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半天下——伊朗风情(3)

勇者

Esfahan – Half of the World 发源于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脉的斋央德鲁德河,在伊朗高原上千回百转,自西向东流淌而下,一路奔流到下游河谷地区——伊斯法罕。 <h5>通向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的单向双车道高速路;由于伊朗的能源丰富、便宜,沿途都有路灯照明。</h5> <p class="ql-block">一座城市有了水便有了灵气,就像塞纳河之于巴黎、哈德逊河之于纽约,更不用说水比油贵的伊朗高原了。这条“赐予生命”的母亲河从伊斯法罕的主城区穿流而过,把古城一分为二,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滋养了两岸勤劳勇敢的雅利安人后裔;她使伊斯法罕富甲一方,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距享有“伊朗屋脊”之称的沙赫尔库尔德东北约100公里,我初识伊斯法罕的故事,便是从她的桥开始的。</p> <h5>欧米德说,过了这座人头形山包,伊斯法罕就不远了。</h5> 2000年4月6日,当地时间午夜时分,我与工程师团队首次飞抵伊朗首都德黑兰。东道主莫拉德•普尔家的老二阿里和波斯语翻译欧米德在梅赫拉巴机场接到我们一行,连夜驱车载着我们朝着伊朗西部奔去。<br>德黑兰距沙赫尔库尔德540多公里,有省道、国道相连,不仅路况很好,而且还有路灯照明。郎朗月夜下,汽车在沙漠中的高速路上向西疾驰,中途在服务区休息了几次;约莫第三次休息时,天色已经大亮。这时,欧米德告诉我:现在到伊斯法罕了,我们进城去看看吧。 <h5>伊斯法罕街景——用小黄砖修筑而成的一楼一底的商铺。</h5> 车子驶下高速,拐进伊斯法罕城区。把车停好后,他带着我们来到一条大河边,眼前顿时展开一条玉带式的河流和一座黄色的桥梁。欧米德介绍说,这是斋央德鲁德河(Zayanderud River),发源于我们省;这座桥叫三十三孔桥,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和同事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浅黄色孔桥静静地横卧在水面,桥下碧绿的河水缓缓流过,桥上熙熙攘攘,桥头有人喝茶聊天。我立刻拿出相机,以桥为背景,先给同事们拍照,又给他们和阿里拍了合影,随后同事又给我拍照。拍完照,欧米德说道:快!我们下桥去,阿里把茶都给我们点好了。 <h5>2000年4月7日早上,在古朴美丽的三十三孔桥前,我为同事程浩和东道主家的老二阿里拍了到伊朗后的第一张合影。</h5> <h5>随后,在同一位置,同事也为我拍了到伊朗后的第一张照片。</h5> <p class="ql-block">来到桥下,才发现别有洞天——脚下是迂回曲折的甬道,河水欢快地流着,给桥洞里带来丝丝凉意;用小黄砖砌成的桃尖形孔顶和墙体上装挂着各式挂毯、老物件、书画作品和照片;人们坐在一起,边喝茶边抽着水烟聊天。我和同事连连惊呼:好安逸哦!</p> <h5>在凉爽的桥洞里,我为同事拍了到伊朗后的第二张照片。</h5> <h5>在同一位置,同事也为我拍了到伊朗后的第二张照片。</h5> <p class="ql-block">在桥下喝了一壶加糖红茶,我们继续赶路。在车上,欧米德像导游一样,用他那有点美语味的英语向我介绍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原来,伊斯法罕(Esfahan)一名源自波斯语“斯帕罕”,是“军队”的意思;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是伊斯法罕省的省会,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4、5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an Dynasty)时期,多次成为王朝首都。为南北来往所必经之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 </p> <h5>立在桥头花园里的大桥建造负责人、阿巴斯一世的大臣阿拉维尔迪•可汗的雕像。</h5> 三十三孔桥(Sio Seh Pol Bridge),又名阿拉维尔迪•可汗桥(Allahverdi Khan Bridge),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为萨法维王朝时期设计建造的最著名桥梁之一。 在沙赫尔库尔德郊外的哈夫射箭(Hafshejan)工作期间,我又有机会来到伊斯法罕。因此,便有更多的时间与这里的大桥有了亲密的接触,有机会近距离观赏它们的英姿,了解它们的历史,倾听它们的故事,感受它们的气息,捕捉它们的美丽..... 第二次来到斋央德鲁德河边,是东道主组织我们和厂里的工友来郊游;在三十三孔桥的下游不远处,我们又看到一座更为美丽的桥。哈米德告诉我,这叫哈鸠大桥,也有很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当时他的英语有限,而我才学了几句波斯语,所以对这座桥的历史和细节并没有更多的了解。 <h5>2000年5月6日中午,我拍的第一张哈鸠大桥照片。</h5> <h5>同时,同事也为我在哈鸠大桥前拍了一张留影。</h5>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我与欧米德到德黑兰机场去接同事,路过这里,见时间还充裕,便又来到河边。欧米德用他流利的英语给我描述了三十三孔桥的建筑特色及其在伊斯法罕的地位;他自豪地说,我学英语时就知道,英国作家罗伯特·拜伦,甚至将伊斯法罕列为如雅典和罗马般稀缺的存在,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p> <h5>2000年5月12日,我为年轻、英俊的欧米德在三十三孔桥前拍了一张照片。</h5> <h5>随后,欧米德又为我和司机在同一位置拍了一张合影;高原强烈的阳光照得我睁不开双眼,同事们都说我也变成了波斯人。</h5> <p class="ql-block">后来,欧米德专门找来几本书,让我进一步了解伊朗的历史和文化。他边翻书边向我介绍这几座桥的历史:三十三孔桥是伊斯法罕最漂亮的桥梁,修建于1599年到1602年,长298米,宽13米,呈双层结构,共有33个拱,故名三十三孔桥。它是一个多功能的建筑,既是桥梁又起水坝作用。下层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洞依次排列,整齐划一,横跨斋央德鲁德河两岸,桥洞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形成浑然闭合的圆孔。我们祖先以超凡的智慧,用一匹匹看似普通简单的小黄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迹。</p> 每个拱门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展示了伊斯兰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层是造型独特的桥洞,其中别有洞天,有茶馆、小卖店等,还有年轻人演奏乐器,唱着伊朗民歌;河水在脚下的迂回甬道中流过,给人非常舒适凉爽的感觉,特别适合夏天在此乘凉、发呆。<br> 二层有人行步道,人来人往,充满生活气息,是伊斯法罕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旅行者接触当地百姓、与他们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生活的好地方。 桥洞悠长深邃,桥腹中每一个桥洞下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或是结伴谈心的闺蜜,或是吞云吐雾的抽水烟男人,或是聚餐聊天的朋友,或是弹奏达尔引吭高歌的青年,或是腼腆少女躲闪的目光。但他们不会拒绝你的镜头,他们会对你笑脸相迎,他们会朝你热情地挥手,每一帧画面都记录着最真实的、属于他们的日常生活。 而桥上构造更有讲究,桥面被侧面两排三米高的墙面夹裹,墙面上每隔两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门,外侧有一米左右宽走廊贯通两岸。如今,三十三孔桥禁止车辆通行,桥上有很多观景休闲的游人。 <h5>2010年5月,学会用单反相机取景构图的欧米德,在三十三孔桥前为我拍了这张留影。</h5> <h5>我又为欧米德拍了一张留影。</h5> 桥面和桥孔之间有一条长长的甬道,走在甬道中间左右是水,脚下是水,顶部遮荫,十分凉爽。枯水期河床干涸时,行人可以走上河床游玩。 <h5>一对双胞胎姐妹从桥孔处飘出,大方地从我的镜头前走过。</h5> 夜幕降临,灯光打在桥孔上,暗蓝与橙黄交汇,又使三十三孔桥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旱季无法见到河水倒映下的桥梁,枯水期的河床干枯开裂,倒是给人们提供了从正面拍摄桥洞夜景的机会,有得必有失! 欧米德说,斋央德鲁德河发源于我们省,是沙赫尔库尔德的母亲河;它流到下游的伊斯法罕地区,自然也成了伊斯法罕的母亲河。在这里的河段上,先后建有11座桥梁连接两岸居民往来,其中最著名的桥梁就是三十三孔桥,最有故事的桥则是哈鸠大桥。 <h5>哈鸠大桥——斋央德鲁德河上靓丽的倩影。</h5> 哈鸠桥(Khaju Bridge)建成于阿巴斯二世时期,全长仅132米,宽14米,共有23个桥孔。与三十三孔桥不同的是,它的桥墩下筑有一道低矮平坝用于调节河水流量,雨季水大时河水越过平坝顺利通过桥洞,旱季时平坝可以拦截水流,起到蓄水的作用。桥身主体由两个互相垂直交错的拱形构成,站在下面可感觉到它的雄伟庄严。 <h5>人们在哈鸠大桥下纳凉、戏水;河道里看不到白色污染和垃圾。</h5> 哈鸠桥也创造了功能与美学的双重奇迹,在桥的中间,还有两个很大的亭子,是萨法维时期国王举行盛典的地方,叫做“国王会客厅”。国王的位置在桥中央,而每个大臣各占据个孔洞,观看盛典。据说在盛夏季节,阿巴斯国王还会下到河面,在甬道中与百姓们一起泼水嬉戏,与民同乐。 <p class="ql-block">夜幕下,拱桥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漂亮、迷人。桥洞里不仅透射出暖暖的灯光,更有街头艺人在桥头、桥下歌唱;情侣们则坐在一起甜言蜜语.....这是一幅多么美好而富有诗意的场景啊,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p> 在过去20多年间,我多次来到伊朗,来到沙赫尔库尔德;相机也从胶片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每次路过伊斯法罕,我总要到河边看看,在这里停留、游玩一会儿,或拍下一些照片,或坐在桥下吃几牙用河水冰镇过的西瓜、喝一杯“然姆然姆”圣泉,或与当地人攀谈,感觉无比惬意美好! 有一次,在河边,我们遇到一个大学生。他主动用英语向我打招呼,问我是不是日本人。当我告诉他我是中国人时,他高兴地作了自我介绍,说他是外地来这里旅游的,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想把自己的感叹和赞美表达出来。他深情地望着三十三孔桥,说着说着就激动得忘了英语,对我说了一大段波斯语,欧米德翻译出来的大意是“真主多伟大啊,创造了这么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在我们伊朗,干涸的土地、荒漠戈壁,举目所见,像这样美丽的河流缠绕的大地,实属罕见!伊斯法罕这里一定被神吻过,真主伟大!感谢真主!” <h5>在伊斯法罕消磨下午的时光,没有什么比沿着斋央德鲁德河散步、在古桥上走走更美妙的了,日落和傍晚时分尤为惬意。</h5>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我挎着相机与欧米德在河边流连,我边教他取景对焦,边观察着周围的游人。我看到一对带了两个小孩的夫妇想在河边留影,正好有个外国小伙在他们旁边拍照;男的便请他帮忙为他们一家拍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拍完照后,男人对小伙说着感谢的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了解到,这个小伙来自澳大利亚,一个人到伊朗来旅游,被眼前的美景深深迷住,不忍离去。这位伊朗男人握着他的手,说着欢迎的话,并热情地邀请他到他们家作客。我知道,伊朗人有在家里留宿客人的习俗,这位澳大利亚小伙一定会被他们家的地毯惊呆。</p> <h5>人们在三十三孔桥附近的水面,悠闲地划着天鹅船。</h5> <h5>在河边,人们或慢走,或席地而坐,或交谈,一边欣赏着景色,一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他们祖先超凡的创造力。令人敬佩的是,他们都遵守公共场合的着装和秩序要求,从不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地上非常干净、整洁。</h5> <h5>在抓拍以上图片的位置处,我也让欧米德为我拍下了留影。</h5> 跨过三十三孔桥,步行十多分钟,世界文化遗产伊玛目广场(Imam Square)就在眼前。它位于伊斯法罕市中心,原名为国王广场,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改为现名。就面积来说,它是一个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长方形广场,由阿巴斯一世在1621年兴建,是他留给这个城市的典范遗产。 <h5>伊玛目广场北侧高耸的大巴扎入口。</h5> <p class="ql-block">广场四面,汇聚了萨法维王朝(Safavid Dynasty)时期美轮美奂的建筑珍品:广场南侧的伊玛目清真寺、东侧的谢克·洛弗拉清真寺、西侧的阿里·卡普宫(阿巴斯大帝的寝宫),北边是著名的伊斯法罕大巴扎;广场东北一公里处,还有聚礼清真寺。广场四周环绕着两层楼高的连环拱廊骑楼,皆为萨法维王朝时期的建筑。 </p> <h5>2000年5月6日,在伊玛目广场,一群学建筑的女大学生前往伊玛目清真寺观摩。与她们打过招呼后,我让同事伺机拍下了这张照片;背景是清真寺高耸入云的宣礼塔(Minaret)。</h5> <h5>广场旁的大巴扎商铺,售卖具有波斯传统特色的铜器,我与同事都买了几件带回家(拍于2000年7月14日)。</h5> 广场四周环绕着连环拱廊,底层是大巴扎商铺,连绵不断、鳞次栉比,主干道外还有无数支巷,夠你逛的。这里的日用百货应有尽有,还有挂着中文招牌售卖藏红花的店铺,那些具有波斯特色古老传统的工艺品店非常有看头。 <h5>2000年7月14日,在伊玛目广场与哈米德和工友合影;背景是伊玛目清真寺。</h5> <h5>在伊玛目广场与哈米德一起乘坐萨法维王朝时期的仿古马车;一登上车,哈米德就大声说道:驾,我们去拜见阿巴斯国王!</h5> <h5>在伊玛目广场,我为同事和哈米德拍下合影;背景是谢克·洛弗拉清真寺。</h5> <h5>位于伊玛目广场东侧的谢克·洛弗拉清真寺,其穹顶外部的颜色会随着太阳光线变化,到傍晚会逐渐变成粉红色。</h5> 伊玛目广场西侧的阿里·卡普宫(意为壮丽之门)宫殿建成于17世纪初,这是以前阿巴斯大帝招待外宾欣赏马球的地方,是伊斯法罕最高的建筑,也是萨法维时期在艺术和建筑领域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h5>2000年7月14日,在阿里·卡普宫前,我让同事给我拍了一张留影。</h5> <h5>阿里·卡普宫,也是阿巴斯大帝的寝宫,倒映在广场中央的水池里,若隐若现。</h5> <p class="ql-block">有一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线缆展上,我接待了一个新客户,他自我介绍说来自伊朗。在交谈中,我自然插入了几句波斯语,说起斋央德鲁德河和三十三孔桥,他非常吃惊地问道:我就是伊斯法罕人,但你说的波斯语怎么有沙赫尔库尔德的口音呢?因为我们的发音是“扎因达鲁德河”。我笑着说,那我是你的“老乡”呢!接着,我便把我与沙赫尔库尔德结缘的故事告诉了他。他非常高兴,不想在欧洲认识了这个会讲波斯语的中国朋友。我与他相互留下名片,约好今后在伊朗相见。这样,我便有了一位伊斯法罕本地的朋友给我当导游了。</p> <h5>广场南侧的伊玛目清真寺,宣礼塔高耸入云。</h5> 广场的南侧,就是伊玛目清真寺,伊斯兰革命前叫“国王清真寺”,是中东的地标性建筑,它的图像被印在伊朗的里亚尔纸钞上;它的入口和拱顶照片也经常出现在伊朗的旅游刊物上。我第一次到伊朗,换到当地货币里亚尔后就看见了它,但当真正走近它的瞬间,我只能用“惊艳”两字来形容眼前的视觉冲击感。 占地17000平方米的清真寺是伊朗人民的骄傲,它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内外均用深蓝色基调的瓷砖镶嵌,整个建筑朝着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方向,所以镀银的大门与两侧高耸的宣礼塔有一45度偏角。 <h3>它的正门是典型的伊朗壁龛结构,上面有一大圈孔雀蓝的螺旋状花纹,它的寓意代表“人生轮回”,以及类似于佛教所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论。高达30米的门上写有一些波斯诗人的诗句,四周几何花朵呈规律排列簇拥。这些用瓷砖镶拼的图案和上面的书法,均由过去伊朗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完成。在我镜头里,充满画面的图案如同万花筒般迷人,而上面美丽的波斯诗文,则是舞动的灵魂,美妙而灵动。</h3>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我如约又来到伊朗。在快到伊斯法罕的路上,我就打电话与艾马德联系;不一会,他便在进城的路边等着我们了。我们坐上他的车,来到大巴扎外面,把车停好;穿过大巴扎,我们来到伊玛目广场,站在伊玛目清真寺前,我抬头仰望,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的宏伟、庄严。</p> 进到清真寺,正对着穹顶的祈祷厅地面上,有一“回音石”。艾马德说,双脚站在石上,你若击掌,便能听到回声。我好奇地站上去试了一把,也许是鼓掌力道不够吧,似乎听不到什么回声。艾马德请来一位伊斯兰教士,他站在回音石上,认真地唱诵起《古兰经》。随之,四周响起了嗡嗡的回声.....<div>到伊朗这么多年,虽然从日常生活中我学到不少波斯语,能基本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但听到这诵经声时,我却一句都听不懂。但在这庄严神圣的清真寺前,我却能感受到唱诵者蕴含的虔诚之心,在弥漫的回声中跳动。<br></div> <p class="ql-block">艾马德边走边向我介绍伊斯法罕的历史,他绘声绘色的解说,仿佛一下就把远古时代的伊斯法罕拉到了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公元11、12世纪塞尔柱帝国时,伊斯法罕曾为王朝首都。萨法维帝国时期(1501~1736年),该城处于全盛时期,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这座文化古都,跟波斯萨法维王朝的第五位国王阿巴斯一世(King Abbas I)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1857年登基,便将国都从加兹温(Qazwin)迁至塞尔柱人最喜欢的伊斯法罕,伊斯法罕便开始被打造成一个“与正值全盛时期的帝国相匹配的城市”,再次成为伊朗最重要的城市。</p> <h5>黄色基调的伊万门,则是砖劵顶的拱门,筑工同样精致细腻。</h5> <p class="ql-block">由于阿巴斯一世本身就是一位画家,特别推崇艺术,其在位时期的绘画、建筑、纺织、雕刻、手工艺品等波斯艺术成就了新的高峰,因而也吸引各国的使节、学者、艺术家与商人云集都城,更使得当时伊斯法罕的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从16世纪开始,“伊斯法罕,天下之半”这句波斯语半韵诗句就广为流传开来。</p> <h5>用广角镜可把谢克·洛弗拉清真和伊玛目清真寺拍进同框。</h5> 伊玛目广场的设计很亲民,可谓是天子脚下的市民广场。我每次到这里来,都会在此转悠多时,拿着相机抓拍;看儿童嬉戏,看游人乘坐仿古马车,登上阿里·卡普宫俯瞰广场,还看到有成队的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拿着课本对照现场学历史,或与外国游客礼貌而好奇地进行交流。 <h5>2019年4月,一群戴着浅色头巾的女子中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围着一位外国游客好奇而礼貌地问问题,与其交流。</h5> <h5>乘坐萨法维时代的仿古马车是伊玛目广场上一个最受欢迎的游乐项目。</h5> <h5>2019年4月,阿里·卡普宫前的母与子。</h5> <h5>2019年4月,与伊斯法罕本地朋友艾马德在阿里·卡普宫前合影。</h5> <h5>在阿里·卡普宫前,艾马德为我和欧米德拍下一张合影。</h5> <h5>可爱的伊朗小男孩在伊玛目广场上推独轮车玩耍。</h5> <h5>一位市民骑着中国制造的山地车穿过伊玛目广场。</h5> 在伊斯法罕,像国王清真寺这样称得上伟大的建筑艺术品远不止一二。建于公元11世纪、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礼清真寺”(Masjed-e Jāmé of Isfahan),是世界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也是全伊朗最令人向往的清真寺。每到周五,伊斯兰教的信徒们便聚集于此,举行集体祷告,所以也叫做“礼拜五清真寺”。它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囊括了萨珊、萨法维、塞尔柱、蒙古特色等四座不同时期风格的宗教建筑,各个方位用马赛克通体装饰的伊万门,足以抵挡岁月的侵蚀,绵延万年。 <p class="ql-block">站在迷宫似的建筑内,有那么一会儿,我屏住呼吸,聆听若有若无的风从远古穿越而来,穿过照在寺院厚实墙面上的阳光,穿过我似乎变得透明的身体,而后消失在壁龛后,消失在长廊深处.....</p> <h5>伊玛目广场旁的巴扎长廊,其建筑风格与三十三孔桥如出一辙。</h5> 从伊玛目广场的巴扎出来,艾马德带着我们穿过几条小巷,在一个不起眼的门里,是一家茶吧,里面的装潢古香古色,很有特色。他先给我和欧米德一人买了一个藏红花冰淇淋,后又点了一壶红茶。这里的藏红花冰淇淋闻着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气味,吃起来更加独特,香甜的味道一直在舌尖跳动。 <p class="ql-block">一会儿,茶吧里进来一个来自德国的旅行团,欧米德起身上前与他们打招呼,向他们问好。他们说,我们也是慕名前来品尝藏红花冰淇淋的,你们觉得如何?听到这,我感叹道: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Good wine needs no bush)!欧米德笑着说:哈哈!在我们波斯语里也有同样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只有到这时,我才明白了“伊斯法罕,天下之半”的含义(汉语也说“伊斯法罕半天下”),它真真切切地反映了该市当时的繁荣景象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 <h5>伊斯法罕城市地铁图——浅蓝色粗线部分就是斋央德鲁德河,三十三孔桥正好位于城市中心,地铁一号线在此与其相交。</h5> <p class="ql-block">艾马德说,在我们的“扎因达鲁德”河上还有其它九座桥梁,还有一座据说是萨珊王朝(公元224~636年)遗留下来的最古老桥梁的桥墩;市内还有四十柱宫(Chehel Sotun Palace),还有皇家花园,还有鸽子塔、摇晃塔,还有万克教堂.....它们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建筑珍品,同样美丽精彩;我们这里还有你喜欢的火车,是你们中国制造的现代化地铁,在城市下往来穿梭,你下次来,我定会带你乘坐。</p><p class="ql-block">中国与波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两大文明在相互碰撞、互鉴、交融和创新中,不断地将异质文明内化为各自的本土文明,丰富、拓展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为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伊斯法罕就与我国有着密切的往来,是古“丝绸之路”南段上的重要驿站。1989年5月,伊斯法罕与我国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近几年,由中车集团大连公司制造的地铁列车先后投入该市地铁的几条线上运行,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受到当地人民的交口称赞。</p> <h5>伊斯法罕地铁一号线车站,其设计充满古波斯元素;地铁列车是中国制造的现代化车厢,但也沿用了符合伊斯兰特色的蓝色涂装。</h5>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的美景看不完,拍不尽;伊斯法罕的美食数不尽,尝不完;伊斯法罕的人们对待中国朋友,就像对待古丝绸之路上出使西域的使者一样,总是满面笑容盛情欢迎,总是好茶好饭热情款待,总是好礼好物真诚相送。</p><p class="ql-block">美丽的伊斯法罕,我还会与你相见!</p> <h5>通向首都德黑兰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上挂满了伊朗国旗;这说明,一个节日或庆典要到了。</h5> 摄影:本文作者、同事程浩、波斯语翻译欧米德;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