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龙腾—— 《两汉魏晋南北朝龙纹砖谱》中的台州龙纹古砖

四极精舍

<p class="ql-block">欣逢甲辰新岁,金石名家、《印学研究》主编吕金成先生的新书《两汉魏晋南北朝龙纹砖谱》付梓刊行,书中收录西汉至南北朝龙纹古砖117枚,其中台州龙纹古砖43枚。近日台州文史专家、作家张良先生为新春龙纹拓片展撰写长文作序,文中深度考释中华五千年龙纹产生演变发展历程,解读“华夏之魂,炎黄之根”龙文化图腾。今试图联珠合璧,融合图文,供历史文化及艺术爱好者清赏。</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在其幼年时期就选择了“龙”作为图腾,由模糊到具象,由随性到专注,至少用了五千年的时间,龙的形象才一点点地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是吉祥嘉瑞的象征,其地位是崇高的,其象征性和凝聚力是巨大的和无可取代的。</p> <p class="ql-block">龙的形象,经历了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侧面表达了中国传统所特有的创造性与审美价值观念。历代留存下来许许多多的堪称完美的龙纹符号,本身存在传统的美感与强烈的感染力,成为了一种凝聚与积淀的文化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的龙的形象不一样。商周时期的古朴与抽象、战国时期的秀美与洒脱、秦汉时期的健壮与圆滑、宋元时期的清修与雅致、明清时期的繁杂与华贵,都存在着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物换星移,千年一瞬,带走了许许多多有形与无形的物质。岁月失语,甓瓦不显,却记载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信息,印刻一方水土的源头文明;年积音徽,砖石能言,却分明在用特殊方式传递着某种鲜活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从这些汉晋古砖拓片上,可以看到龙的造型演变最为原始的概况。汉时期的龙纹符号,以其凌厉的动势、写实的手法、豪迈的气魄,突破了之前龙纹符号几何框架的枷锁。而开始依照龙特有的运动状态来进行布局,用单纯的、简化后的形象表现其生命力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汉代艺术时期,龙纹符号表现出飞舞飘摇、曲躯利爪、静中有动、浑朴遒劲、造型概括等艺术特点。在早期龙纹符号躯干部位的纹饰,多为蛇皮形、长方形与菱形,汉代以后开始逐渐形成鱼鳞形。汉时期的龙纹符号,龙尾渐渐变细,像虎尾。这些特征的变化在出土于黄岩区九峰山西麓的西晋太康六年的龙虎砖和高桥街道出土的西晋元康元年龙纹砖中得到映证。</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盛行,因此龙纹符号也被披上了神秘的佛教色彩。汉代时期豪迈、奔放的气势,渐渐被佛教的洒脱、宁静、与俊俏所替代。龙的形体被拉长,从头至尾的动作变化较少,体现出一种忍耐与克制,表现出龙超凡脱俗的意念与精神。这时期的龙纹龙首高昂、蜿蜒蛇身,极有动感,造型简洁拙扑、浑雄。龙体更为修长、洒脱,并在矫健奔跃中透露出清秀的美感,奠定了龙图像的写实风格。</p> <p class="ql-block">部分画像砖中刻画了人将龙作为拉车工具,御者骑在龙身,飞龙奋力奔跃的场景,甚至还有降龙伏虎的图案,如龙虎或回首翘尾,或后足离地,神色较为焦躁,而驯龙虎之人迈开马步,张开双臂,左右拉着龙虎尾巴,神情自若,与龙虎形象的威猛相比,反衬出人的力量,也充分展现出当时古人有驾驭龙虎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龙纹的非凡艺术的魅力则在于其传神、写意与美化。中国传统龙纹是以如此举世无双的民族设计之美、工艺之美、意境之美、精神之美,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精神品质的外化。</p> <p class="ql-block">任何美的传播和继承总是依附着时代与民族的情感需求,传统龙纹符号是先人们聪明与智慧的凝聚,更是人的精神品质的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所有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代表着先人们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热闹喜庆、吉祥如意等美好的愿望。传统龙纹符号具有着极其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龙是华夏之魂,龙是炎黄之根。透过这些千姿百态的龙纹,我们可以回望与定格过往的历史。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与考古发现来看,龙的起源与发展是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基本一致的。探索龙文化信仰观念的演变过程中,除了对理智的文字类型资料有诸多诉求的同时,我们亦应从龙的图像造型中去追寻龙文化问题的解答。因为龙的图像造型是龙的传统观念的载体,它就是龙文化信仰观念演变过程的最好体现。</p> <p class="ql-block">[文:张良 图:吕金成《两汉魏晋南北朝龙纹砖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