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祈福莲花盆

寒蓑暑裘

<p class="ql-block">自远古至今,山与人们的生活一直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人们对山的自然依赖,和对仙神的信仰崇拜,便产生了山的特有文化。</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这种文化传说越来越多,那些名山大川则被进一步神化,成为了仙神们的栖息地,广泛的被世人所推崇,这一点在《山海经》中都有明确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对山崇拜的同时,总会祈求神灵的佑护,以此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昆嵛山上的各路神仙,也便由此应运而生,秃尾巴老李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各地传说不一,它是黑龙江的龙神,但在山东有关它的家乡在哪就有好几处,这正好说明了山东人下关东的普遍性,从而把龙神文化也带了过去。</p><p class="ql-block">在东北除了黑龙江地区,对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流传甚广外,其它地方也都盛传着它的故事,其中在五大连池市,不仅有黑龙山,还有黑龙庙,黑龙洞,以及因此产生的黑龙洞冰雕文化。</p><p class="ql-block">黑龙洞内雕琢一条没尾巴的冰龙,标注“此龙是黑龙王,老家在山东”的字样。以此可见东北地区,对秃尾巴老李神的敬仰和尊崇。</p> <p class="ql-block">秃尾巴李龙王的故事,在山东见之于地方志记载最早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登县志》。</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末光绪时期《文登县志》又有祥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p><p class="ql-block">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语》:</p><p class="ql-block">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p><p class="ql-block">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p><p class="ql-block">此事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且云:“偶阅《群芳谱》云:‘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毕妇所食之李,乃龙耳也,故感气化而生小龙。”</p><p class="ql-block">据传,秃尾巴老李被斩断尾巴后,一个腾云去了黑龙江,后常回山东探母,昆嵛山便成了它的休息地,民间就有了逢来必雨之说。</p><p class="ql-block">毕竟,秃尾巴老李因镇守黑龙江公事在身,每年只有春、秋之间尚有一点时间回家给母亲上坟,由于时间紧迫,来回都是雷鸣电闪,风暴雨狂……</p><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每逢下大雨,刮大风时,人们不禁要说:“秃尾巴老李回家给他老娘上坟来了。”</p> <p class="ql-block">户外登山,从敬畏开始。没有哪一座山峰,能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冒险,所以一定要敬畏自然,重视每一座山峰;量力而行,安全第一,不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才是我们户外人的最终目的。</p><p class="ql-block">1月28日上午九时许,带着敬畏之心,驴友们抵达了昆嵛山南麓姑子洞,开启了踏雪寻访秃尾巴老李神茔,祈福莲花盆的登山之旅。</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户外登山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运动,不过若是现在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普及,逐渐打破了人们原有的沉寂思想,已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登山大军中来。</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整天伏案工作,让人很容易出现疲劳感,而到达山顶呼吸新鲜的空气,则能使你感觉到回归自然的喜悦,紧张的大脑顿时放松下来,从而有了创造性思维的出现,以此便打开了想象力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登山的队伍有新驴,强驴,弱驴,尤其是年轻的美媚们,登山速度很快,一点也不显的累,可以看的出,她们是多么的开心快乐啊!</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石阶小路上山,路面早已被积雪覆盖,有的地方看似很是平坦,但实际上却隐藏着诸多危险,坑坑洼洼的很容易让人摔倒。</p><p class="ql-block">踏雪登山虽有危机,但是大家却并没有被此所吓倒,不畏艰辛一步一上继续前行。一路上的风景如诗如画,让人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中,感受着生命的力量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了一个山头,遥望满山遍野的雪,让人感受到冬天的神奇,好似仙女头上的白头巾,盖在了大地上。</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片雪白的神秘世界里,大自然则呈现出独特的诗意之美,感觉一切都是梦幻般的神奇,将这峰峦雕琢得像模像样,简直是天工巧夺的璇旎。蜿蜒曲折的盘山路,由山根逐步旋绕而上,像一条巨龙一样,任由人们踩着它一步步攀登。</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风凉嗖嗖的,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意境,吹走了所有的燥热和疲倦,一股自豪之情涌入心头,说不出是有多么的畅快,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胜利了”,快给自己点个大赞!</p> <p class="ql-block">看摄影师这标准的站姿,就知道是在调节镜头,瞅准时机认真的抓拍!</p> <p class="ql-block">好了,第一座山峰已完美登顶,那就来张合影宣告一下小小的胜利吧!</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停留之后,沿山路继续前行,发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面小旗,旗子上有明显的防火标语,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秋冬季节,到处是枯草干枝,防火标语能插到深山老林里来,说明防火形势相当严峻,不得不佩服,那些巡山人员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上山的小路,经过雪后的洗礼并不太明显,有的地方需趟溪而过,有的地方走着走着就被荆棘杂木所拦,只有凭感觉找路,才能回到正道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户外登山,一定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前后相互照应, 千万不要逞强埋头猛走,这样会大量消耗体力,毕竟欲速则不达。</p><p class="ql-block">登山时最好的速度,是边走边聊而且又不喘,注意保持脉搏不要超过90-120/分钟,必要的时候,还可调匀呼吸,避免岔气,而且一定要深呼吸才行。</p> <p class="ql-block">行进到一处冰瀑前,但见朵朵冰花晶莹剔透,串串冰凌如翠似玉,像散落在山谷里的无数块玻璃,在太阳的照耀下反着光,活似一个童话般的水晶世界,美得让人心醉。冰瀑下泉水潺潺,如歌如诗,在山谷小溪间跳跃,绽放出生命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大家被这漂亮的冰瀑美景吸引,纷纷驻足打卡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以前山上根本没有路,只是凭感觉记忆才能找到莲花盆,由于人们对秃尾巴老李的崇拜热情持续不减,前来祈福的人也越来越多,便形成了一条不太明朗的狭小土路。因往来登攀穿梭于灌木荆棘间,时不时还有峡谷沟壑挡道,使得这条路非常的难走。</p><p class="ql-block">为群众所想,便有善心人士自发的,利用空闲时间修筑盘山路,日复一日,这条台阶路工程顺利完工,时过多年依然完好无损,为大家登山祈福提供了诸多方便。</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平面岩壁上,明确的刻有盘山路修筑竣工的日期,2011年4月21日。后来人们就以莲花盆命名,给这条路叫做莲花盆路。</p> <p class="ql-block">峡谷中有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时而波平如镜,时而奔腾不息,总能将它的秀美展现眼前。小溪清澈如玉,水草和沙石都清晰可见,宛如一幅生动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踩着沙砾跨过小溪对岸,发现雪地里竟然有条细管,顺着峡谷一直通到冰瀑的根部。这想必是人们在此取水的水管吧,都说山泉水好喝,没想到输水管居然都延伸到大山里了。</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几道台阶再往上攀,就是传说中的莲花盆了,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心中按捺不住的喜悦,高声大喊“莲花盆,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莲花盆实际上是一处形似凹盆的地方,因其内有一块很像莲蓬的岩石,人们便亲切的称此地为莲花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清老祖来昆嵛山云游,也不知哪位老祖临走时,竟忘记带自己打座的莲台了,日久方长莲台便化作了莲花石,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了莲花盆。</p><p class="ql-block">据说明朝时期,就有于姓人自沧州迁到此地,并修建了三清老祖庙,之后便广收门徒宣经布道。</p><p class="ql-block">莲花盆一带过去有许多石碑,其中有块青石碑,高约八九十公分,宽约五六十公分,曾有人看到过碑铭,详细记载了许多相关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三清老祖庙被毁后,石碑也都被人推到了东面的深沟里,而建庙用的砖则被山下的百姓,背下山去盖了饲养院。</p><p class="ql-block">关于莲花盆的传说很多,这一带旧时常有大蛇出没,人们称它为小龙,并有民间谚语传颂,“小龙,小龙,仙凡下界,三日一风,五日一雨,风调雨顺,年年都是好收成”。</p><p class="ql-block">据传,曾有一年轻人上山拾草,在莲花盆以北,西双顶前的一片洼地处,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这里的荒草迅速向两边分开,露出一条两丈来长、水桶粗的大蛇。当时年轻人急忙尾随而去,却发现大蛇在莲花盆一带消失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此外,民间流传有神龙护法七步莲花之说,表明龙和莲在一起,通常有一种密切性的表达方式,是力量与美丽的结合,是幸福祥瑞的象征。从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美好的追求。</p><p class="ql-block">莲花盆内既有神龙,又有莲花,那么到莲花盆祈福,就更带有一番寓意了!好了,话不多说,还是让我们一起,在莲花盆打卡留念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通往莲花盆内的唯一隘口,居然有一雄狮守关!瞧,那嘴、鼻子、额头形象特别逼真,不知是天上哪路神仙的座驾移位到此!</p> <p class="ql-block">从隘口走出不远,便见左侧有一处残垣断壁,据传是龙母庙,旁侧还有龙母坟,里面安葬着秃尾巴老李的母亲。</p><p class="ql-block">不过也有的说,文登回龙山上的龙母坟,才是真正的龙母坟,这龙母庙旁的龙母坟,埋葬的只不过是秃尾巴老李的断尾而已(就是人们传说的秃尾巴老李神茔)。</p><p class="ql-block">秃尾巴老李每次回来探母,必到昆嵛山停留一番,一则是看看自己的断尾在不在,二则是长途跋涉正好休息。</p> <p class="ql-block">位于文登宋村回龙山上的龙母坟规模较大,传说因李龙王常现于文城西南,宋村附近的一座“金”字形山上,此山遂改名为“回龙山”。</p><p class="ql-block">自康熙五十三年,在此建起李龙庙和龙母坟以后,人们对秃尾巴老李的崇拜愈加浓烈。特别是道光帝加封李龙王后,回龙山上的香火则更加兴旺。有证据是文登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知县欧文详请神龙封号文》。</p><p class="ql-block">为纪念李龙和龙母溥惠佑民的恩德,当地百姓每年都会在回龙山上举办山会,回龙山会也是年复一年更加的兴隆。</p> <p class="ql-block">回龙山会每年自农历三月初一开山,初二是龙母诞辰日,传说李龙王必回乡拜母,当地善男信女便蒸上了特大饽饽,带上供品来到回龙山,祭典龙母祈福许愿。</p><p class="ql-block">自清晨开始,回龙山上便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方圆百里的群众,浩浩荡荡的从四面八方赶来祈福,一时间回龙山上香火不断,游人数万,山会规模十分宏盛,活动直到掌灯时分才结束,这个习俗,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到现代。</p> <p class="ql-block">除了三月初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八,也是李龙王的生日。虔诚的乡亲们齐聚回龙山,为李龙王庆寿,上山烧香上供,祈求李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渔民、船工则要求神龙保佑平安。</p><p class="ql-block">近些年又有了耍狮、舞龙、大秧歌等精彩汇演前来助兴,为回龙山会又增添了,一份浓郁的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当属黑龙大战白蛟了。</p><p class="ql-block">黑龙江原名萨哈江,沿江两岸住着许多闯关东的移民,其中以山东人最多,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后来飞来一条白蛟,把这条江更名为白龙江。它兴风作浪,祸害沿江百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此事上报朝廷,皇帝震怒,欲派兵收服,后经山东文登籍大臣丛兰举荐李龙,奉旨除害。于是李龙便来到江边,与白蛟进行了一场恶战,由于李龙年轻力单,再加上失去龙尾,功力大打折扣,被白蛟打败,逃往山中。</p><p class="ql-block">李龙又饥又渴,于是便走进一户人家,遇见一老者,经过攀谈,知道老者也是山东人,便把来历告知老者。</p><p class="ql-block">老者听完他的经历后,说道:“你即是奉旨来为民除害,我就发动众乡亲助你一臂之力吧。据说白蛟很怕石灰石,若你再次与白蛟打斗,饿了时就浮出水面,乡亲们就给你扔馒头,为你补充体力。当白蛟浮出水面时,乡亲们就扔石灰石,石灰石遇水产生气体呛眼睛,影响白蛟的视线,你就趁机偷袭白蛟将它打败”。</p><p class="ql-block">李龙听了非常高兴,便在次日再战白蛟,众乡亲也前来助战。二龙相见分外眼红,厮杀一处天昏地暗。众乡亲恨透了白蛟,看李龙浮出了水面,就立即扔馒头,若是看白蛟浮出了水面,就使劲扔石灰石。</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二龙鏖战了三天三夜,在众乡亲的相助下,李龙最终战胜了白蛟,白蛟落荒而逃,从此不再来犯。李龙也就是黑龙,帮助众乡亲重建家园,安居乐业。众乡亲为了感谢和纪念黑龙的功德,便把白龙江改名为黑龙江。</p><p class="ql-block">黑龙江就此得名,后来黑龙顺应天命,便司守黑龙江了。为报答众乡亲相助,造福家乡,黑龙便把当地的土地,全变成了黑土地,肥沃的黑土地,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p> <p class="ql-block">据说,黑龙因与山东老乡有深厚的渊源,在黑龙江上凡载有山东人的过往船只,到了江心,秃尾巴老李就会送上一条大鲤鱼。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若没有山东人那就很难说了。</p><p class="ql-block">因此即便没有山东人,船上的人也会代为回答,“有啊”。那跳上船板的大鲤鱼,当然谁也不吃,船家双手捧起,向着乘客喊道:“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了!”然后再放回江里,这风俗直到民国时期还保持着。</p><p class="ql-block">黑龙非常眷恋母亲和家乡,每年山东大旱不雨,他总会想办法给老家行云布雨,只不过有时来得急了,会携带来黑龙江的冰碴子,即下雨时有冰雹。</p><p class="ql-block">逢有冰雹时,人们就会联想起当年黑龙被菜刀砍伤的情形,于是便扔菜刀吓唬吓唬黑龙。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黑龙带来的都是为人所喜的及时雨。</p><p class="ql-block">因此,山东各地均有为纪念“秃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庙宇,现存最早的应该是,即墨县城东边不远的龙王庙,至今庙中还保存着,明清时期求雨用的令牌。</p><p class="ql-block">秃尾巴老李是个孝子,民间有“龙不离母”之说,所以龙王庙附近,往往又建有龙母庙。因此,许多地方还兴起“龙王山会”或“龙母庙会”。在黑龙江当职的黑龙,家乡情结总是难以割舍,便在闲暇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人们便把那汪水叫做“回龙湾”了。</p> <p class="ql-block">秃尾巴老李的神话传说,与文登回龙山的渊源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p><p class="ql-block">山东《一统制》载有,昌阳山又名巨神山,在文登城西南三十里,山有巨神龙。自汉已著灵异,建祠山上,曰“巨龙神祠”,后在战火年代被毁。</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请,为秃尾巴老李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这种亲笔御题,皇家敕封的现象,在全国的李龙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文登《光绪志》载,自汉以来,昌山之名亡,昌山之神龙亦失所在。为保护和传承李龙文化遗产,当地民众于近年又重修巨龙神祠,更其名为神龙观。</p> <p class="ql-block">有关李龙王的敕封,早在大明弘治年间就已经有了,据说明孝宗皇帝朱祐樘,得知秃尾巴老李勇斗白蛟为民除害之事,便亲自敕封秃尾巴老李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总龙王之职,专管江河治理水患之事。得皇封后,李龙王便四处巡视江河湖海,恪尽职守为民办事。</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又敕封李龙王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黑龙王”;清末慈禧太后每年六月初八,都会派遣特使前往回龙山,为李龙王上供祝寿,并封“九江王”。</p><p class="ql-block">现今孝宗皇帝御赐的九江王之碑篆,也早已不知去向,现仅存碑头,存放于神龙观外。</p> <p class="ql-block">简短解说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我们继续探寻莲花盆的龙王庙,它位于龙母庙后方不远,不知何年被毁,现也只剩下残垣断壁了。正房屋外有相当大的一块院落,石墙砌筑基本可见,据说先前还有巡山人员陋居于此。</p><p class="ql-block">这座龙王庙,传说是非常有灵性的,很早以前,有乳山白沙滩的渔民出海打鱼,船到海中突遇狂风,随时都有可能翻掉。于是情急之下,一个渔民祷告,求莲花盆的龙神保佑平安,并以此许诺,实现愿望后会重修龙王庙,这艘船最终得以平安返回。</p><p class="ql-block">回家后,这个渔民就与村内的其他人一起,出钱重修了龙王庙,据说当时规模很大,场面很盛。</p><p class="ql-block">龙王庙与龙母庙过去香火很盛,每年二月二之前,来这里的烧香许愿的人一直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顺着残墙院落往前走,发现一个似石臼又不是石臼的石窝窝,看样子似乎年代很是久远。再仔细一看,此石窝窝不深碗口粗大小,且无斜坡面不光滑,又没有明显的捶打痕迹,不像是捣粮食用的工具。找来一根相应的树枝插进去,便结结实实的矗立在那里,原来这是个庙前插旗杆用的底座。</p><p class="ql-block">据说庙里原来有两个旗竿,拆庙时被两个年轻人背回家。当天夜里,年轻人突然肚子剧痛,找医生看又找不出原因。父母心知有异,问是不是闯了祸。年轻人说了缘由。父母急忙祷告,说是孩子不懂事,明天一定把东西送回。第二天早早把旗竿送回,孩子的病也不治自愈了。另有一人把庙里的绫布拿回家,当天也是手突然疼痛起来,后来把东西还回去,病也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龙王庙后有一块巨岩,岩体正面有一个很大的洞,洞体边沿公整圆滑,不知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为雕凿而成。洞内十分宽敞,有三座道家模样的刻石雕像坐位其中,雕像身前供品很多,看来到此祭拜的人也不少。</p><p class="ql-block">不知这三座石像,是哪年雕凿而成,也不知他们到底是三清老祖,还是民间传说中的三个神仙,总之无从考究。</p><p class="ql-block">相传明朝时,曾有三个神仙,想到人间择一福地洞天居住,就四处云游。到达莲花盆附近时,看到这里风水不错,决定在此修炼。于是让最小的神仙下去探明情况,结果他寻到一个偌大的洞府就不走了,找好位置修炼去了。</p><p class="ql-block">小神仙许久没回,二神仙赶忙下来查看究竟,见小神仙找了个好位置,他也跟着找了个稍微差的地方去修炼了。大神仙苦等很久,不见两个神仙回来,只好亲自下凡,见他们早已找好地方,却没给他留个位置,气的鼻子都歪了,只好将就着找个地方修炼。</p><p class="ql-block">三个神仙闹笑话,大的坐小位,小的占大位,因此这也成为了民间流传的一个典故了。</p> <p class="ql-block">岩洞旁的防火装备很到位,在一个类似灯杆的顶端,既安装有太阳能电板,又有摄像头监护,还有一个做提示的语音喇叭,只要近前喇叭就会发出明确警告,严禁私自带火种进山,山上祭拜勿使用明火,爱护山上一草一木等安全警示。</p> <p class="ql-block">顺着岩洞往下走,老远便望见一巨石之上,有块呈椭圆状的岩石,其外表如同莲蓬模样,这就是莲花石。</p><p class="ql-block">莲花石,天然造作,荟萃精美,何其绝妙。如此之造奇,这很难不让人相信,必定是仙人之作,才有此物,不然,这么大的石头,又怎会叠罗在这块巨石之上呢。</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昆嵛山,必为仙气之山、福寿之山,见此奇石,当有福也。</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创作简直是鬼斧神工,莲花石下的巨石居然有半边溶洞,可能是两块巨石叠在一起,因为风化侵蚀作用进行得不均匀,才呈现出此形态吧。真没想到如此叠石,竟以这样的方式亮眼。</p><p class="ql-block">这也充分说明几亿年前的造山运动,由于地面抬升,被水流冲击下的岩石也在不断演化,从而形成了山体奇观。</p><p class="ql-block">另外,石头叠起来在宗教中是有说法的,它通常是指玛尼堆,象征着对吉祥和幸福的祈愿。这或许是天意吧,促成这里既有莲花又有玛尼堆,让人们对仙道的信仰崇拜更加深远。</p> <p class="ql-block">看,淡定的思想者,莲花石上来打卡。心若在,梦就在,昆嵛山中任我行;走四方,路迢迢,人生旅途显豪迈。</p> <p class="ql-block">哈哈,俺也坐上莲花台了!我欲成仙 ,快乐瞬间,信念不变,妙不可言;命中情缘,谁知深浅,多点少点,幻为笑谈。</p> <p class="ql-block">顺着莲花石迂转旁侧,原来这里还有一块突兀的巨石,与莲花石间形成一条狭窄的甬道,走到头也没觉得有什么,可之后却发现石下就是悬崖峭壁,险绝异常。</p><p class="ql-block">再回头仔细一看,发现此巨石竟似一条飞跃的大鲤鱼,这可真是巧了,此处既有莲花座台,又有锦鲤飞跃,莫非是南海观世音菩萨也到此仙游过,将她莲池里的鲤鱼仙子也带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令人称奇的是,巨石之下竟有多个神秘的洞穴,洞穴有大有小,整体贯穿连接,由中间和后面的岩体支撑,其它部位则被掏空,东西南北均有入口。有几处洞穴还放有打座的坐垫,也不知是何人经常到此修行。</p><p class="ql-block">如此众多的洞穴,有的是天然形成,有的则是人为开凿而成。一般来说,以前的道士,都愿意找一处僻静之地,开凿洞府潜心修行,并称其为洞天福地。洞天福地论,也是道教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按照道教的解释,洞天福地与大天世界相似,因它位于大天世界的空间中,因而与其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洞天福地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对世人是不敞开的,存在很大的隐秘性。</p><p class="ql-block">洞天福地是道士们的终极修炼场所,从起源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论的形成,与古代先民的神山信仰,以及山居习性有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古时传说的神山信仰,其实是与先民的生活有一定渊源的。很早以前,先民生活条件差,生产能力低下,对修建坚固房屋遮风挡雨渴望至极,因此才到深山开凿洞穴,让他们有了理想的居住地。</p><p class="ql-block">先民通过此种居住方式,很想达到和神明沟通的目的,因而称之为神山,以此来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望。这或许也是古时,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不理解,总爱用鬼神来注释的一种表达方式吧。</p><p class="ql-block">具体有记载注释的仙人传说,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那时无论是强权富贾还是贫民百姓,都在追求得道成仙,甚至有人说见到过仙人,以及与其相关的仙人传说。</p><p class="ql-block">纵观古今追求成仙之人不在少数,但却没人能够成功,只能是通过一些奇观异像,人为的营造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罢了。</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福,唯我天尊!</p> <p class="ql-block">被压五百年,谁来救我!</p> <p class="ql-block">给,几百年没捞着吃的了,来块雪球充饥吧!</p> <p class="ql-block">哎呀!居然还有女悟空!</p> <p class="ql-block">哈哈,大家争先恐后的体验洞居生活,看这各式各样的表演,还真有点专科戏院出身的劲道呢!</p> <p class="ql-block">喂,你们表演完了没有,快拉我上去瞅瞅,俺也想体验一下洞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从莲花石返回龙王庙,再往上行是一处形状奇特的大石硼,貌似一座带檐角的房屋。像这样的大石硼,一般会单独存在于山丘的腰脊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神圣感。</p><p class="ql-block">站在石硼上环目四望,山林幽径唯美自然。如此美景还等什么,赶紧拍个合照打卡留念啊!</p> <p class="ql-block">从石硼上下来,由于岩坡处尚有积雪,必须小心翼翼慢慢行走。其中有块地方很棘手,稍不留神便会摔个仰八叉,吃一个腚呱呱。</p><p class="ql-block">无奈只得一手拽着树枝,一手撑着石硼面,一点一点的挪动下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把石硼缓坡,当做一个天然做滑梯,出溜一声就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神奇无处不在,说来也怪,当我们刚离开大石硼后,莲花盆上空突然出现五条龙状祥云。</p><p class="ql-block">但见蜿蜒的白色烟迹,划过蔚蓝的天空,如同一条条白龙穿行到山顶,过了许久才化作一团团轻薄的烟云,与天空融为一体。大自然的创作真是无处不在,好一个天降祥云!</p><p class="ql-block">太美了,或是人们虔诚的祈福,感动了上苍,五条云龙的出现,想必是在预示年有收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在登山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调整步伐,如若不然将会减低重心,导致无谓的酸痛疲劳。尤其是在大步行进时,膝盖得不到有效活动,乳酸积累过多,就会引起过多的连锁反应。</p><p class="ql-block">小步慢走则可多活动膝盖,有效减少乳酸的积累,从而让其得到迅速释放。切记,登山一定不要慌忙,更不要过多的加快速度,这会破坏有规律的节奏性,很容易引起酸痛疲劳感。</p> <p class="ql-block">过了莲花盆便是山腰,前方灌木荆棘挡道,山路痕迹全无,只能是凭感觉确定方位,摸索前行开出新路。</p><p class="ql-block">越往上走越难行,抬头上望,巨岩耸立,杂木丛生,几无立脚之地。</p><p class="ql-block">此时最具安全感的办法便是,找一处落脚点站稳脚跟,或紧紧抓住灌木枝条,做一短暂停留,祥观路径伺机而上。</p> <p class="ql-block">经过探索及慎重比较,最终确定最佳可行方案,由强驴先行攀爬上去,固定安全点,再用安全绳形成可靠保障。</p><p class="ql-block">大家相互借力,相互支撑,老驴带弱驴,步步为营,齐心协力,掌握一定的登山要领,经过不协努力,终于顺利的攀上了巨岩。</p> <p class="ql-block">在攀登岩坡的同时,还要养成剔净脚下泥土的习惯,登山鞋底的防滑纹比较深,如果泥土太多,就会失去防滑的作用,且增加鞋的重量。</p><p class="ql-block">同时,也会把岩石踩得滑滑的,给后面的队友增加攀爬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困难是暂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胜利的喜悦片刻来临,我们登顶了。攀爬中的小插曲或多或少,没有经历挫折失败,又怎来成功完美,只有征服了,才能体味到登山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对于新驴来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穿越,越出真正的自我,也是户外征程的一次大突破。</p><p class="ql-block">当然,对于今天参与登山的每个人来说,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团队协作互帮互助尤为关键!</p> <p class="ql-block">耶!我们是最棒的!历尽坎坷终到顶,欢歌笑语打卡中!年轻的美媚们用各自的表达方式,留下美好的永恒瞬间!</p> <p class="ql-block">本次登山新驴随行可圈可点,瞧这帅哥表现最为英勇,虽因户外装备没配好,从而使脚底多次打滑甚至摔倒,但他并没因此生畏,继续跟队伍一起前行,直至登顶成功。为此给你点个大赞!👍辛苦了!</p><p class="ql-block">登山不怕路远,就怕你放弃;攀登不怕山高,就怕你跌倒。只要坚持不懈,任何艰难险阻都是以逸待劳,也是会被征服的!所以要在这个极限里,不断地去攀登进取与更好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是抓拍,还是蹭热度,俺咋和美媚站在一起同框入镜!😃</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做短暂的休息补给后,我们开始下山,本计划原路返回,考虑到山脊岩体有融雪,下岩坡湿滑度很大,以安全为主便从山顶侧翼绕行而过。</p> <p class="ql-block">侧翼下山背靠山体的阴面,积雪较深,根本看不到脚底有什么,因此必须小心谨慎步步探索,方能不出任何差错。</p><p class="ql-block">踏雪下山要脚后跟先着地,把脚横着踩在雪地里,那样才不容易滑倒。但山坡很陡,积雪很厚,不经意间,就会滑倒在斜坡的雪地上。</p><p class="ql-block">待下到平缓地带时,脚下已无杂草和碎石,便顺着腰脊直行,最终探出一条可行之路,才放心大胆的往山下而去。</p> <p class="ql-block">虽说找到了可行路径,但下山时一定要掌握几个要领,不要跑,不要跳,速度要放慢,且要小心翼翼,若是下山猛冲,那么相对而言,对于膝盖来说,那是最致命的。</p><p class="ql-block">有绝大部分残废的猛驴,都是因为这个不注意,才造成了终身的遗憾。而需要我们正确的下山方法则是,重心偏后并稍降低,前脚站好才能把重心移过去,要永远有一只脚支撑在地面上。</p> <p class="ql-block">一路同行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当发现有队员偏离轨迹,或事先预定路线时走岔路,要及时回撤找到正确的路线,不要在未知地形处硬闯,否则就会迷山。</p><p class="ql-block">对于刚刚探索的路线,一定要在走过的地方放上标记,一是方便走错路后,回返时能够顺利找到原点,二是可以帮助掉队的驴友找到队伍。</p> <p class="ql-block">爬山犹如人生之旅,沿蜿蜒山路向上,追寻内心的平和与喜悦。</p><p class="ql-block">踏雪而归,感受冬日暖阳的抚摸;美丽心情,沉醉于下山之旅;穿越丛林,领略自然无限美好。沿着曲径小路悠幽而下,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一路走回,呼吸清新凉爽的空气,心胸开朗。沿途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又回到莲花盆下的那条小溪,此时的溪水因冰雪融化,比来时明显多了,但见清澈的溪水顺着岩坡,奔腾下流,水花飞溅,犹如洁白的梨花,飘飘落落于溪涧,颇具形象。</p> <p class="ql-block">快到山下时,偶遇两位登山者,我好奇的问他们,怎么此时上山来,他们说是在这里工作的,要放假了,趁下午休息时间,特意上来拜拜秃尾巴老李。</p><p class="ql-block">如此看来,人们对秃尾巴老李的信仰崇拜,其深远影响力确实不小。</p> <p class="ql-block">终于回到山下了,沿途的风景虽然秀美富有诗意,但路途的艰辛令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白雪覆盖下,清晰看到一排走过的足印,因长时间的踏雪跋涉,雪水已将鞋子打湿,但并未影响我们胜利的庆祝,完全沉醉在成功穿越的喜悦中。</p><p class="ql-block">祈福莲花盆,一直是我心愿望,今天终于得以所偿。此行虽然有些疲惫,但却不失驴行乐趣,沿途风景尽数领略,见证了户外生活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户外登山不仅是在挑战自我,也是一种追求,以及个人成长经验的重要途径,给予了心理上的平衡和放松,很好的调节了情绪,并激发了对大自然未知事物的渴望。</p><p class="ql-block">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更有一种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