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欣欣向荣---甲辰龙年品龙石

冬曰暖陽

<h5><b> 龙行龘(dá)龘,欣欣向荣!此文为十二生肖精品主题奇石之龙形、龙图石(含文字石)专题品鉴!!</b></h5> <h5><b> 龙是汉族的图腾,在文玩界,与龙相关的老物件更是不胜枚举。玩家们喜欢收藏与龙有关的藏品。</b><br></h5> <h5><b> 我国幅员辽阔、矿产丰富的,从来都不缺少各类奇石,其中很多包含了龙的图案,我们可以统一将其称之为“龙图石”。</b></h5> <h5><b> 大多数龙图石中所包含的龙形图案都比较抽象,或只有简单的线条,有的则需要在观察时加入一些想象力,才能看到龙的形象。能够让人一眼望去就看到龙的龙图石少之又少,价值连城。</b></h5> <h5><b>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不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纪年方法,更已与每一个人结合起来,息息相关。在千万年的演变里人们又赋予了它一种愈加神奇的色彩。</b></h5> <h5><b> 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数不胜数,单由此就可知古往今来人们对十二生肖的热崇从未消退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大自然的奇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观赏艺术精神财富。</b></h5> <h5><b> 在赏石界生肖奇石是很受欢迎的,一是因为这样的奇石形成的难度大,二是生肖奇石有非常好的寓意。生肖的寓意与我们传统的“祝福”文化关系紧密,生肖的寓意经过长期的流传和演变早已形成了中国都有的“生肖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十二种动物除龙之外都是我们常见的动物。</b><br></h5> <h5><b> 生肖图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早已经融入进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也有深远的影响。<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十二生肖就是用十二种动物来对应人的出生年限。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用农历纪年,农历又称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来计时的方法。春节为每每个农历年的第一天,每一年对应一个“生肖”。</span></b></h5> <h5><b> 中国阴历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相配来纪年,相配一轮为一甲子六十年。</b></h5> <h5><b> 十二生肖为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一一象对应是“十二地支”的代表。十二生肖排行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民俗文化。</b></h5> <h5><b> 十二生肖也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b></h5> <h5><b> 十二生肖的排位有很多传说,这些传说都比较有趣味性。传说玉帝要从天下的动物中来挑选十二种动物来作为人的生肖,于是通告了地上的动物前往天庭动身的日期,并规定先到的十二种动物可作为让你的生肖。</b></h5> <h5><b> 猫和老鼠是邻居,猫和老鼠相约一起动身,动身的时刻到了,老鼠看到猫还在睡觉因为怕猫耽误时间就自个先走了,结果猫错过了报到的时间,猫和老鼠就结下了仇,并且发誓消灭老鼠。本来是牛应该先到,路上老鼠爬在牛背上唱歌给牛听,报到的时候,老鼠从牛背上跳到了前面。对于生肖的排位问题的传说可以看作后来的人们对生肖排位进行解释的愿望。</b></h5> <h5><b> 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族间文化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在每一个新年来临之际,从媒体到民众,举国上下都在讨生肖的彩头。</b></h5> <h5><b> 生肖文化是如此深入人心,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它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庙会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法和民间作品。</b></h5> <h5><b> 一石以世界,一石以天地。龍石的形态让人浮想联翩,它的神韵让人心旷神怡。<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面对一块精美的龍图石,绚丽的色彩、典雅的格调、趣味的造型、天然的纹理、深邃的内涵、超脱的灵气、坚贞的性格,这一切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span></b></h5> <h5><b> 十二生肖奇石,可谓四海风月,万古风情,都包容在石之上,它们浓缩了世上最自然的美和人们追求美的所有情怀,品奇石之神韵,感知古今之沧桑,千秋同在,乐趣无穷。</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u><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十二生肖诗/</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南朝.</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沈炯</span></u></b></h5><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虎啸生空谷,兔月向窗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猴粟羞芳果,鸡跖引清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b></div> <h5><b> 关于生肖的由来和排位的真实原因,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各种文献众说纷纭却又难于自圆其说。<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人们在对生肖排位的研究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规律,比如每两个相邻生肖对应的动物的个性都是互补的。老鼠机敏,黄牛踏实;老虎胆大,兔子胆小;龙刚猛,蛇阴柔;马奔放,羊温顺;猴子灵活,鸡循规蹈矩;狗对主人忠诚,猪脾气随和。</span></b></h5> <h5><b>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不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纪年方法,更已与每一个人结合起来,息息相关。<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十二生肖在千万年的演变里人们赋予了它一种愈加神奇的色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数不胜数,由此就可知古往今来人们对十二生肖的热崇从未消退过。</span></b></h5> <h5><b> 子丑寅卯等原本是古历中记录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名词,不知被哪位人类的先哲命名为十二生肖的代名词,赋予了它更加丰富内涵,才使我们每一位来到世间的人,增加了一个更有迷人内涵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每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万变不离其宗,都能从十二生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生肖奇石是大自然的精灵、大自然的奇观,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观赏艺术精神财富。</span></b></h5> <h5><b> 出于对龙的敬畏和喜爱,龙成为了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话动物。龙对应十二地支中的“辰”,早上7点到9点“辰时”即龙时,正值旭日东升、光芒万丈的好时候。也才有“神州处处拜图腾,帝王借威常自比”诗句。</b></h5> <h5><b> 十二生肖,是由十二种动物组成的十二年循环纪年系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民间有很多神话传说,实际上,它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span style="color: inherit;">历史上,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最初出现,可追溯到先秦时期。</span></b></h5> <h5><b> 在中国文化里,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也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腾盛世、龙凤呈祥、龙翔凤翥、龙飞凤舞、飞龙在天、飞龙乘云、龙马精神、龙韬豹略……都寄托着美好的寓意。</b></h5> <h5><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风》《雅》《颂》中均有涉及龙的诗句:</b></h5><h5><b>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tiáo)革有鸧(qiāng),休有烈光。——《诗·周颂·载见》</b></h5><h5><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龙旂”,指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整句意思是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马辔铜饰光灿灿,美丽饰物闪光芒。</span></b></h5> <h5><b> 这里的“龙”已全然不是作为动物“龙”的具体形态,而是皇权的代表。<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周礼》中提到的“旂”,主要为天子、诸侯所使用的旗帜,在阅兵、祭祀、会同、宾客、大丧、军事、田猎等多个场合使用。旗帜是一个国家或部落的主要标志,其上所绘图案更是一个国家或集体的精神象征。</span></b></h5> <h5><b> 古人往往以含龙的词语来代指帝王或与帝王有关之物。</b></h5><h5><b>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骊山应制》唐·阎朝隐</b></h5><h5><b> “龙行”展示了龙矫健凌空的势态;“踏绛气”则展现出一种雅致华贵之气,使人对龙腾云海之象产生无限遐想。全句意思是皇上一行脚踏紫气祥云,到半空之中听见有人言语。此时好像混沌初开,仿佛洪荒才分开。</b></h5> <h5><b>雾黑龙蛇斗,山昏虎豹嘷。……<br></b><b>日月依龙德,风云挟豹韬。<br></b><b>——《上云内帅贾君》金元·麻革<br></b><b> 用“龙蛇斗”“虎豹嗥”等凶险的意象来比喻战争,将战争来临时兵火四起、江山黯淡的场面刻画得惊心动魄。最后一句以龙喻圣君,“龙德”指的是圣人之德、天子之德。</b></h5> <h5><b>双歌入青云,但惜白日斜。<br></b><b>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br></b><b>——《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唐·李白<br></b><b> 荒僻滨海的地方出产宝贝,沼泽地区藏有许多龙蛇。比喻非凡人物往往产生于社会的下层。表达了作者对后辈友人的赞美和鼓励关怀的情感。</b></h5> <h5><b>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br></b><b>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br></b><b>——《送僧归日本》唐·钱起<br></b><b>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侣品格清美,一切象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水中明月同您清寂空明的禅心相通,海底鱼龙也跃出碧波聆听您诵梵经的声音。此诗写作者送别日本僧人,句句运用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b></h5> <h5><b>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br></b><b>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br></b><b>——《精卫词》唐·王建<br></b><b> 告诉填海的精卫鸟,如果海水枯竭成了一个干池子,那么海水中的鱼和龙可怎么办呢?诗中富有童趣,让神话传说变得活泼了不少。</b></h5> <h5><b>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br></b><b>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br></b><b>——《襄阳怀古》唐·鲍溶<br></b><b> 襄阳太守沉碑,指杜预刻二碑记功之事。“水底鱼龙应识字”是说那沉入水底的碑石上的文字,连水底之鱼都能看清,也表明人的功业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沧桑而消失的。</b></h5> <h5><b>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br></b><b>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br></b><b>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br></b><b>——《晚登龙门驿楼》唐·许浑<br></b><b> 古人认为鱼是未化成龙之身,诗中说鱼跃龙门,化身为龙时,须以雷电烧其尾,才得以成龙。诗人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寓物言志,才有了“烧尾成龙”这个独特意象。鲤鱼跃龙门的鱼龙变幻纹饰,作为吉祥图案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b></h5> <h5><b>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br></b><b>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br></b><b>——《龙移》唐·韩愈<br></b><b> 韩愈的诗惯用借喻,以龙代天子,以天昏地暗衬朝政,韩愈的心里应当是对当时的朝廷充满了失望。屡次被贬,远至潮州三百里;奸佞当道,上下求索,寻不到求解之路。直到最后“ 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就像大唐的命运,无论盛世大唐多么美好,巅峰之后也都步履维艰,道阻且长。</b></h5> <h5><b>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恭。<br></b><b>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br></b><b>——《塔前古桧》宋·苏轼<br></b><b> “桧”,是一种常绿乔木;“苍龙”,指威武雄壮的龙。这其实是苏轼的自喻诗。古桧历尽沧桑,受尽磨难而不折不挠,“庭雪到腰埋不死”,非但不死,反而终于化作两苍龙,腾云驾雾,遨游穹苍。这是何等的气概!</b></h5> <h5><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br></b><b>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r></b><b>——《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br></b><b> 诗中描写了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那年元宵佳节绚丽多彩,热闹非凡,他在众里寻觅灯火阑珊处的“她”。</b></h5> <h5><b>父为鸿渐子鹏举,兄是龙驹弟凤雏。<br></b><b>——《贺阳帅 其二》宋·员兴宗<br></b><b> 龙是一个神化了的象征,气宇轩昂,威武智慧。古诗中常以含龙的诗句表现非同一般的人物,此处以“龙驹凤雏”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b></h5> <h5> <b>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龙是传说中的四种祥兽之一,它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b></h5> <h5><b> 同时龙在我们中国有着不可撼动的尊贵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尊荣,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而一方关于龙的奇石也是大家争相收藏的石头之一,一方好的奇石除了出形奇特外,它的寓意也是相当重要。</b></h5> <h5> <b>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龙文化更是流传了五千多年,用渊源流长来夸赞,那是一点都不过分。在古代,龙的纹饰与图案,只有高贵的帝皇才配专享。龙,也成了九五至尊的代名词。</b></h5> <h5><b> 龙是九五至尊之体、才可佩戴的神奇图腾,龙是天上地下海里无所不惧一往无前的神兽,在上古传说里,龙几乎是无敌的存在。</b></h5> <h5><b> 在我国各种神话传说中,龙能兴风雨、擅腾云驾雾、神通广大,因此民间常有“龙行大运”之说,千百年来,龙已化作中华民族的图腾。</b></h5> <h5> <b>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伏羲就被描述成“龙身牛首”,其后龙与帝王的绑定不断加深,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刘邦自号“真龙天子”。</b></h5> <h5><b> 自汉以后,更多帝王借龙来神化自己、加强统治,龙形象的使用权也逐渐被皇帝和皇亲国戚垄断,应运而生的九龙壁,实则是皇权无以复加的体现。</b></h5> <h5><b> 形象富丽的九龙壁,在结构上也不简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须弥座、壁身和壁顶。只要稍微留意,你就会发现:从上到下,九龙壁都与九、五两个数字有密切的关系。譬如,故宫皇极门外九龙壁的雕刻以九条龙为主,壁顶有五条脊,斗栱之间采用五九四十五块龙纹,就连整个壁面用的壁块也是九五的倍数。</b></h5> <h5><b> 这绝非巧合,而是有意凸显古代帝王“九五之尊”的特殊地位。古人认为,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并且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是从一到九阳数的最高位,这个极阳之数,自古就是帝王权力的体现。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铸九鼎;皇帝设九井作为祭祀的圣水;《礼记》中注“九门”为天子九门,清朝时北京设“九门提督”掌京城戍卫之责。五,则居于一到九阳数的正中,正应古代帝王位于权力机关中央、天下中心的地位,有一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性。</b></h5> <h5><b> 九、五分开来看尚且如此神奇,在《易经》里它们的结合体更是非同凡响。《易经》六十四卦中,“初九”为潜龙勿用,“九二”为见龙在田,喻指事情正处于潜伏、初生期;“上九”为亢龙有悔,比喻事情由盛转衰;唯有“九五”的爻辞是飞龙在天,正值鼎盛之时。</b></h5> <h5><b>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span style="color: inherit;">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作为中国人的图腾、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和特征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演变。</span></b></h5> <h5><b>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C形龙,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距今6000年至5000年的玉猪龙和C形龙,以及5000年前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文化中的龙首形玉器,它们之间有颇多相似,无肢无爪,无角无鳞,推测是作为图腾象征或用于祭祀的礼器。它们印证了中国龙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不同区域存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b></h5> <h5><b> 商代,龙出现在青铜器上,已有口有角有爪;秦汉时期,龙的形象更加丰富,不仅长“长”,还有了明显的鳞片,并出现了水中游、空中飞的形象;到了宋代,龙的形象逐渐定型,尤其是龙开始成为皇权的象征;明清时期,龙的形象依然在演化,且龙图像已广泛出现在各个领域。</b></h5> <h5><b> 可以说,龙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的诸多方面,承载着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人们把龙视为吉祥、美好的化身,并汲取龙文化的精神力量,如勤劳勇敢、大胆创新、不屈不挠、奋发开拓、自强不息,将龙引申出的美好寓意赋予生活之中。</b><br></h5> <h5><b>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龙,能数得清吗?<span style="color: inherit;">故宫里到底有多少条龙?如今的故宫共有1200组建筑,龙在宫殿屋顶、门窗、梁柱、台阶、栏杆、藻井、瓦当等处,在漆器、木器、珐琅器等器皿上,在绘画等各种藏品中……可以说,龙无处不在,且形态各异。虽然没有完全统计过,但故宫可能是世界上拥有龙最多的一处地方。</span></b></h5> <h5><b> 作为明清时期的皇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当时皇帝治国理政的处所。以太和殿为例,这里俗称金銮殿,皇帝即位、大婚、派将出征等重要活动都在此举行。作为紫禁城规格最高、最重要的一座大殿,估计有13000多只大小不同的龙,腾飞于殿宇之间。</b><br></h5> <h5><b> 一般而言,古代屋顶上脊兽最高品阶为9只,而太和殿的屋顶多加了一只行什,共10只,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独特的形式,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在太和殿内部,龙纹装饰主要集中在顶部梁枋、藻井、御座等区域,采用金龙和玺彩绘,气势磅礴,显示出皇家宫殿的威严。</b></h5> <h5><b> 在故宫,还有一处照壁——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并称“中国三大九龙壁”。这面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照壁,是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的。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其大门的照壁规制之高、烧造之华丽、设计之考究堪称照壁之最。</b><br></h5> <h5><b> 这座照壁长29.40米、高3.50米,壁上面的九龙分为正龙、升龙、降龙三种,九龙翻腾自如,神态各异。九条龙均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厘米,黄龙居中,周围有蓝龙、白龙、紫龙,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九条蟠龙分隔于五个空间,“九五”的数字体现中国古代“九五之尊”的规制。</b><br></h5> <h5><b> 故宫里到底有多少条龙,数也数不清。作为古都的北京,从博物馆里、古建筑中,都能寻觅到诸多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龙。</b><br></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龙字的演变过程】</b></div><b> “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b></h5> <h5><b> 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图中的兽首尤其着力刻画出牙齿,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宛转曲折;条形闪电同样宛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许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条形闪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量,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之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表示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在甲骨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有意思的是,在远古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天驱使龙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b></h5> <h5><p><b> 所以,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b></p></h5> <h5><b> 甲骨文、金文、篆体、繁体龙字虽多有异形体,但演化却有一条明显的规律,主体是龙的头部,为巨口有牙,头上方有“辛”字头,右旁是弯曲之身。 </b></h5> <h5><b> 以往有说“龙”字的“辛”字头表示刀,是镇压龙的。但古今都视龙为神圣的吉祥物,“辛”表示镇龙的刀,说法很难成立。那么,龍字的写法组合当另有含意。</b><br></h5> <h5><b> 在断代史书《汉书·地理志》中,石龙所在的地名为“新城”,此地在《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水经注》等史书典籍中均有记载。新城古称“有莘氏”,《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开国宰相伊尹即是有莘氏媵臣。</b><br></h5> <h5><b> 《水经注》上记述:“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新与莘和辛古义相同。“辛”应是地名的表示。</b><br></h5> <h5><b> 如果将天然石龙“巨口、弯曲之身”的艺术形象简单描绘下来,上面标出石龙所在的地理位置“辛”,与古“龙”字极其相似,很可能就是龙的原始写法或含义。</b></h5> <h5><b> 后世对“龙”字虽经多种艺术性处理,但主体形态没有实质性变化,传承脉络清晰。至于简体“龙”字,大概也是受“龙要镇压”说法的影响,于是在龙的腹部插上一把匕首,已经很难看出其文化艺术含蕴了。</b><br></h5> <h5><b> 龙曾被划为“封建主义”的范畴,“破四旧”时,天安门城楼上的腾龙图案欲改成葵花图案,有人说:“可以搞龙,天安门本身也是四旧嘛”。如今,天安门城楼国徽两旁那腾跃飞舞的条条金龙,不仅是最高规格的龙文化艺术形象,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团结向前的精神风貌。</b></h5> <h5><b>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龙是传说中祥瑞之神兽,它作为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独特图腾文化凝聚着非同小可的传承精神,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进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血脉里。</b><br></h5> <h5><b> 同时龙在我们中国有着不可撼动的尊贵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尊荣,变化无穷,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而一方关于龙的奇石也是大家争相收藏的石头之一,一方好的奇石除了出形奇特外,它的寓意也是相当重要。</b></h5> <h5><b> 兴云播雨隐苍穹,搅海翻江气势雄!龙是吉祥之神,传说信奉龙神有辟邪趋吉之意。龙神行云,风调雨顺;龙神布雨,五谷丰登;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发力,生机勃勃,一切都预示着美好的开始!</b></h5> <h5><b>▲题名: 龙之初<br>石 种 :盘江石<br>规 格 :23x22x12Cm </b><div><b> 盘江石“龙之初”,造型主题介于象形和意象之间,色泽青灰,肌理饱满,线条柔和,比例和谐,水洗度好。居中的一处洞天,幽深曲折,一侧上下若即若离,命悬一线,可以想象,再过若干年的江水冲洗,此最薄弱处完全可能被穿透。这类洞天,在盘江石中颇为少见,形成难度极大,一般可以视作为幽居山洞,左上部挑空延展,有点类似避雨崖类造型。藏石家慧眼独具,发现此石整体造型,颇似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玉猪龙被视为龙的最早形态之一,故有“龙之初”之名。玉猪龙整体多呈“C”形,弯曲若环,猪首龙身,首尾看似相连,实乃相断若缺,所以又称玉兽玦。大多圆睛怒睁,吻部前突,口部微张,背部常有对穿洞孔,有的可为佩饰,有的则可能作为祭祀礼器。古代有“彘有龙象”之说,大意是说某个人虽然目前地位卑微,但是有帝王之相,玉猪龙应该就是“彘有龙象”这一古代民谚的最早源头和实物形象。</b></div><b> 此方盘江石,两面可观,整体造型有点像一条卷曲的龙,首尾相顾,蓄势待发,充满一种生命的张力和活力,与玉猪龙造型颇为神似,颇具内涵。</b><br></h5> <h5> ▲<b>题名: 中华龙 </b><div><b> 石 种 :荷花石 </b></div><div><b> 产 地 :洛阳伊河 </b></div><div><b> 规 格 :38x36x28Cm </b></div></h5><h5><b> 此石属洛阳荷花石类。石质坚硬,光滑圆润,完整无裂。青绿色的石面上呈现一条浮雕式的玉化质地的白色玉龙。龙头回首上扬,龙身飞卷,龙尾上摆,龙嘴、龙角、龙须、龙眼清𥇦逼真。活灵活现,气势弘大,好一幅玉龙旋转翻飞图!红色的龙眼更是增添了龙的气质和神韵,堪称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如此形体硕大、形态逼真的祥龙龙图案、真乃奇中之奇,在赏石界实属罕见!</b></h5> <h5><b>▲名称:《敖龙浩天》<br>尺寸:10x3x8cm<br>石种:长江水冲金纹石<br>产地:四川</b><div><b> 本作品石型圆润得体,算得上是玲珑大方的较好型体了;其画面之金龙张牙舞爪直面而来,大有叱咤风云之姿态,龙头、龙身、龙尾皆特别灵逸生动,尤其是那曲折蜿蜒乘风踏云之神韵如真再现,令人叫绝,符合中国观赏石审美中,巧出鬼斧,形神备像的大美之赏要求;其水冲剥离洗刷度也高,包浆浑厚平滑;其色、质、纹、形、韵皆到位且优佳。其寓意亦是吉祥如意,正观、正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范畴。作品是集画面石、纹理石、姓氏文化、生肖文化、皇权文化等为一体的金纹画面奇石艺术品,值得藏玩与品鉴! </b> </div></h5> <h5><b>▲名称:《中国龙》<br>尺寸:120x39x88cm<br>石种:松花石(黑花木纹)<br>产地:吉林长白山脉</b><div><b> 此石温润细腻,致密而浑厚;其形似一苍龙观海,龙角龙嘴龙头十分逼真形象,甚至连那龙须都隐隐约约的虬髯在映,这在松花石的龙造型石里可谓十分罕见,整体龙势为腾云驾雾,苍龙观海之势,其双角向后伸展,龙身卷曲,作巡视四海的游动状,真正体现除了气势磅礴,威风凛凛,王总为尊的龙威!综合质、形、色、纹、韵的鉴评要素,本作品皆为精品之作,它既有传统石的廋、漏、透、皱、怪之美,又有现代小品石与水冲石的秀、雅、色、纹、韵之美!正是天然观赏石中的精品中的珍品也。</b></div></h5> <h5><b>▲题名:盛世金龙<br>石种:长江金纹石<br>规格:25X15X12cm</b><div><b>产地:四川都江堰<br></b></div><div><b> 笔逸龙腾俊,书法见乾坤;字拓江山秀,巍峨万象新。此石为典型的金纹金粉文字画面石,其“龙”形字体,如画、如诗、如歌、如逸,彰显出行云如水,龙飞凤舞之美!既有在天地间腾飞之势,又有气壮山河的长城之雄姿,更有化形于顶天立地的君子之健!字体一目了然,字形奔放雄健,字义突出,字韵显著;色感对比好,黑底金字,留白开阔大气,拥有纵横而回旋之势;线条立体感好,文字与画面结合,布局在云天之间腾跃,在峰岚之中神驰,在巍峨之上绵延,把书法之韵融合在神州的无限壮丽里。石质紧密坚硬,击之磬声悠扬,抚之温润光洁,端之细腻尤佳;石形端正耐观,比例协调可爱,水冲流畅,平面饱满而秀气,实乃品相之石;其文化寓意亦有龙腾九州,上天入海,出人头地,化祥如意,盛世和谐,人杰地灵等美好愿景。</b></div><div><b> 《盛世金龙》笔势凝重、洗练,精凝,抱朴而浑厚,遒劲洒脱。综观此龙字书法作品,如瘦金体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又融会贯通了行书的内敛与张扬,更有草书的疏朗与奔放,正如朱熹说的“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的效果”。可谓落落大方,草法严谨,师法天地乾坤之精髓,是一方集传统金粉画面艺术、文字艺术,十二生肖艺术、姓氏文化艺术、图腾文化艺术等为一体的水冲观赏石,值得藏玩与品鉴!</b></div></h5> <h5><b>▲题名: 苍龙锁云<br>石 种 :太湖石<br>规 格 :30X40cm</b><div><b> 锁云,是传统文人石的经典题材,常在太湖石、灵壁石等石种中看见。苍龙锁云这方太湖石气势雄浑,形态苍劲,整体造型像一个卷曲的龙形。它的龙嘴、龙眼、龙耳、龙爪、龙身各个部位均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极为难得,堪称太湖石版的华夏图腾!该方奇石,除形态生动传神之外,又兼有传统太湖窟窿石的情趣与味道,洞天福地,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变化万千,妙趣横生!</b></div></h5> <h5><b>▲题名:《中国龙》<br></b><b>石种:花江石<br></b><b>规格:105X11X30cm<br></b><b> 此石出自贵州花江大峡谷,属天然花江石,质地光滑如玉。它的艺术品位之高,尤如书圣的神笔,大师的杰作。细看“龙”字刚劲有力,沉稳塌实,气势磅礴;一捺,柔波似水,意犹未尽练过书法的大师也不一定能描绘出如此的神韵。用文明谱写中华民族的历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浇铸了现有的文字奇石“龙”字;其龙字内涵深刻。寓意着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龙”与人类五千年文明的结合,一种完美的偶遇,它把亿万年前人类自然文明一下子拉近到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此石实为难得,其观赏及收藏价值极高。</b></h5> <h5><b>▲名称:《华夏神龙》<br>石种:黄河石<br>规格:11X13X8cm</b><div><b> 此石是中国龙文化中较早出现的原龙形象,它比后来的龙形,更具粗壮庞大感,更具震撼力,更符合宅门镇兽的威仪,也更透着远古水陆二栖巨兽的时代感,是真正意义上麒麟与龙的早期结合体形象,色彩斑斓大气,给人沧海桑田,蛮古洪荒的气息感,画面背景极富巨龙的时代存在感特征,在海天一色中一条远古龙,霸气侧漏,威仪显赫。其纹理清晰,质感细腻饱满,线条流畅奔腾,形姿生动逼真,气质神韵栩栩如真。《华夏神龙》身形连贯,头尾自然灵动,其龙首高昂,龙眼炯炯有神,傲视群雄,辟邪照妖,给人以祥光瑞气之吉利,其四肢矫健,给人以,动可以震动山河,腾可以唤来风云的精神面貌,是一方集神形兼融,动静皆妙的天然石画奇品!</b></div></h5> <h5><b>▲名称:龙凤呈祥<br>石种:红水河图纹石<br>规格:58X70X26cm</b><div><b> 该奇石精品为红水河图纹石,石形饱满,规整大方,基调沉稳浑厚,石质坚韧,结构细密,石色对比度好,深褐色的石头底色上,天然呈现出的金色浮雕纹路,交织成一幅《龙凤呈祥》的画面造型,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龙凤呈祥”,指吉利喜庆的事。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在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中,龙和凤,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都是中华民族中富贵、吉祥的图章、徽记、标志和象征。大自然的恩赐,把这件精品《龙凤呈祥》的画面造型,展现得如此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不但饱含着富贵吉祥的寓意,更是赋予了该精品奇石精彩绝伦的生命。</b></div></h5> <h5><b>▲名称:《双龙戏珠》<br></b></h5><h5><b>石种:</b>浙江<b style="color: inherit;">天然水冲黄蜡石金纹石</b></h5><h5><b>规格:左22X25X11cm,</b><b>右:19X22X11cm,</b><b>中间珠子:8X8X7cm<br></b><b> 在中华文明传承的民俗里自古就有:“天下之威祥莫过于龙腾,天下之吉兆莫过于双龙戏珠”。本作品一龙内敛雄壮,精神儒雅;一龙矫健张扬,气势磅礴;一左一右形成对角祥腾,左为金龙贯云,右为黄龙带海,互为狰狞昂扬,亲和比试之态。画面腾跃流畅,苍茫空濛,形象生动,气魄摄魂,令人叫绝!如此之像之龙本亦难得;如此相像的二条龙二方石更是空前之神奇;如此二条皆是金龙,且同一石质同一大小石型;又统一是金龙的奇石,天下恐怕再无其一了!再加上中间龙珠的绝妙搭配,当真是神奇至极的石界瑰宝典藏之品!</b></h5> <h5><b>▲题名:《龍魂》<br></b><b>石种:三江石(桂林鸡血玉)<br></b><b>规格:27X25X19cm<br></b><b>重量:15公斤<br></b><b>题词:龍 字魄黝艳如宏,神似米芾拓砚手笔而传。<br></b><b>特征:天然,水冲原石成形,完好无缺失。<br></b><b>属性:硅质玉,含三氧化二铁、锰、锌、铝等多种金属矿物的集合体,其中红色部分主要含铁,不含硫化汞(HgS)<br></b><b>结构密度:隐晶质结构及显微晶质结构,相对密度2.7—2.95g/cm3,玉质细密、滋润而细腻,抛光后呈现玻璃光泽;摩氏硬度为6.5至7度。</b></h5> <h5><b>▲【名称】龙字 黑皮和田玉籽料原石<br>【尺寸】37×36×33毫米;重量77.1克<br>【成交价】西泠印社2018年春拍会“登昆仑兮·和田玉籽料原石专场”34.5万元</b><div><b> 此方和田玉籽料原石,白度为优,细度很细腻,脂份很油润,形状很规整,白如羊脂的质地表面,局部为黑皮包裹,反差极为强烈,其纹理虽然有点蓬头垢面,但墨韵变化非常细腻,书法似乎用破笔侧锋,隐隐约约像是一个繁体字“龍”。和田玉籽料皮色出现文字的概率极低,这方虽然稍显勉强,也是聊胜于无,算下来每克成交价达4474元。 </b> </div></h5> <h5><b>▲题名:【烛龙】<br>石种:广西化石<br>规格:180×108×45cm</b><div><b> 上古时代,人们传说着:在天地之间,有一门洞。此门上通三十三天穹,本洞下接九十九洲海。守护天门神兽曰:烛龙。烛龙者,命与天地同寿。烛龙者,身隐北冥浮空。烛龙者,影昭乾光坤色。烛龙者,德现南渊飘动。烛龙眼目一睁一闭兮,映现星辰经一日一月。烛龙口鼻一开一阖兮,显示日夜历一明一黯。</b></div><div><b> 2003年,一个神秘而珍贵的奇石“烛龙”以惊人的228万元价格成交,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奇石收藏界。大化彩玉石“烛龙”,一块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曾经以其不凡之处,在20年前就以巨额的价格跻身于奇石收藏界的焦点。金灿灿的石皮,完美的线条勾勒出了一个奇异的形态,仿佛是蛇,又似龙,令人目眩神迷。据《山海经》记载,“烛龙”乃是山神,身长千里,居住在钟山之下,具有人面蛇身、赤色皮肤的神秘形象,掌管着自然的变化,能够呼风唤雨,让人们无不为之惊叹。这块名为“烛龙”的大化石,曾名为“盘古”,被柳州的一位高先生所购得。高先生对这块奇石赞赏有加,更是取了一个新名字“烛龙”,意味着它将会照亮他的收藏之路。这位赏石界的的新贵,以惊人的魄力,使得一块石头的成交价超过了200万元,一时风头无两。“烛龙”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段传奇的故事。它的形态诡异,色彩金黄,散发着无法言喻的珍贵气息,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历史的见证。而在高先生的眼中,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敬畏和崇敬。</b></div></h5> <h5> <b> 龙,一个谜样的生物,看似不存在,却又普遍出现在生活周遭。尽管中国古籍对于龙的描绘时而有之,但受实证科学的影响,人将其视为神话传说,但近年屡传龙现身人间的事件,龙的虚实再度成为话题......</b></h5> <h5><b>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再次聆听来自中国香港的歌手张明敏演唱歌曲《龙的传人》,想起1984年春晚首次听到这首歌时热血沸腾的情景。</b></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u><font color="#9b9b9b">---声明: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致以诚挚敬意!如涉侵权,有告即删!</font></u></i></h5>