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寄畅园

清风明月我

<p class="ql-block">寄畅园俗称秦园,位于无锡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坐落在海拔329米的“江南第一山”惠山的东麓。山脚下原先有两条老街,一条直街(现改称“绣嶂街”)、一条横街(现改称“秦园街”),区别在于直街笔直对着千年古刹惠山寺,而横街则横在古寺的前方。寄畅园的位置,刚好就处在横街的一边,几乎与横街并排着,而且从前进出的寄畅园大门【现叫东大门】,也开在横街的中段。</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无锡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自古以来,江南名园数不胜数。但其中最有故事的,要数寄畅园了。因为就是这座江南名园,曾征服过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它是康熙、乾隆最喜爱的,没有之一的江南园林。自康熙23年(1684年)到乾隆49年(1784年)的一百年间,康熙和乾隆先后六下江南,分别七次和11次驾临惠山,共十八次游览寄畅园,并留下了许多题赞文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门口的这块牌匾 “寄畅园” 是由乾隆皇帝亲自题的。你知道“寄畅园”的寓意是什么?它的出处又是什么呢?“书圣”王羲之一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是寄畅园名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后人永远记住了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明朝嘉靖年间,一处在无锡拔地而起的精美私家园林也让人们记住了号称“五部尚书”的秦金(1467-1544).他就是秦观的第17代后裔,秦金于明弘治六年(1493)考中进士,是秦氏家族中第二位进士及第的子孙后代。从秦金开始,秦氏家族就在无锡有了自己的宅院,有了记录自己家族风风雨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个宅院就是寄畅园。</p> <p class="ql-block">在元代,寄畅园原为佛寺的一部分,是两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北宋词人秦观后裔曾任兵部尚书的秦金,花钱收买了惠山寺大和尚圆显法师,占了小和尚住的僧房”南隐“沤寓”,秦金在这里拆僧舍,盖起自家私园。在园中叠石造山,掘地为池,植树栽花,筑屋搭亭,做成一座幽隐花园。园子完工后,秦金颇为得意,因己号凤山,别墅又处在惠山山谷,便为园取名“凤谷行窝”。至于为何是“行窝”嘛,秦金可不敢把它称作行宫,但这行窝和行宫的性质是一样的,城内有府,郊外有墅。但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园林主人对惠山寺圆显法师特别尊敬,圆显把自己的居室叫作“行窝”。所以爱屋及乌,园林主人便也把自己这个园林叫作行窝。秦金其后常年在外做官,历任南京和北京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尚书,还做了一回太子太保,人称“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直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秦金退休回到无锡,翻盖城里宅子做“尚书第”住下。凤谷行窝常年没有老爷太太居住,这郊外别墅免不了就日渐颓废。嘉靖二十三年秦金逝世。秦金有个族侄叫秦瀚,生个儿子叫秦梁,这秦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 年)中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万历二年( 1574 年),编纂《无锡县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秦瀚、秦梁父子从秦金后代手中接下凤谷行窝,自此从明至清的200多年间,秦氏后人,对园林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与改筑。秦瀚以其诗人的审美志趣,仿白居易《池上篇》文中所述的园林造景布局,首次对凤谷行窝进行改扩建,凿池叠山,建亭设桥,使得园景更加丰富,改园名称“凤谷山庄”。父子二人,并在园中开设“碧山吟社”。​</p><p class="ql-block">秦梁之后,凤谷山庄的主人是秦观后代另一族人秦耀。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东林党人秦燿担任风谷山庄园主后,万历十九年(1591年),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返无锡后,因朝政失意,心情郁闷,只得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于万历二十年(1592),开始对家园进行全面改造。他命人在园中疏浚池塘,改筑园居,历时七年,秦燿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将园命名为“寄畅园”。从此园子便开始有了”寄畅园”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万历三十二年(1604),秦燿将家产分给子孙,园子被一再分割。直至半个世纪之后,清顺治十四年(1657),秦燿曾孙秦德藻、秦松龄父子才将被分裂的寄畅园重新合并。</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初年,秦德藻改筑寄畅园,特请造园名家张南垣谋划,请其子张鉽负责构山叠石,在旧园格局基础之上,对园林山水与建筑进行一番大改造,引二泉之水,构筑了八音洞、七星桥、美人石等景点,使园子更具山林清旷的意境,也最终奠定了寄畅园今日所见的整体山水布局和园林景观。这个时期的寄畅园惊艳整个江南,也迎来了寄畅园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自1684年至1784年,康熙、乾隆两帝每每下江南,都要去寄畅园游玩一番,留下了许多匾和诗章。尤其是乾隆,对寄畅园钟爱有加。他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因受宫廷斗争株连入狱,寄畅园被没官,官府割出寄畅园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元年(1736),秦道然第三子秦蕙田中进士,殿试中探花。秦蕙田适时地上了一份《陈情表》,恳请以身代父赎罪。关于对其父秦道然的处理,乾隆帝知道的确是错案,看在新科探花的份上,上谕宽释,豁免追银。与秦道然一同蒙难、尘封十三年之久的寄畅园,也终于又归秦家所有。</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一年(1746),秦道然九旬大庆,秦蕙田回家拜寿,大宴亲朋。为避免园子再次遭受政治牵连的命运,秦蕙田对秦家十八房代表建议,将含贞斋改为宸翰堂,以供奉康熙帝在寄畅园题写的诗章和匾联;同时,将寄畅园嘉树堂改为秦德藻一支的专祠,祀迁锡第六世祖、诏旌孝子秦旦、秦奭兄弟,称“双孝祠”。配祀秦耀、秦德藻等祖先。从此寄畅园成为祠堂园林(简称孝园),“园以祠为守”以避免再次出现被抄的局面。同时避免了园产分割、转移、没官、任意改建的命运。恰巧此时乾隆帝将要南巡了【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而秦道然一场官司,家财耗尽,一时无力修筑,当时秦德藻诸孙之中号称富裕者,只有秦瑞熙(瑞熙为秦松期第五子,松期为德藻次子)一人。于是,秦家公推秦瑞熙综理整顿事项,由其出资银3000两进行修葺。由于独资修葺祠园,秦氏家族议定园产由秦瑞熙一房(第22房)子孙世代掌管。从此,寄畅园确立了稳固的地位,避免了分割、转让、没官和失修等因素的破坏,也不会因某一人的意愿、变故而危及此园,得以流传后代、保存到现在。</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年间,寄畅园多数建筑毁于兵火。</p><p class="ql-block">1952年,秦氏后裔将寄畅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保护性修复,将原贞节祠纳入园中,即今“秉礼堂”一组小巧庭院。重修九狮图石,重建嘉树堂、梅亭、邻梵阁、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寄畅园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p><p class="ql-block">1988年寄畅园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自秦金追随先人足迹至惠山脚下建园,至三十代后子孙将其捐献国家,这寄畅园自始至终都是秦家产业。</p><p class="ql-block">其实秦氏家族本身并不简单,据统计,明清时期秦氏中进士 34 人,中举人 77 人。 在 34 名进士中,有 13 人点了翰林,入翰林院任职。有三人列入一甲第三名探花,他们是秦鉽、秦勇均和秦蕙田。在当地可谓是绝对的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要说真正使得寄畅园名声大振的人,当然非清朝的皇帝莫属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皇帝,都曾驻跸寄畅园,并多留有御笔墨宝。</p><p class="ql-block">话说30岁的康熙皇帝,在1684年平定台湾后,做出一个非凡的举动,朕要御驾南下,视察自己打下的江山。于是康熙一路南下,游遍了泰山、黄河、孔庙等,回京前,又提出到无锡的惠山寺看看,因为当时惠山寺是座江南名寺,康熙皇帝在惠山寺下榻之处,便是紧挨着惠山寺的寄畅园,康熙首次南巡过无锡,秦德藻次子秦松期接驾。康熙帝游玩寄畅园后,大加赞赏,并挥毫写了“竹净梅芳”、“溪光山色”、“松风水月”等景题匾额。</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清朝皇帝第一次来到寄畅园。正是这次寄畅园之行,让康熙皇帝大为赞赏。回到北京后还念念不忘无锡的寄畅园,并开始在京城的西郊,打造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畅春园”。</p> <p class="ql-block">相比皇祖父康熙,乾隆皇帝更加钟爱寄畅园,他六次下江南,七次驻驆寄畅园(1751年首次南巡,在往返途中,2度去寄畅园游览),并一再题诗,据统计169首诗,并留下了“寄畅园”园门匾额和“玉戛金枞” 御书石匾额各一方。乾隆帝题字:“玉戛金摐”,赞扬园中的“八音涧”景观。乾隆帝还命随行宫廷画家绘图携京,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名为“惠山园”,1811年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寄畅园与谐趣园,一南一北,相映成趣。不久后,乾隆又在圆明园中,依寄畅园图样,仿建廓然大公,后改称“双鹤斋”。在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寄畅园被太平军和清军在惠山激战的兵火中焚毁;同年,谐趣园所在的清漪园和圆明园等,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烧毁。直到光绪年间,寄畅园由秦氏家族作局部恢复和整修;北京的清漪园由慈禧太后重建并改名“颐和园”,它的园中之园“谐趣园”也同时得到恢复。今天,这两个命运相同的名园,南北共存,互相对照,都是在中国园林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瑰宝。</p><p class="ql-block">嘉庆皇帝作为太子陪同乾隆南巡时,曾一同游览寄畅园,非常喜爱园中景色,曾作诗赞赏道:名园正对九龙岗,鹤步滩头引径长。树有百年多古黛,花开千朵发清香。流泉戛玉通芳沼,修竹成荫覆曲廊;燕子来时春未老,故巢忆否旧华堂。</p> <p class="ql-block">游览寄畅园的原则就是如果选择右转,一定要一直右转,然后绕着湖走,这样就不会绕路了!如果一会右一会左很容易走回头路。</p> <p class="ql-block">园林布局</p><p class="ql-block">据明王释登《寄畅园记》:园门设在东墙,入门后折西为另一扉门“清响”,此处多种竹子。出扉门便是水池“锦汇漪”,水源来自惠山泉。由清响经过一段廊子到达“知鱼槛”,从此处折而南为“郁盘”,有廊连接于“先得月”,廊的尽端为书斋“霞蔚”。往南便是三层的“凌虚阁”高出林梢,可俯瞰全园之景。再折而西,跨润过桥登假山上的“卧云堂”,旁有小楼“邻梵”,“登之可数(惠山)寺中游人”。循径往西北为“含贞斋”,阶下一古松。出含贞斋循山径至“鹤景”和“栖元堂”,“堂前层石为台,种牡丹数十本”。往北进入山润,涧水流入锦汇漪。经过跨越锦汇漪北端的七星桥,到达“涵碧亭”。亭之西侧为“环翠楼”,登楼南望“则园之高台曲榭、长廊复屋、美石嘉树、径迷花亭醉月者,靡不呈祥献秀,泄秘露奇,历历在掌”。</p> <p class="ql-block">2)主体部分</p><p class="ql-block">园林的主体部分以狭长形水池“锦汇漪”为中心,池的西、南为山林自然景色,东、北岸则以建筑为主。西岸的大假山是一座黄石间土的土石山,山并不高峻,最高处不过4.5米,但却起伏有势。山间的幽谷堑道忽浅忽深,予人以高峻的幻觉。山上灌木丛生,古树参天,这些古树多是四季长青的香樟和落叶的乔木,浓荫如盖,盘根错节。加之山上怪石嵯峨,更突出了天然的山野气氛。从惠山引来的泉水形成溪流破山腹而入,再注入水池之西北角。沿溪堆叠为山间堑道,水的跌落在堑道中的回声叮咚犹如不同音阶的琴声,故名“八音涧”。人行堑道中宛若置身深山大壑,耳边回响着空谷流水的琴音,所创造的意境又自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水池北岸地势较高处原为环翠楼,后来改为单层的嘉树堂。这是园内的重点建筑物,景界开阔足以观赏全园之景。自北岸转东岸,点缀小亭“涵碧亭”并以曲廊、水廊连接于嘉树堂。东岸中段建临水的方榭“知鱼槛”,其南侧粉垣、小亭及随墙游廊穿插着花木山石小景,游人可凭槛坐憩,观赏对岸之山林景色。池的北、东两岸着重在建筑的经营,但疏朗有致、着墨不多,其参差错落、倒映水中的形象与池东、南岸的天然景色恰成强烈对比。</p><p class="ql-block">知鱼槛突出于水面,形成东岸建筑的构图中心,它与对面西岸凸出的石滩“鹤步滩”相峙,而把水池的中部加以收束,划分水池为南北两个水域。鹤步滩上原有古枫树一株,老干斜出与知鱼槛构成一幅绝妙的天然图画。</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门厅</p><p class="ql-block">寄畅园门厅【南门】,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园林建筑群,门前立有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正门非常不显眼,仅为一座三楹硬山顶门楼。正门内是一个不大的庭院,绿树成荫,湖石、老藤点缀其中。门厅小院内是“凤谷行窝”古朴的三开间厅堂,正中悬“凤谷行窝”门额,两侧抱柱上挂着无锡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翁同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p><p class="ql-block">走廊东门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出此间可望锡峰塔影。西门为“碍月”门,可眺望九龙山峰,因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p><p class="ql-block">堂内布置是客厅,明间背屏下摆条案、方桌和太师椅,还有高几花盆。前面两边也是茶几扶手椅。背屏上挂康熙所题“松風水月”匾。匾下挂陈德华绘《惠山云起》,两侧对联“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来历不凡,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下江南游历寄畅园时所赋《游寄畅园题句》,由吴觉迟书,都是无锡当代书画家。</p> <p class="ql-block">首任园主秦金,号凤山,命名此处“凤谷行窝”,这是寄畅园最初的名字,书写者是当代著名书画家朱屺瞻。</p> <p class="ql-block">进行窝,前面是一个小庭院,这里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设计,假山绿树,还有一汪小小的碧潭,墙上题的字是康熙赐给寄畅园的 “山色溪光”和乾隆赐给寄畅园的“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两帝先后题写,寄畅园在当时也算是备受荣宠了。</p> <p class="ql-block">再看这个地方。这是由古人王能父题书的“侵云”、“碍月”,东塔侵云云绕塔,西峰碍月月藏峰。这种意境是不是很棒?</p> <p class="ql-block">卧云堂,是寄畅园的主体建筑,也是康熙、乾隆皇帝游园时的接驾处。厅内悬挂的“山色溪光”匾额为康熙皇帝御书。两边挂楹联:流泉戛玉通芳沼,修竹成荫覆曲廊。这是出自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随行的皇子永琰为寄畅园题诗。</p><p class="ql-block">“卧云堂”门匾,溥任书。溥任是醇亲王载沣次子,侧福晋所生,溥仪异母弟弟;溥仪是嫡福晋所生。</p><p class="ql-block">卧云直解当然是像神仙一样躺在彩云之上,后指隐居,不理尘事。卧云堂初乃秦耀卧房,秦耀题诗曰:白云已出岫,复此还山谷。幽人卧其间,常抱白云宿。在清康熙年间,秦耀曾孙秦德藻将此卧房改造成现在这样的厅堂,这座厅堂自此成为寄畅园中的大客厅。</p> <p class="ql-block">卧云堂连接九曲游廊。游廊一直向东走,在快到尽头的高墙前,这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墙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所以人们都叫她“美人石”。石前这个长方形的池塘,叫“镜池”。欣赏“美人石”一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少女楚楚动人的神态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您的面前。石前的御碑亭里有乾隆的御笔。</p><p class="ql-block">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字和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旁有百年巨樟,绿荫垂地,亭中一碑,镌刻着乾隆御笔题诗作画的“介石峰图”。最上面是俩字“宸瀚”,宸瀚就是御笔。</p><p class="ql-block">不过当年所立石碑已经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石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p><p class="ql-block">但是,无锡百姓和中外游客,似乎都不买金口玉言的帐,我行我素,依然叫美人石。</p> <p class="ql-block">这美人石对面还有一块黄石,很多游客说,这是一块癞蛤蟆石,因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p> <p class="ql-block">凌虚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屡毁屡建,现在的凌虚阁是2000年重建的。</p><p class="ql-block">阁上悬两块横匾,上匾为阁名,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1924~2004年)书,下匾“江南胜迹”,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07~2000年)题。两教教长在这里和谐相处,携手为寄畅园“做广告”,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锦汇漪,取意为此漪汇集全园的锦绣景色。</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园中心最大最美的一片水面,长80m,宽20m,整体成葫芦形。这种形状的水体也因为有了收腰,空间的层次和变化大大增加。鹤步滩和知鱼槛就充当了收腰的作用,无论是从先月榭望水,还是嘉树堂观景,都有最好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整个园子都是围绕着这一泓碧水铺张开来,不到二千平方米的水面,在视觉上却非常开阔。这要感谢那段狭长的八音涧:涧里,狭暗有声;漪上,开阔平静,一抑一扬,有声无声,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水之中。这种前人预计游步的节奏和空间视听的层次感,让人不得不赞叹。</p> <p class="ql-block">锦汇漪的水主要引自惠山寺的日月池和二泉书院的积香池(现已无水,由水泵抽水),从大石山房出流出,而这两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配合周围景色均能独立成景,起到藏源的作用,而水的主体为葫芦形,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喜欢葫芦,在宗教中葫芦也都是“福禄”的代名词。神仙不拿个葫芦都不好意思出门。</p> <p class="ql-block">在锦汇漪的东南角还有一六角小亭,名为“郁盘”,它是从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得名。亭中现有古朴的青石园台一座,配以四个石鼓墩,官方考证应为明代秦家遗物。传说在当时乾隆曾召惠山寺僧人到此下棋,刚巧和尚的棋艺非凡,让乾隆一时手足无措,但是和尚毕竟知道胜负的重要性,所以稍不留神虚晃一枪,把大好棋局让给了乾隆。乾隆虽然赢了,但是心中自知棋艺与僧人望尘莫及,仍旧是郁郁不乐,随后便下旨将此亭改名为“郁盘”。</p> <p class="ql-block">由郁盘亭向北的长廊叫“郁盘长廊”,为秦耀改造园林时所建。旧廊前后古木成荫,郁郁葱葱,墙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隐若现。游客仔细看会发现,这里的廊柱特别高,这条长廊也特别高敞。因此在廊内举目四望,“锦汇漪”对面的高大树木,以及雄伟的惠山也能一览无遗。</p><p class="ql-block">顺着长廊向北,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p> <p class="ql-block">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是一座方形亭式水榭,歇山顶,三面临水,又有一定高度,是园中观鱼的最佳地点。</p><p class="ql-block">槛名➡️出自《庄子·秋水》篇中庄子和惠子的一段哲学对话。庄子在濠梁观鱼,称水中游鱼是鱼的快乐,惠子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驳道:“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这段对话被秦耀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他因此把此建筑取名为“知鱼槛”。今天,这对话的原文已制成清水楠木屏,悬挂在知鱼槛的粉壁上。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已经成为进园游人的口头禅了~</p> <p class="ql-block">亭中的匾额是张辛稼所书。</p> <p class="ql-block">“知鱼槛”对面是“鹤步滩”。它是园中的主山,用当地山石围叠,并用土夯实。造园者把这里的假山当作惠山余脉来处理,使它们气势相连,假山脚下有弯曲谷道,洞水顺流而下,水石相谐,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鹤栖息漫步,因此取名“鹤步滩”。</p><p class="ql-block">鹤步滩是全园最为亲水的地方,也是锦汇漪水面的收腰处,在园林中模仿自然界中的河滩是比较少见的。在河滩上有一棵歪脖枫杨,(老树在建国后修建中死亡,现新栽),配合知鱼槛形成夹景,后面的景色可以说犹抱琵琶半遮面。</p> <p class="ql-block">砖雕门楼和七星桥</p><p class="ql-block">砖雕门楼,位于知鱼槛西北,为仿明建筑。门楼正中有砖刻“寄畅园”三字,背刻马羊虎犬寓忠孝节义。门头紧接“清响”月洞门,小石狮嬉笑迎宾。前以假山作屏,可透过假山看真山,山在园中,还是园在山中?展示出借景之妙。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p> <p class="ql-block">涵碧亭后的古樟,已有4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1993年全面翻修,恢复明代硬山式建筑风格。游客站在堂前,南面秀丽的锡山,山顶的龙光塔和园中的知鱼槛、郁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这是寄畅园小中见大建园风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嘉树堂东面是“浣绿”廊门,而出西边“闻韵”廊门,便到了“八音涧”。</p> <p class="ql-block">八音涧</p><p class="ql-block">八音涧是在土山之中开辟了一条长36m,深1.9~2.6米,宽0.6~4.5米的山谷,西高东低,设计师将黄石假山堆叠成引水山涧,巧引二泉水,从园外经暗渠流入涧内,让二泉水沿着八个曲折弯道顺流而下,注入园内池塘。因水流处宽窄不一、深浅交替,泉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宽忽窄,泉声也是变幻莫测,发出8种不同的声音,宛若古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发出的八音,所以人们也叫它“八音涧”。这处景观虽为人工堆砌,却宛若天开,堪称构思精妙之作。</p> <p class="ql-block">八音涧出口处的涧名石为清末举人许国凤题写,可以说这里是寄畅园山水景观的转换枢纽。八音涧的叠石艺术,称得上中国古典园林中黄石假山的翘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音涧的假山之巅,原来的亭子湮没已久,仅存亭基,因亭子旁边植有梅花,1981年复建“梅亭”一座,匾额由刘铁平书。梅亭粉墙黛瓦,金山石柱,磨砖铺地,典雅大方。由于三面敞开,居高临下,可俯瞰八音涧。</p> <p class="ql-block">九狮台 北边的土山是寄畅最出名的景点“八音涧”。南边的是寄畅二十景之一的九狮台。</p><p class="ql-block">九狮台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用太湖石叠成的巨大的雄狮。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登上狮首,是全园最高点,整个园林一览无余。九狮台,又名九狮图石,是用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而整座假山又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细细揣摩,可看出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来,静中寓动,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从九狮台南行,不远就到了“邻梵阁”。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原来的建筑已毁,现在的阁是在80年代初根据明代王稚登《寄畅园记》的记载重建的,游人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含贞斋 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燿的书房,”含贞”当然就是富含贞德之意,这是园主秦耀的谦辞,“德高望重”一词只用了前两字。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有“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的诗句,因此斋名也就叫作“含贞斋”。门外抱柱上有一联:“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斋内斋名匾为无锡书法家刘铁平书。匾下悬“明寄畅园全图”,斋内两侧抱柱有钱南周撰、王汝霖书的一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露苔华媚若钿”。四周多植古松,斋前两棵银杏树,高大挺拔,在它的后面种植着大片桂花树。穿过树林,看到的是“九狮台”。</p> <p class="ql-block">秉礼堂 位于含贞斋的南面,风谷行窝厅堂西侧。风谷行窝两侧门楣上有砖刻,东为“侵云”,可见龙光塔高耸入云;西为“碍月”,可观惠山之高峰掩月。从“碍月”门出来,是一座苏式小庭院,中间是小水池,用太湖石围砌。周围红柱回廊连接整个庭院,廊的两端各有一个月洞门,分别叫“凝翠”和“含秀”。在廊壁上嵌有一部分《寄畅园法帖》石刻。院子南面的“秉礼堂”,古朴典雅,装饰扇木格子落地长窗,共有18扇。这里是执掌礼仪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秉礼堂的堂名也颇费一番猜测,当知道此堂的作用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秉礼堂是建于贞节祠的起居室,堂名“秉礼”及其前廊两头门沿上方砖门额“冰清”、“玉洁”,都是对中国古代节烈妇女的褒词。据说,此堂名是为纪念三国时代的关羽,关羽暂降曹操后,曹为试探关羽,只给他一间住房,关羽把房让给嫂嫂,自己却站在门外守护至天明。园主人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p> <p class="ql-block">秉礼堂,既有整洁精雅的厅堂、碑廊,又有自然得体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使你尽情享受中国造园艺术的异趣神韵。</p><p class="ql-block">秉礼堂,前后有封闭檐廊,堂内减去了中柱和前檐柱,所以非常宽大。现在也是按照客厅布置,虽然客厅家具一应俱全,可却显得很空旷。后檐枋“秉礼堂”匾是无锡当代书法家仲许所书,颇有古风。</p> <p class="ql-block">堂外有一汪池水,池边是叠石护岸。周围有曲廊环绕,类似于北方四合院的抄手游廊,廊璧嵌各家法帖刻石,</p> <p class="ql-block">郁盘廊和秉礼堂、邻梵阁一带,嵌有《寄畅园法贴》碑244方,这些法帖是清嘉庆年间秦氏家族在乾隆所赐《三希堂法帖》的基础上,搜集宋、元、明、清的名家,如秦观、文徵明、唐寅,祝枝山,沈周、董其昌、刘墉等的墨迹,精雕细刻而成。全帖12册,前6册选择秦氏家藏御赐唐宋间名帖,后6册是秦氏家藏自宋至清名家墨宝。</p> <p class="ql-block">清代朝房位于寄畅园东门对面。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江南,每次抵锡必到惠山寄畅园,御船停靠大运河的黄埠墩,换轻舟溯惠山浜至惠山,停靠下河塘码头,上岸后乘御轿至寄畅园。当时地方官员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朝房恭候。在古代,朝房是百官等待皇帝上朝前的休息场所。朝房无座,只能站着说话。</p><p class="ql-block">“惟惠山幽雅閒静”,乾隆“语录”刻在惠山古镇的宫墙上,为这个“五A”级古镇增添了璀璨光辉。</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条游览路线就是一直往左转,路线:南门厅—凤谷行窝—秉礼堂—碑廊—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锦汇漪(鹤步滩)—七星桥—曲廊—知鱼槛—郁盘亭—美人石—御碑亭先月榭—卧云堂—邻梵阁—南门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门厅外,是惠山寺主干道,道上有座石桥,叫香花桥。桥身正中的“云龙蟠旋” 浮雕上,有扇石门半开半闭,有说“善门开,恶门关”或说“佛门半开,有缘进来”。过了桥右手边就是寄畅园,有缘进来,有趣常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