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笔凌云意纵横 —— 毛泽东书法艺术欣赏

一般秋雨庵随笔[無邪齋]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酷爱书法,其磅礴大气的字体也深受人们喜爱。他的书法是其人格精神的艺术化,透过那些出神入化的笔法我们也可以洞悉他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由于特殊的时代机缘和政治地位,毛泽东以极大的个人天赋、极高的学识修养以及极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之突出的书法艺术实践成就,让草书焕发出新的光辉,于笔墨挥洒中营造出“天地为之久低昂”的磅礴气象。</p> <p class="ql-block">书法是中华艺术的“国粹”。由于草书的创作过程能让作者体会到一种极致的享受和快感以及“天人合一”的满足感,同时又把这一切倒映在作品中,仿佛一个个神奇的字被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即使不懂书法的人看到一幅优秀的草书,也能被感染、被打动,从中欣赏到那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发出由衷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以毛泽东的颖悟力、性格志趣,是一定要选择草书的,而毛泽东所写的草书,也确实表现出伟人的智慧和艺术上的天赋。</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早年也是写碑出身,郭沫若曾在延安看见毛泽东所写的一副对联后评价其“大有何绍基笔意”。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重新书写了《沁园春·雪》,当时也写的是楷体。可以说,1949年之前毛泽东戎马倥偬,没有更多心思琢磨笔墨艺术,新中国成立后,他才真正进入了一种自由王国的艺术境地。1958年,毛泽东亲函让秘书田家英向故宫借阅古人草书帖本研习,田家英曾说:“毛泽东的字是学怀素体的,写起来很有气魄。”</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涉猎之广、用功之巨、法度严谨、个性鲜明、超凡脱俗。正如“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1962年毛泽东所书《忆秦娥·娄山关》已大有张旭、怀素笔墨之精华。但见其字已是无天无地、壁立万仞、屈铁盘丝、瘦劲秀挺、淡墨枯毫……当年毛泽东“朋友圈”里的一些文人曾说,主席的书法“越写越好,越写越草”,当然这里的“草”不是潦草之草,而是“狂草”之草,即满纸“健笔凌云意纵横”之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回眸毛泽东之前的中国书坛,自嘉庆六年钱泳所公布阮元的书论时算起,已经有近150年的时间以碑学为尊了,期间的书法家大多被北碑所桎梏,没有出现过一位像样的草书大家,以至于吴昌硕晚年曾感叹:“今人谁解为草书。”而今放眼望去,彼时何尝不是书法史上“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景象呢。再看看那些风云时代我们熟悉的巨匠们,梁启超、鲁迅、郭沫若等均不胜草书之功力。</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毛泽东如果不做主席而是专心写字,一定会成为更厉害的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其实恰恰相反,如果他不是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诗人,没有做国家主席,他的字反而不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假如他专业去写字的话大概只能成为写字先生,而沦为一个写字匠。须知那些在历史上被称为大书法家的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名家巨匠们,没有一个是以书法为职业而成为书法家的。</p> <p class="ql-block"> 不斩楼兰誓不还</p> <p class="ql-block">书法表面看是在写字,实则是在写书法家自身的阅历、学识、修养,以及对人生、国家、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思考和感悟,这种“道痕”对一个书法家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决定其是否能成为大家的重要因素。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曾说,主席对“文房四宝”特别珍爱有佳,他常说:“我用‘文房四宝’要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毛泽东胸中的笔墨世界是何等令人高山仰止,又是有着怎样的一种豪迈气概。</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手书《琵琶行》</p><p class="ql-block">主席爱诗,勤学不辍,故诗学功底深厚,兴发笔力千钧。据张贻玖同志(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小组成员)粗略统计:经他圈点和批注的古诗1180首,词378阕,曲12首,赋20篇。涉及作者429人,版本达30余种。并手书《木兰辞》《梁甫吟》《琵琶行》等诗词117首。视察地方,且大量阅读各地名胜诗词。在杭州时,专请叶遐修同志从2000多首(唐至清)咏西湖的诗中,精选200首,编成《西湖古诗集粹》,呈他赏析。还苦读历代诗话,《全唐诗话》《随园诗话》批注最多。另据他身边的同志追忆,在晚年,眼疾治愈后,连读李白的《梁甫吟》四遍,并将“指挥楚汉如旋蓬”圈为重点。在一次会见中,周谷城同志偶背李商隐的《马嵬》诗(其二),忘了尾联,主席当即续上:“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爱山,惟有庐山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临,并在此亲历了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毛泽东一生乐山,更是对庐山情有独钟。他在晚年时曾三登庐山,先后在庐山生活居住了137天,与庐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庐山的生活往事也带给他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只有读懂毛泽东的人生和人格,才能读懂毛泽东的书法,才能知道毛泽东的书法成就是任何人都难以企及的一个绝对高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