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涛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原创--原第405医院 . 孟涛</b></p> 童年的家 <p class="ql-block">1958年,我三岁时,跟随父母住进了蓬莱小十口南街,这里有不少部队的办公机关,部队营房,物质仓库,和家属居住区。后勤部卫生处的深宅大院里,我家在此居住了七年余,我的童年在这里度过。打眼望去,它排列在小十口南街西侧的中部,与那条长长的石头街道,隐在一片民宅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1958年,这个大宅院,还是海军第405医院的妇产科与儿科,我和大弟都是在这里出生的。海军的生活标准比陆军要高出许多。1961年2月,要塞区由海军改回陆军,由济南军区管辖。1959~1961年,小弟小妹出生时,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真是生不逢时,因营养不良,母亲缺少奶水,只能用高粱米糊喂养小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年代60年代的孩子们还都记得,那时布票、棉花票都紧俏,家里的衣服,都是从大传到小,老大的衣服,弟弟妹妹们要接着穿下去,传到后面,旧衣裤已经缝上补丁了。我那好强的母亲,买来了几种衣服染料,在后院支起大铁锅,锅底填上劈柴,大锅里的水沸腾了,染料也溶解了,大锅里染料像极了深蓝色的墨水,放入孩子们的旧衣服,母亲用一根长木棍,不停的搅拌着…。此番操作下来,能让孩子们的旧衣服,变得鲜亮起来。</p> 浓浓的年味 <p class="ql-block">国家终于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其实,过大年是大人和孩子都期盼的时刻。到了年关,全家人总得穿一次好衣服,总得吃顿美味佳肴,毫不心疼地挥霍一下,过上几天欢乐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蓬莱民间习俗非常讲究,每逢临近年关,大街小巷的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家家户户动手忙年啦,除了打扫卫生洗洗刷刷,准备贴窗花、贴年画、贴门联…。当然,还要做好了一家大小的新衣服、新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里也都放寒假了,那时小学生的假期作业真不多,孩子们无忧无虑,都自由了。街道上的小男孩们最喜欢扎堆,一会儿就有了孩子王,他们就像是一群小野马,在小街、在胡同,撒欢似的大呼小叫的奔跑着,打闹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城街道旁,摆地摊的不少,有做泥塑的、有做糖塑的民间艺人,此刻也会大显身手,摊位上摆设着各式各样的作品,琳琅满目。我喜欢看摆在地面上的各种泥塑的玩具,民间老艺人,用彩绘描画的泥塑娃娃笑脸盈盈,小动物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做糖塑的艺人,都是现场操作,一柄铜制的长把小圆勺,拿在老艺人手中,舀上半勺稀薄的糖浆,手法娴熟令人赞叹,仿佛就是“马良”的神笔?那柄小圆勺把稀糖浆,或甩或拉或点,三下五除二,各种各样的动物,奔马,飞龙,孙悟空,活灵活现的完成了,孩子们看的目不转睛,都挪不动脚了。还有叫卖冰糖葫芦与山药蛋蛋糖串的,更少不了麦芽糖做的糖瓜…。</p> <p class="ql-block">最热闹的地方,还是制作爆米花的现场。只见一老者,坐在小木凳子上,慢悠悠的手摇着火烧的黑铁罐。等着火候已到,随着开罐时,“嗵”的一声轰天爆响 , 烟雾升腾,香气四溢,香甜的爆米花就做好了。围观看热闹的孩子们,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买来泥塑彩绘的小老虎,虎头虎脑,耳尖带着毛须,可爱极了。六个小老虎摆在桌子上就是一排。孩子们人手一个,家里瞬间热闹起来,拉开虎头与虎尾,快速挤压复位,瞬间冲撞的气流,使得泥老虎腹内的哨子,会发出"咕嘎!咕嘎!……"的响声,儿时的我们,嘴里还会念念有词:"小孩小孩你别哭,给你买个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 当年的泥塑小老虎,真的就卖两毛五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喜欢漂亮的年画,买来几张贴在家里。年画多是才子佳人,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梅兰芳的“天女散花”,“井台会”…等。小食品不丰富的年代,母亲买回两包糖果,又粗又长的紫色甘蔗必须买,孩子们欢喜雀跃。图个好寓意,来年的日子节节甜,步步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年就要有年味,当然少不了鞭炮声。家里的男孩子则嚷着要买两挂红色小鞭、要几张摔炮、还要几个双响的二踢脚…。买来一挂50响的小鞭炮,孩子们怎舍得一次性放完?会仔细的拆开,衣兜里装上几个,手里拿着一段燃香,跑出去分次燃放,那一声声清脆的爆响,让男孩们更加亢奋了。他们放在地上燃放,插在墙缝里燃放,已经不过瘾了。顽皮的男孩们,又开始逞英雄,看谁敢拿在手里燃放,都过关了还不算完…,再继续比试,看谁敢拿着双响的二踢脚燃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孩子喜欢安全的、细细的、小“滴滴金”,也就有一扎长,最好在夜晚燃放。挥动着呲呲冒着小火花的“滴滴金”,转成圆形或者8字形的图案,院子里回荡着女孩们的笑声…。母亲肯定还会给买来美丽的发卡、头花、花头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记得顽皮的两个弟弟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摔纸炮,那小小的纸炮,仔细看过,还是利用旧报纸制作的,充填了微量的火药,每个有黄豆大,撕下一个,用力摔到地面,发出了“啪、啪、啪…” 清脆的响声。他们玩着玩着,就玩出了假设敌?故意把摔炮扔到家里的鸡鸭群里,一声声的炸炮,吓得那一群鸡鸭,惊恐万状,又叫又跳,甚至飞到墙头上…。立刻招来了屋里大人们大声的呵斥,这群捣蛋鬼们才逃之夭夭…。几天后,母亲还在和小五姨唠叨着:“这群捣蛋鬼,让母鸡受了惊吓,都不爱下蛋了!”</p> <p class="ql-block">最值得一提的是做年夜饭,那是过大年的重头戏,大人们任务繁重,准备加上制作,是需要几天的时间。当年,蓬莱老百姓在置办年货时,买套猪下货是首当其冲的。凭票供应年代,多数缺货,就两家合买一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爷们负责杀鸡、收拾猪下货。猪头猪蹄要动火,先把残留的猪毛烙掉,大老远的就能闻到院子里飘来的烧燎气味儿;整理猪肚猪肠需要非常耐心,撒上碱面揉搓,倒上醋汁揉搓,再加上盐粒反复揉搓,里外翻腾好几遍,再漂洗干净,丟进大锅冒上两遍去除异味,准备烀熟卤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主人则扎着围裙,围着锅台忙,蒸大枣饽饽,做麻花,卡起饼…。孩子们特喜欢参入卡起饼,把木头模具放入面团压紧,用力一卡,一排漂亮的鲤鱼、寿桃、莲蓬、元宝、如意…,就呈现在眼前,让人好生喜欢。更少不了带馅的面食,先备好各种馅料,做肉馅包、豆沙包、糖包、包水饺…。我家里饺子总是两样的馅料,有荤有素,素馅饺子是我喜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到做年夜饭的最高潮,当然是烧热了油锅,家家开始炸年货啦。那柳条编制的一个个小筐子里,此时被装进了不同的油炸成品,真是香气四溢,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家家的孩子不少,厨房里头最热闹,围着大灶台叽叽喳喳,跑进跑出,时不时的进来讨要一口,真是一群高兴的小馋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食油是凭票供应,平日里,家家过日子都节省。为了好味道,炸年货的次序也有讲究:先炸面食,如面鱼、麻花、散子、地瓜条;再炸菜丸子、豆腐丸子、藕盒等;后炸五香肉,肉丸子;最后才能炸鱼类,做五香熏鱼等。卤制酱牛肉,酱猪肝猪肚,熬猪蹄冻…等,正经要忙着做几天年货。忙年的日子里,家里的大人们是主角,小孩子们都是看热闹的,而哥哥姐姐们却是小帮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何况当地还有一种说法,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厨房不动刀。这样的习俗可想而知,家里要备下半个月的食物,而且是尽可能的丰盛些,给孩子们好好解解馋,也犒劳犒劳忙碌一年的家人们。</p> 巧厨娘 <p class="ql-block">临近春节了,家家都在准备做年货了,可是南征北战半辈子的母亲,只会做蒸馒头、蒸包子、包饺子、包馄饨,炒制家常菜,炖鱼蒸虾…等。对上讲究的鲁菜制作,都不在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小十口南街,我家北面的邻居,老代阿姨,恰恰是个烹饪的行家里手。她中等个子,大约五十岁左右,体型偏瘦,面容清瘦,相貌精干,头发梳理一丝不乱,在两耳上方,别着老式的黑发卡。衣着朴素整洁,脚上的黑布鞋小白袜,任你啥时候看到她,绝对是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暇时,她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手里端着一把小小茶壶,没有水杯大,喜欢小口的品着茶。要么嘴里含着一杆精致的玉嘴小烟袋,抽上两口旱烟,那烟袋杆也就一扎长?我家大门口与老代阿姨相邻,老代阿姨住的也是大宅院,房子挺大,她的北厢房里,住着卫生处的叔叔们,我们常过去玩。院子地面铺设着方正的石头板,犄角旮旯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街坊邻居里数她最讲究,平日里寡言少语,也让人感觉到她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代阿姨年轻的时候,是个很要强的女人,心灵手巧。最让她引以为傲的是,曾做过大地主家掌勺的大厨,厨艺精湛,会做一手绝好的鲁菜。都知道中国有四大菜系,排名第一的就是鲁菜,鲁菜的发源地还是咱胶东的福山,蓬莱又与福山相邻。老代阿姨做起活来,那叫一个干净利索,大户人家的几个厨子,也有男爷们,老代阿姨以好厨艺自居,而“傲视群雄”。据她说,当年的老东家,对她就另眼相看,非常恭敬。老代阿姨平日里,对街坊邻居们,也是不苟言笑,谈吐言简意赅,还有点小清高呢,岂是一般人家能随便请的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是抗战时期的老八路、老党员,是华野八纵的卫生兵。部队行军打仗走到哪里,群众工作就做到哪里,人民的子弟兵,军民一家亲,那是部队的老传统。母亲的脾气很好,她人缘更好,平易近人,都知道她是热心肠,乐于助人。干部与家属闹不合,街坊邻居闹矛盾,都爱去找她,经她一劝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居住的老街道周围的邻居们都喜欢她,相互之间关系亲密。没有料到,好人缘的母亲,开玩笑似的顺口一说:“向你学学做年夜饭吧!”老代阿姨真就上了心,她痛痛快快到我家帮忙来啦了。母亲已提前准备好了材料,老代阿姨来了以后,也不客套,直接就上手干了起来。这可不得了喽,就是这一天,让我大开眼界,终生难忘!我们小孩只能当看客,就傻愣愣站在旁边,从头至尾哪肯挪开半步?两只眼睛始终就没有离开过老代阿姨那一双手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代阿姨一亮相,真是不含糊,你看她,那麻利的刀工真绝啦,一把菜刀握在她略显干瘦的手里,玩的通流,光是下刀的刀法就有好几种,让人惊叹不已。老代阿姨蒸的蒸、煮的煮、炸的炸、炒的炒、炖的炖、酱的酱,熏的熏,呵呵,半个下午,她一个人就利利索索的忙完了所有的过年饭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天呐!太震撼了!原来同样的食材,还可以用这么多的方法来做?还能做出这么多的花样呀?一双巧手,就能让家里的饭菜,变得既好吃,又好看,色香味俱全,真是开眼啦!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老代阿姨,心里好崇拜她呀,她就像是厨房里的大魔术师,在厨房的案板与锅台之间,随心所欲的尽情挥洒,变化无穷。老代阿姨那双手,真是太神奇了!能把原本无趣的厨房,瞬间变得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家那个春节,由于有了老代阿姨的热心加入,让没有见过的美食出锅了,上桌了,让家里的年味变得更浓了。从那以后,老代阿姨教的好多鲁菜,也会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了。巧厨娘老代阿姨,让童年的我终生难忘,是她让我爱上妙趣无穷的厨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物质供应充足,想穿啥就买啥,想吃啥就做啥,儿时盼望的的年夜饭,一盘盘硬菜,已变成了家常便饭,使得以往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大年三十的鞭炮声也消失了。到了花甲之年,给亲戚朋友们、战友们、同事们拜年,也只能是在微信里、电话里、视频里拜个年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么怀念儿时的过大年呀,喜欢那浓浓喜庆的年味,那是亲情的味道,是父母亲与兄弟姐妹都齐全的团圆年。因为那是我们回不去的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