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云背后的故事](六)金银滩草原大会战

列车1341224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制作/列车</p><p class="ql-block">图片、音乐/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3年3月,王荣叔叔随着第一批科研人员由北京转移到青海大草原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这次搬迁由北京火车站同时发出两列卧铺专车,分别由南线途经郑州到兰州,由北线经包头到兰州,会合后乘专列至西宁,再乘二二一厂自己的苏式卡车进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下车,草原的气候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狂风席卷大草原,风沙弥漫无法睁眼,逆风行走寸步难行,顺风行走无法停留,大家无不惊叹这可恶的天气,好可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风停了,可是新问题又来了。由于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有的是嘴唇干裂,鼻孔出血;有的是头晕、恶心,没有食欲,很多人都在床上,工作一时无法开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段时间后,大家逐渐适应了高原天气。这里不仅气候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也很艰苦,由于高寒缺氧,气压低,水烧到80℃时就沸腾了,那时还没有压力锅,只能用普通锅做饭,做出的米饭是夹生的,难以下咽,做出的馒头粘牙,面食主要是以青稞面为主,每买三个馒头,其中只有一个白面馒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的条件也很差,因为当时基本上都是单身,有的住筒子楼的集体宿舍,也有的住在临时帐篷里,四处漏风,睡的都是上下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中,大家都毫无怨言,积极投入一个又一个的大会战中,为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每个人都是尽心竭力,尽职尽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颗原子弹代号为"596",(代表1959年6月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在这种既无专家,又无图纸的情况下,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废寝忘食、任劳任怨。为鼓舞人心,厂里到处都张贴着的红色大标语:"一切为'596'让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为搞试验,大家常常是夜里才从场地归来,由于不能按时吃饭,很多同志都得了不同程度的胃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的工作任务是,研究多点起爆、同步分散性及高频高压长电缆传输延迟时间和讯号衰弱等有关参数的测定,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选用雷管和长电缆传输提供可靠的数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大家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试验成功了。实现了毛主席1958年6月指示的"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伟大战略预想。我们为国壮威,为国争光,我们为此骄傲,为此自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叔叔在二二一一直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在金银滩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完成了党交给的一个又一个光荣任务,在研制和生产核武器的过程中,王叔叔从事爆炸电子学测试技术和产品总体布局与结构设计等工作。为大小型试验、基础科研和产品设计、定性、冷热试验及生产等提供了多种测试技术和可靠数据,完成了部分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为我国核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党和国家对我们所做出的成绩都一一给予肯定和鼓励。多年来获得多种荣誉证书、奖励证书、奖章。在二二一厂王叔叔和其他科技工作者,献出了青春年华,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