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b06fbb">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我?<br> 一张曾被战火燎了边角的祖屋图,能否从中发现祖先的辉煌?<br> 这张已经发黄的百年地图所展示的宏大祖居,到底在哪里?<br> 就让我们抹去厚厚的历史尘埃,从湮灭在时代风雨中的伍家花园开始,追寻顺德大良伍家的传奇故事,揭开一段沉睡百年的家族命运史!</font>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十六章 病公酲醉说旧事,健夫幽幽话为官</span></h1><p class="ql-block"> “嘭!……啪!”一只“二踢脚”突然在伍文祥身边被点燃,然后“嗖”地飞上天空炸开。天空中也有无数的礼花在绽放,不远处一连串鞭炮正在爆响。阵阵火药味混合着煤烟味随着烟雾在街头巷尾飘荡。</p><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正月十五,北京街头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照得街道红红火火,满城都是喜庆的色彩。没有广州花街鲜艳的鲜花,没有南国路边绿色的丛林,却有着京城耀眼的烟火和争奇斗艳的灯笼,特别是不少龙形灯笼,彰显出龙年的特色。伍文祥和龙健樟等几个顺德来的考生,一路上一边抬头张嘴吃惊地看着天空中的烟花,还要一边小心地绕过结冰的道路和路边的积雪,这完全不同南国的元宵气氛让顺德考生大开眼界,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眼前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酒楼灯火通明,酒楼的金字招牌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一个身材壮硕,脸庞圆润饱满的年轻人正带着满月般温润的笑容热情地在门口迎接着来自家乡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这是伍文祥的老朋友,广雅书院的同学,一起被当年广东学政张百熙看中的才子,三年前被保送进国子监读书的优等生——罗敦荣。来北京三年,已经相当熟悉北京了。今天特地做东请来自家乡的同学老友喝酒叙旧,作陪的还有几个在做京官的顺德老乡,特别是刚中进士的翰林院庶吉士温敏夫。尽管这时才二十五岁的温翰林还没有做溥仪的老师(帝师),但翰林院的身份已经让顺德举子们敬仰和羡慕。</p> <p class="ql-block"> “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家乡话分外亲切,顺德音特别悦耳。几个顺德考生来京这些天只能说蹩脚的官话(普通话),憋了一肚子的言语无法言说,今晚终于可以畅所欲言了,加上热情的罗敦荣的笑脸,大家多日来在京城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终于开始放松了起来。家里多人曾做过京官,来自顺德大良龙氏家族的龙健樟还学说了几句翘舌的北京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一番谦让之后,各自落座。酒杯已斟满酒,酒香在房里弥漫,店小二刚送进来的北京烤鸭的诱人香味引得众人鼻翼翕动。</p> <font color="#167efb">北京烤鸭</font> <p class="ql-block"> “欢迎远道而来的乡里!”罗敦荣高高举起酒杯,一番祝酒词后,大家一起举杯一饮而尽。“哇!”第一次到京城的几个顺德举子辣得直深舌头猛吸气,引得罗敦荣、温敏夫等人的大笑。这北京二锅头的清香口味对于喝惯广东米酒的顺德举子来说一下子还难以适应。伍文祥平时酒量还不错,但这一杯酒下肚,感觉整个食道都火辣辣的烧,只觉全身燥热,头上冒出汗来。</p><p class="ql-block"> 罗敦荣来京城三年,虽然癸卯秋闱才中了顺天乡试副榜,但由于为人豪爽热情、乐于助人、喜交朋友,加上父亲和堂哥在京为官多年,老友故旧很多,因此很快跟京城各级官员打成一片,常常一呼百应,俨然在京顺德“北漂”的召集人。在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相似年纪的人,有些还是多年的老友和同学,几杯酒之后,大家已经彻底放开,酒桌气氛越来越热烈。</p><p class="ql-block"> 大家兴奋地聊着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近年广州、顺德的事情,说着天桥杂耍的艺人、街头遛鸟的贵族、门口要饭的乞丐、路边的冰糖葫芦……罗敦荣也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起自己刚到京城的时候看到听到的义和团的事情,以及北京城里的奇闻轶事。</p> <font color="#167efb">天桥杂耍</font> <p class="ql-block"> 突然,全场静了下来,因为一个举子不合时宜地问起了对时局的看法,这个问题让大家一下子都沉默了。尽管罗敦荣、温健敏夫、龙健樟、伍文祥等几个人未来将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但这个时候明显几个京官不想谈及这个话题。</p><p class="ql-block"> 为了打破尴尬,伍文祥赶快打听起了在朝廷里做官的日常,这些即将踏入官场的“准官员”们都很想知道,于是都好奇地看向翰林院的温敏夫。脸型瘦削,棱角分明的顺德龙江人温敏夫一直话不多,这时用阴鸷犀利的目光扫了大家一眼,最后看向罗敦荣幽幽地说道:“演好自己的角色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大家回味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时罗敦荣又兴奋了起来。来京城几年,罗敦荣狂热地爱上了京剧,经常出入剧场,参与演出和编写剧本。这时罗敦荣站起来,粗大的腰肢优雅地扭腰侧身微蹲,回眸一笑,伸出兰花指,摆出了一个京剧旦角的经典姿势,惹得大家一阵喝彩……</p> <font color="#167efb">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剧照</font> 曲终人散。酒气熏人。大家互相搀扶着摇摇晃晃走出包间。从温暖的酒楼出来,一阵寒气陡然袭来,让大家顿时酒醒了三分。街头不停燃放的烟火光照在一个个红扑扑的脸上,辉映得脸色更加鲜红。<br> 尽管天上烟花璀璨,五彩缤纷,街上灯笼高挂,绚丽多彩,然而地上却是冰雪混杂,凹凸不平。泼洒的污水和白天融化的雪水,到了晚上都结成了冰,表面被尘土和烟煤灰遮盖着,根本看不出来。<br> 众人互相抱拳作揖,挥手告别,然而刚走没有几步,伍文祥一不小心踩到了冰上,一下子滑倒在地,头也被磕了一下,疼得龇牙咧嘴。尽管有些眩晕,但好在有厚厚的棉衣衬垫没有受伤,罗敦荣赶紧上来扶起了伍文祥。<div> 伍文祥趔趔趄趄地站了起来,感激地望向罗敦荣。然而这时却陡然感觉到,罗敦荣的眼里已没有了刚才慷慨激昂、激奋热烈、情绪高涨的情绪,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朋友亲切的关怀,对前途渺茫的悲怆。<br></div> <font color="#167efb">北京的城墙</font> 罗敦荣帮伍文祥拍去了沾在身上的泥灰之后一语双关地告诫伍文祥,在京城“行走”非常不容易,要小心地上的暗冰、积雪和石头,这里可不比南国的莺歌燕舞,春暖花开,百花齐放,而是暗流涌动,暗冰隐藏。<br> 伍文祥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再次感激的看了看老友,然后挥手抱拳离开,融入到嘈杂的街巷,消失在弥漫的烟尘之中。<br> 刚刚升起的一轮圆月被飘来的一大片浓烟遮掩了大半光明。在灯笼映照的酒楼金字招牌下,只剩下罗敦荣挥手的孤独身影……<br>(未完待续) <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xuat0c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伍家花园兴衰录(一)</a><div><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lt9oem?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伍家花园兴衰录(二十五)</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w5lxqo?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伍家花园兴衰录(二十七)</a><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背景资料————</font></h1> <font color="#167efb">罗瘿公(1872-1924)</font> <ul><li><font color="#167efb">罗瘿公</font></li></ul><font color="#167efb"> 罗瘿公(1872-1924)生于顺德大良一个仕宦世家,名惇曧,字孝遹,号以行,又号瘿庵,晚号瘿公。少年时代就读于广州万木草堂,与陈千秋、梁启超等同为康有为弟子。后转到广雅书院,才华受广东学政张百熙(戊戌因为举荐康有为获罪)的赏识。1899年27岁时获选优贡保送上京,入国子监深造。33岁应考经济特科(清末朝廷用以选拔"洞达中外事务"人才的特设科目),成绩优秀,获授邮传部司官。辛亥革命后,历任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袁世凯称帝前夕,瘿公退出官场,卖文卖字为生。1924年深秋辞世,年仅52岁。病笃前,立下遗嘱不许家人把自己生平所任官职写入墓志铭,墓碑只写"诗人罗瘿公之墓"。<br> 瘿公性情风雅,性喜交游,到北京后,才艺很快脱颖而出,誉满京华,其长年出入名流聚会场所,人称"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他无分贵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特别热心扶持青年才俊,时人有"名士经纪"之誉。除了程砚秋,齐白石与徐悲鸿都得到过他的帮助。</font><br> <font color="#167efb">温肃(1878-1939)</font> <ul><li><font color="#167efb">温肃</font></li></ul><font color="#167efb"> 温肃(1878-1939)字毅夫号檗庵、清臣。出自广东顺德龙山温氏一族。<br> 曾为清溥仪帝师。1902年中举人。次年举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散馆授编修。继任国史馆、实录馆协修官。1910年补授掌湖北道监察御史,任内上疏弹劾权贵达官。民国成立后,游说各地效忠清室。1917年张勋复辟,被授都察院副都御史。失败后归里。1922年后追随溥仪,曾"奉旨"在南书房行走。1929年授聘在香港大学教授哲学、文词两科。晚年因病告假归乡。1939年病卒。谥文节。刊行有《贞观政要讲义》、《温文节公集》等。</font><br> <font color="#167efb">龙建章(1872-1925)</font> <ul><li><font color="#167efb">龙建章</font></li></ul><font color="#167efb"> 龙建章(1872-1925),字伯扬。广东顺德大良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出国考察宪政大臣参赞、邮传部郎中、电政司司长等职。民国初年任北洋政府邮传局局长、交通部总长。 清末民初交通系 统理国家经济命脉,龙与叶恭绰(字誉虎)并称交通系"龙虎二将"。1910年,京师官员邮传部候补参议龙建章上皇帝万言书,历数"军机大臣不负责任之过",认为:"欧美责任内阁之政体,实为治平之首基,组织不可稍缓。"(《龙参议建章上皇帝万言书》,《申报》1910年11月23日,第1张第3、4版。)<br> 1915年筹安会甫一成立 ,龙建章更正面反对帝制复辟,致电徐世昌,要求取消筹安会。 9月1日,他密电徐世昌"请求中央取消筹安会,以释群疑"。 他接到段芝贵等人的密电后,9月6日再次密电说:"人心可静不可动,若既动矣,静之甚难",目前应"群策群力,聚精会神",解决"军国民及人民生计等类"问题,"至国体问题并无研究价值,俟天下太平再行提议"。最后他说:"建章赋性愚戆,不识时务,以为今日天下正大有可为之时,若因此停顿,殊为可惜,故期期以为不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不下数千言。</fo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