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演进 牛劲/文

郭生彩

<p class="ql-block">年味的演变</p><p class="ql-block">牛 劲/文</p><p class="ql-block">人类的生存是以一种负重的形式赶往规定目标的,中国人自古以来,生活细腻,二十四节气把农耕生活收拾得有板有眼,日子过到年根,要迎接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过去叫过大年,现在叫过春节。中国的老百姓进入腊月之后,家家都要忙活起来,置米面的,买肉的,家里养猪的请人来屠宰的,有肉之后,就压粉,一团一团地冻起来。女人们还要点灯熬蜡地为大人小孩赶制新衣裳,还要找绱鞋的做新鞋。接着,当家的还要领着小男孩上街采购红烛,香,表,亡树,窗花,墙画儿,有卖对子的挑几副回来,想自己写的,买几张红纸。这是用的,摆在大面处的。还要买小吃,瓜籽,大豆,花生,粟子,这些东西是要供奉祖先的,最后分给孩子们吃。釆购结束之后,要做席面上的肉食,过肉,烧肉,炸丸子,家里院里都有年味。接着要打扫家,先是刷房,用白土泡水,一把大刷子挨着刷两遍,刷了房之后糊窗户,窗花是买来的,大牡丹居多,糊之前,先扯掉旧纸,用铁丝(饭铲)刮掉残留物,你听见院子里一片刮擦声,心气儿很高。腊月二十三,还要买麻糖,买灶神码子,打早就敬香祷告,送灶王爷上西天,您好话多说,赖话不说,嘱咐完了放心了,压根儿因为灶王爷吃了麻糖,把嘴糊了,好话赖话说不利索,可能真的不说了。那时侯,还要请祖宗回家过年,市面上卖一种纸品,俗名叫亡树,把亡树折叠成方而长的纸筒,纸简前面可贴红签,上面写好祖先的名讳,筒子里要装金银(金铂),亡秣等祭品,一个个按辈份排列,放上烛台、香炉,点第一柱香自然是长孙,很隆重,很自豪,跪下磕三头,就把祖宗安顿下来,从年卅一直供到正月十六,天天敬香鞠躬,还要敬奉茶饭。孩子大人理发洗澡也是必须办理的事项,俗语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然后去贴对子。我的祖爷在世时,街门那副对子是木制的,字是楊秀才写的,隔壁王木匠刻的。上联是“传家有道惟存厚”,下联是“处世无奇但求真”。这副联让街门口站岗的日本鬼子烤火用了。以后,街门家门梁柱上都贴上红纸对联,满院照样喜气洋洋。</p><p class="ql-block">大年卅午晚合餐的这顿饭,非常精致,非常郑重。家庭里的男女都派了活计,有切菜的,切肉的,码火锅的,灶上忙着蒸丸子蒸肉条,炕上也忙着包饺子,忙得汗流满面。恨不能偷空儿睡一会儿,将疲倦驱赶一下。</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年味是众人营造的,又是众人消费的,到了点旺火,围着旺火转圈儿时,大人念念有词,孩子疯跑疯闹,老奶奶在高声指教:“别撞倒旺火!”旺火着过去,男人要将旺火的红炭铲上,填充灶火,炉子,图得就是旺财旺运!等院里的旺火灭了,安全了,一家人进入堂屋,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就给还未赚钱的孙子孙女分发压岁钱,得了钱的小孩子又去疯狂,那才叫l欢声笑语放飞心情。他们的妈妈赶紧追上,怕丢了压岁钱,屋里的人喝茶聊天,慢慢回屋歇息。</p> <p class="ql-block">现在过年是否故事少些?或者说,它轻得无法产生故事。凡故事都有矛盾,有高潮,像大海一样汹涌,山岳一样沉重。</p><p class="ql-block">但是,现在有现在的年味!</p><p class="ql-block">一、聚餐是免不了的,尤其在饭店聚餐,简化了所有仪式,其形式与内容无有变化。在家聚餐的,除了女士们忙碌于厨房,其余的“闲人”一律窝在沙发里,玩自己的手机,吃过饭,马上走人。</p><p class="ql-block">二、看新年晚会,孩子们走了之后,父母亲打开电视,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闲话,一边又准备点小零食,等待明日拜年的到来。大年投给老人的并非闲暇,而是劳累和空虚。如果仅有一位老人,她得一个人追剧,一个人看演唱会,偶而,悠长的思念冒出来,给谁打个电话。</p><p class="ql-block">三、手机上的热闹。红包在手机上发放;祝福的话语,是批量制造的,就因为有了手机,可以传递温情,相约期会,偿还情债。以此显示中国人的豪迈气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新的年味,哪一项与城市化、现代化无关?这两年,由于新冠骚扰,过年还得带口罩,究竟是炫示文明,还是表达无奈?有一位叫阿.德.缪塞的法国作家,他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这部书中,曾有一段议论,不妨引用如下:“目前的世纪,它使过去和现在分离,它既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可是,同时两个都很像,”(第7页)我想说的是,年味或有新旧之分,但年年岁岁总有进步,然后,让我们去创造、适应新的年味!2024.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