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内蒙古的老照片

大唐传媒

<p class="ql-block">   难以割舍的草原情怀。</p><p class="ql-block"> 与草原结缘,不觉间已有四十多年。威海海边长大的我,却深深迷恋上这方神奇的土地,内蒙古一一我的第二故乡,摄影创作在此启航。至今,虽然离开多年,每每和朋友谈及内蒙古,我都倍感亲切、心神俱往。往事悠悠,内蒙古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宛若昨天。</p><p class="ql-block"> 摄影,是我的挚爱,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内蒙古摄影,天堂草原的博大精深给了我无限遐想与创作空间,这一切永远珍藏于心间,使我终生受益。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几乎拍遍整个内蒙古山山水水,不仅仅是草原,还有沙漠、湖泊、森林。那时我在内蒙古地质学校任教,有个便利条件,每当学生在内蒙古各地的地质队实习时,学校必派教师去检查实习情况和看望学生。这是我最乐于做的事情,每次下去工作之余,我有大量的时间摄影创作,</p><p class="ql-block"> 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常去的地方。亘古不变的大美草原,是世界上最经典、最美丽的草原,也是摄影人的创作天堂。八十年代,我如痴如醉,徜徉其中,至今仍是我摄影创作流连之地。内蒙古是一个蒙古族、达翰尔族、鄂温克族等多民族集中生活的地区。历史沉淀,构成了多元民族风俗与文化,如同一座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宝库,吸引了我这个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摄影人。在内蒙古草原摄影创作,喝着奶茶,品着美酒,吃着手把肉,倾听着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声。茫茫大草原,绿色至天边,蓝色深邃苍穹,飘着朵朵白云,弯曲的小河,流淌着湛清的泉水。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还有炊烟袅袅的蒙古包。善骑的各族兄弟,身着民族服装,策马扬鞭,飘逸在金色的草原上,这醉人的画面,犹如一曲凝固的蒙古长调。在这里摄影创作,使人忘却了城市的喧嚣,摒弃人生的烦恼,这种境界,至高无上,心与物,相得益彰。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世民</span></p> <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还原》,1980年拍摄于呼伦贝尔草原。八十年代,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多彩的时空”摄影大赛中获铜奖。多次在国内外展出。</p><p class="ql-block"> 创作过程:那天傍晚,我乘坐地质队的越野车,奔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寻找我要拍摄的主题。当我看到这个极具草原特色的蒙族生活场面,让司机立马停车,那一刻我心情沸腾,对准焦距,不容细思,下意识的构好图,蹲下双膝,激动的按下快门,连接拍了3张,恰在此刻胶卷没了,我马上打开相机后盖要换胶卷。当打开相机后盖时,天哪,发现急中出错,拍完的胶卷竞没退下,我当即用最快速度又将后盖合上,来不及沮丧与思索,又换上新胶卷,可是,夕阳此时已下,金色的草原失去了光影,鲜丽的场面倾刻暗淡,这时才为自己犯下的低级错误深感奧悔,并祈祷苍天能为我留下一张照片就深为感谢。回来当我冲出胶卷发现,最后拍的两张照片全跑光了,以失去两张跑光照片为代价,保全了这幅作品。苍天有眼,不负我心。这次的过失使我刻骨铭心,教训让我终身难忘。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成功的纪实摄影作品。现在我仍常奔波于草原拍摄创作,40年前的影像不复存在。从这幅作品中可见到当年草原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服饰文化、生产工具等真实写照,随社会的进步,现在彻底被颠覆了。</p> <p class="ql-block">《一家子》,八十年代初期拍摄于呼伦贝尔草原。</p> <p class="ql-block">《草原人》,八十年代初期拍摄于呼伦贝尔草原。</p> <p class="ql-block">《开放》,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拍摄于召河,打开红色象征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通过画面人物的双眼你看到、悟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草原吉普》,八十年代初期拍摄于陈巴尔虎旗。一天傍晚,在返回营地的途中,车出了问题,趁司机修车空隙,我背着相机,走在草原上。夕阳无限好,一辆被草原人称为“草原吉普”奔驰而来,一个孩子站在车上,手扯缰绳驾驭马车,同车还有一位老者,一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画面在我脑海里浮现。此时,我卧倒在草原,双肘撑地,拍下了这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蒙古汉子》,八十年代拍摄于呼和浩特。</p> <p class="ql-block">《蒙古摔跤手》,八十年代拍摄于锡林郭勒草原。</p> <p class="ql-block">《晨》,八十年代拍摄于赤峰。</p> <p class="ql-block">《驼铃》,八十年代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p> <p class="ql-block">《大漠歌》,八十年代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使用120柯达反转胶片,使用相机:哈苏。</p> <p class="ql-block">《沙漠之舟》,八十年代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使用120柯达反转胶片,使用相机:哈苏。</p> <p class="ql-block">《 披星戴月》,八十年代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使用135柯达反转胶片。</p> <p class="ql-block">《生命》,八十年代后期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使用120柯达反转胶片,使用相机:哈苏。</p> <p class="ql-block">《顽强》,八十年代后期拍摄于额济纳旗。使用120柯达反转胶片,使用相机:哈苏。</p> <p class="ql-block">《屹立》,八十年代拍摄于额济纳旗。使用120柯达反转胶片,使用相机:哈苏。</p> <p class="ql-block">《驰骋》,八十年后期拍摄于锡林郭勒草原。</p> <p class="ql-block">《大风歌》,八十年代后期拍摄于锡林郭勒草原。</p> <p class="ql-block">《牧马人》,八十年代后期拍摄于锡林郭勒草原。</p> <p class="ql-block">马世民</p><p class="ql-block">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首席代表, 原威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荣成市摄影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 曾在呼和浩特、武汉等地从事新闻工作。 八十年代初期完成《内蒙古草原风情系列》摄影创作。是威海荣成天鹅湖最早拍摄、推介、保护的摄影家之一。在35年天鹅拍摄生涯中,不忘初心,笃志坚守,近乎痴迷,拍摄了大量的天鹅摄影作品。2007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结集出版了《荣成天鹅湖》大型画册。百余幅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等国内外摄影主流媒体上发表。 数百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摄影大赛中获奖,其中,作品《奋》在第二十二届“国展”中获奖,作品《对话》在第二十四届“国展〞中获奖,《套马》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获奖。2009年、2014年先后两次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界最高奖“泰山文艺奖”。 </p><p class="ql-block"> 2009年被山东省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2016年被评为“中国摄影年度人物”;2021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