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朱寿龄</b></p><p class="ql-block"><b>写于2011年前</b></p> <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去叫“年”,过春节叫“过年”。辛亥革命终止了帝王年号,始用阳历,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元,与国际接轨,仍保留阴历;为与阳历年元旦区分,阴历年正月初一改叫“春节”。说到春节,莫过于小孩急切了,“大人忙挣钱,小孩盼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吃年饭、放花炮,至少,那几天大人是不会吵嚷孩子去做功课的。幼时家贫,枕下没有压岁钱,红纸包里面是几片云片糕,意思是“步步高”,也没有放过花炮,从小知道家境,是不会向父母要钱的。只是要代表父母去亲友家拜年是件麻烦事,又不能不去。别人大多选在初二、初三,我初一清早就出门,遇到有的人家还未起床,忙说:“恭喜恭喜,拜年拜年,请不用起来,我走了。”那时县城不大,一连几家跑下来不过个把小时,完成任务,一身轻松,向父母说一下,便躲进了自己的小天地。至今仍不善应酬交际。</p> <p class="ql-block"> 每到春节,出门在外的人大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过团圆年,中国人重视春节的程度是远甚于元旦的。“吃罢腊八饭,就把年事办”,阴历十二月份叫“腊月”,初八以后,严寒中的城乡日渐漾溢出过年特有的喜庆热闹暖融融的氛围。虽然我国早已使用阳历,而泱泱大国也颇能兼容,如今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纷纷被移植过来,中国人依旧忘怀不了春节和元宵、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忘怀不了清明、谷雨以及三伏、三九的阴历时令,尤其是除夕、春节,阴历仍在我们身边。即使海外华人社区,阴历也随之落户的。倒是有了阴阳两历便有了百姓办喜事良辰吉日的选择性,多了节日也多出放松的机会。我出生的年代家中还是习惯用阴历的,现在从电脑和百年历书上虽可以查出阴阳历对照的时间,但我还是只记住阴历的生日。祖母说我出生时下大雪,给我起的乳名就和雪有关,如按阳历过生日,因阴历闰月的关系,常相差一二十天,是不易见到雪的。</p> <p class="ql-block"> 时序的嬗递,周而复始,有了历法,人类不再浑浑沌吨过日子。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制定的又叫太阳历,阴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制定的又叫太阴历。我国的阴历制定于夏代,又称夏历。以后的商代、周代和秦代汉初曾分别以夏历十二月、十一月、十月为正月,到汉武帝时复用“夏正”,仍以夏历一月为正月,此后为历代沿用。大小月份固定,闰年固定,是阳历之长;月圆月缺可知,农事节令可知,是阴历之长。此之长是彼之短。阴历的年初一在“立春”前后,而阳历元旦时值隆冬,离春尚远。伊斯兰教历,即回历,则以公元622年伊斯兰教迁徙之年的7月16日为元年元旦,还有一些国家年度的起始为阳历的四月一日至次年的三月底止。我国大部分疆域地处北温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按季节循环来看,阴历比较贴切。但不管采用何种历法,到了新年,翻开新的一页,总结以往,筹划未来,应是必做的事情。正如此时,窗外飘扬雪花,似是在过滤时空,过滤思绪,心地雪一般洁白,最宜思索。寒冷的冬天使天地静谧安详,也使人们头脑清醒冷静;宁静中才有感悟,才能内省,宁静状态下的思索要比激情中的思索深刻得多。是冬天孕育了春天,孕育便是天地的思索,有雪的地方不会粗砺荒漠。只是下雪不要太久,冬天不要太久,正如思索也不要太久,要紧的是付诸行动,迎接春天的到来。当田野铺翠,柳暗花明,春光明媚,到处一片勃勃生机之时,积雪会早早消融,冬天悄悄隐去。</p> <p class="ql-block"> 旧年离去,意味着关起了身后的大门,我写过一首《关门》的小诗:</p><p class="ql-block">“出门的人/不会忘记关好身后的家门/这是习惯了的人生动作/假如关闭的不只是一室温馨/能把过去的关闭于身后/每天便轻松地前行”</p><p class="ql-block"> 当除夕夜十二点钟声敲响,身后的大门随之关起,又一扇新的大门同时打开。过去的一年,得也好,失也好,不必久久沉缅,得不久喜,失不久悲,总宜放下包袱,放眼前方,迈开新的步伐,希望正像地平线一样导引我们向前。元旦和春节是两重大门,一一打开,是着重提示新年的到来,在新的门里会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耕耘去收获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