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7678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随笔•乡下的春联</p><p class="ql-block">文/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乡下老家,每逢春节贴春联是件很十分重要的事情,人逢喜事,家家户户门上大红春联,节日氛围顿觉浓厚,村里处处洋溢着喜庆,吉祥的句子被互相传递,一幅具有时代意义的春联,能够唱响和传遍整个腊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亲们互访,客人进门前,首先会站在院墙门口看会春联,边读边夸,这种习俗成为新年里盛行的风气,因此有“乡下的春联城里的灯”之说法,意思就是花灯看城里,春联看乡下,此传统民俗于此盛行一点不夸张。</p> <p class="ql-block">我国史上,关于贴春联这一民俗溯源久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过春节时就有人家悬“桃梗”,也称“桃符”,据《淮南子》记载,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以驱鬼避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符习俗延续到了五代时期,民间有人开始把一些吉祥的联语句子题写在桃木板上,替代了之前那些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史料,最早记载的是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该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p> <p class="ql-block">农历新年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其间既有除旧布新之意,又显祥瑞之状。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贫富贵贱,皆习此俗。中国年讲究红红火火,家家户户门前喜庆气氛可谓一目了然,顺应了新春大年图的就是吉祥的意愿,可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逐步出现了卖春联现象,买来的春联固然漂亮,但在乡下,还是认为自己写的好。能写的自家写,自家不会写买了红纸求他人写。能写春联的是村里的文化人,他们肚子里灌满了墨水,好的句子随便一想就来,提笔哗哗流淌不尽,写在纸上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每年进入腊月时,乡里的文化人就在村头醒目处摆好长桌,备好笔墨,等待上门求春联的街坊邻居到来。尽管写春联是免费的,邻里间讲的就是情分,难就难在有人觉得手上的春联不能完全表达内心想要的东西,而自己却又无法表达清楚。要是遇上个别的主,还得找那些教书先生或德高望重的人来对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的家门有不同的“联”,不同的年纪也有不同内容的“联”,其中颇为繁琐,甚至有些复杂。除了门上的春联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祈福纳祥的小帖子,比如厨房的墙壁上要贴些与灶神爷相关内容的句子等等。</p> <p class="ql-block">即便在文化层面相对落后的乡下,春联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皆在求得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一幅好春联还必须讲究平仄,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说来,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即“仄起平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祖宗留下许多珍贵的道理,春联有独自的道理,从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是相当普遍,写春联贴春联的民俗风情,不仅给节日增添了非同寻常的气氛,更重要的是感受其间的文化韵味,享受到一种年味氛围。</p> <p class="ql-block">春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就是在贴春联方法上都有讲究,正确的贴法是: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文字也是从右往左念,道理已然普及,辞旧迎新,抒情言志,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春联,过大年,春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