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搁笔许久,偶翻看先前写的那些文,其中透露着疑惑、彷徨、胆怯、好奇、勇敢、期待……现在代入其中,是我又不是我,竟感觉饶有趣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认识自己,解释自己,打破自己,重建自己,一直在进行中。开始有点领悟周老师所说:写作也是一种修行方式。客观地记录自己的心理波动,一点点心迹,一点点迭进,自己的好坏,优缺点,在一次次的观照觉察中,一清二楚,修错持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打转,幻想有那么一个人或一本书亦或一次奇遇,可以直奔更高的风景台,当下解脱。这般的尚玄好奇想起来确实让人羞愧。但那时期待周老师的新书《从小白到大师》时,确实有那样的想法。幻想马上可以获得周老师几十年的人生智慧,内心兴奋不已。当拿到书时,我失落了。平常的字眼,如常的叙叨,一般的坚持,一字一句一段无二的结构,没有让我激动的“玄奇”。我确信老师的智慧,但我却无法从平常的字眼、习常的行为里面有所触动,问题自然落在我身上。正如老师所说,没有看到事物本质,太多时候只能是走马观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而突破口就是来到了“知识星球”,在这寂静安养之地坚持学习了几个月的古文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首学《大学》真的难啃,抄原文找译文看注解,一段文要好几天去消化,没有一次作业是轻松的。到后来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我才领悟到周老师“无为”教学的妙有。读《中庸》《道德经》《心经》《庄子》,内心不疲。因其中发现了很多文友所提文字的出处,有种似乎明白了其所道之意境的兴奋。更因找出“玄奇”背后的真正面目而鼓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道生万物,万物皆有道。一层层外在身份、名称统统放下,每个人都一样。能聊就聊,不能聊就算了,说社恐好像是把自己或别人抬高了。对逝去的美好、受过的伤反复咀嚼,实质已没有味道了,充其量是把当下升起的相似情绪又附加上去,久久成习,“苦瓜脸”的内耗,哪得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又说一阴一阳之为道,若执著于文字相,假有爱情,男为阳女为阴,一生都在寻找那一半,结果得个“吉”。每个人都在道中,自然是阴阳结合体。我如是想,自然又自在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一次,我正在投入的工作中,某人习惯性的从背后吓我。当时我只觉得一股热流直窜脑门,真想把手上的东西向他摔去。但很快警觉过来反问自己:“这是要干嘛?为一团没有意义的火气摔东西?试试让它自然来去看看。”果然它自我消退了,心又轻松了下来,没有恶劣的后果要收拾,感觉不错。也正是我急切地囫囵吞枣一本又一本的经典时,周老师刚好在群里提醒文友修行不要急功,先打好基础,一步步来。反观自己,正中。告戒自己要慢慢存养,自然水到渠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学习古文经典,都回到自身的方寸之间,回到一身中的道,问题自会消解。这一善可固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得益于古文经典的很多,感恩曾经有那么个契机。现在周老师以答题解惑的方式继续他的善举,每天的问和答都在进行。在别人的问题中偶尔也会照见自己的问题或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事来能有些观照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也有提问过几个问题,老师提到的几个让我很触动的点在现实生活也如实去观照着。如有时候不自觉的抬高自己,勿自指点别人,还不明白别人为什么生气。对治:别人没有征求你的建议就不要说什么,因为建议有时候等于批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与人交际一直是我的弱项,有时候说过的话都会成为一个负担。“只要用爱心善心说话做事,就永远不要担心对错。”“自己认为该说的话就放心说,如果错了,再改。”某时就是周老师这些话给的敢为和承担的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周老师:“成长就是改变,如果处世方式保持不变,思维容易刻板固化,形成思维茧房,变成井底之蛙,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容易停留在想象层面,脱离真实。”最近尝试着去参加了几场聚餐,第一次静静地吃,第二次主动起身为别人倒茶,第三次帮忙拿东西、舀汤、夹菜等。发觉注意力给到别人时,自己好像也没有那么不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的一生都在认识自己,只是深度的不同。涵泳善知识,自在放松地去体验每个当下,过诗意的栖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