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西迁是民族史上的伟大长征

安保全

这几天我一直在关注一对年轻人从新疆到沈阳策马扬鞭半年多,万里寻根祭祖的消息。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县关帝庙到东北沈阳太平寺锡伯族家庙这是多么遥远的乡愁, 跨越5000公里,穿越260年的时空。如今这对小夫妻带着先人的重托,骑马回家祭祖寻根,经过138天的骑行,这对小夫妻终于“回家”过年了。让小夫妻感到回家的温暖,也让远在新疆锡伯族家人欣慰和自豪。 我是东北人,我为他们高兴!这也让回忆起2009年6月我曾来到新疆伊犁河谷的察布查尔参观旅游的日子。 <br> 到新疆一定要去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因为那年4月3日(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西迁245年的纪念日,这段悲壮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真正的长征。锡伯族是一个伟大的、不屈不挠的民族,因为她经历了一场悲壮的磨难,其事迹可歌可泣。 我到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博物馆是早7点,我忘记了新疆和东北的时差,新疆上班时间是9点。离开馆时间还有2个小时。 <div> 锡伯族馆长听说我是从东北专程来瞻仰锡伯族先辈圣迹,就格外热情地接待我,破例提前免费为我一个人开馆,把我当为东北老家来的乡亲。在这里的锡伯族人提及东北都有亲情故乡的情感。</div> 锡伯民族博物院位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境内,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 <br> 锡伯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旅游特色。这是锡伯古城,是远来的游客必到之处。 对于锡伯族,或许人们还不太了解,这是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但她是一个伟大的、不屈不挠的民族,因为她经历了一场悲壮的磨难,其事迹可歌可泣。 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裔,其祖先起源于内蒙呼盟鄂伦春自治县嘎仙洞。嘎仙洞:嘎仙在锡伯语指部落、故乡的意思。2017年夏天我也曾来到位于大兴安岭山谷中的嘎仙洞参观。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沈阳锡伯族家庙,260年前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出发的地方。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旧历四月十八这天,人们从各地汇集到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为准备西迁的亲人饯行。他们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一路平安,共食离别饭,共饮送别酒,洒泪话别。四月十九,西迁的锡伯官兵扶老携幼,赶着牛车,拉着行装,在清兵护送下走出彰武台边门,离开盛京,离开了生活半个多世纪的家乡,开始了伟大的西迁征程。 锡伯族西迁线路图:沈阳—彰武台边门—辽通.—开鲁—阿鲁克尔沁—西乌珠穆沁—东乌珠穆沁—右翼后旗—中前旗—车臣汗旗—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阿尔泰—布尔津—和布克赛尔—察汗鄂博—额敏—博尔塔拉—巴尔鲁克—伊犁惠远城—察布查尔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齐扎齐牛录村内还保留着旧时民居, 伊犁清代卡伦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县及霍城县境内,是清代时期的古遗址。 锡伯族人民仍然保留尚武传统,喜爱射箭,被称为“箭乡”。国家为察布查尔县修建了一座射箭厅,大力发展射箭运动,涌现出郭梅珍、汝光等批射箭健将,在国内国际大赛中不断获得各种奖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在这里我见到锡伯族人民所崇敬的两位英雄——图伯特、喀尔莽阿的雕塑,雕塑的造型或射、或骑,其台基上刻有英雄的生平事迹与成就。 图伯特(1755~1823年),锡伯族,出生在沈阳北郊锡伯村。说到察布查尔大渠,就不能不提领导挖渠的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察布查尔大渠是图伯特功德的代表,更是锡伯族民族精神的代表。锡伯族人民捐资在今察布查尔七牛录村重修了图伯特纪念馆。 锡伯族的西迁,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而且道路险阻、气候多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心效命国家的锡伯族军民冒酷暑,顶严寒,风餐露宿,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长途跋涉中的艰难困苦,日夜兼程,终于到达目的地。 长途的艰难跋涉,使这支庞大的队伍减员不少,但在途中还出生了婴儿350余名。清政府原规定西迁3年到达,由于锡伯族军民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仅用了1年零3个月(其中包括在乌里雅苏台休整7个月),行程万余里,提前到达了伊犁,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大壮举。 锡伯族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民族的爱国精神。 锡伯族是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之一。我国的锡伯族有十万余人,它也是一个人口虽少,却分居东北和西北两个地区的民族。现有五万多人分布在东北等地,还有近四万人在新疆,其中两万多人聚居在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 古建仿制工艺;油画、国画艺术品来表现锡伯民族的起源及从东北到伊犁的缘由。锡伯族这一段悲壮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真正的长征。 锡伯族近现代史展厅,用大兴安岭场景,背景油画与前景景物;嘎仙洞场景,含嘎仙洞实地翻模;养心殿场景,藻井:故宫原工艺实木制作、龙椅、条案、屏风、金砖;家庙场景,与原景1:7比例, 锡伯族人家的生活习惯和满族人家差不多 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的意思是“粮仓”,位于新疆西部伊犁,地处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是新疆通向中亚的要道之一,是古代丝绸北道和南北疆交通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伊犁门户之称。其北隔伊犁河与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相望,西以中俄《伊犁界约》线为国界与哈萨克斯坦国相接,北距伊宁市15公里<br><br> 二百多年以前,原来居住在东北松花江中游 和辽河流域的部分锡伯族人民来到这里, 用勤劳的双手开荒垦殖, 在荒芜不见人烟的伊犁河南岸拓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孙扎齐牛录村内还保留着260年前锡伯人在伊犁河谷修建的老关帝庙。这是在新疆很少见的。 我国新疆西部地区地处祖国边陲,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乾隆年间,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政府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向东扩张的情况,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0月设置伊犁将军“统理诸务”,开始移民戍边,垦荒造田。 靖远寺位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县城以西约6公里,孙扎齐牛录村内。俗称喇嘛苏木、为清代伊犁河流域九大名寺之一。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