是在硖石中转。后来分配到硖石工作了,就成了新硖石人,生活了五十多年的硖石就成了我的家乡。五十多年来我亲眼见到了硖石的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镇貌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今年春节,女儿邀我回海宁过年,刚好碰上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我在现场仔仔细细看了一圈,不仅有视觉上的惊艳,更有心灵上的震撼,也有莫名的一丝忧虑。于是突发奇想,要为这耗资8亿元入民币的工程做个美篇,前后四次到现场拍照,并努力为照片配上合适的文字,为家乡的变化献上最诚挚的赞美和祝福。祝愿家乡的发展犹如奔腾的海宁大潮一样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城市正在不断生长、蝶变,而街区就是这种变迁的缩影。政府大力打造了这一隅风景, 旨在于我与你一起阅读这个城市的故事, 一起感受时代的魅力,一起守护这个城市的美丽和烟火!</p> <p class="ql-block">作为曾经硖石镇的商业中心,干河街是一种记忆标识,无论是街边茂密的法国梧桐,徐志摩、许国璋等名人故居,还是传统老字号的特色餐饮,它今后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一条商业文化老街。</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抽个时间去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走走看看吧!步伐慢一点,看得仔细点,让景物告诉你海宁曾经发生过的一些故事。</p><p class="ql-block">附注:本美篇的有关历史照片下载于网络,特向有关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